半個月,眨眼而逝。
這期間遵化鐵廠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尤其是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爐,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而朱高熾也沒有閒著,他親自去了一趟山東。
此前他便從後世記憶裡得知,煉鋼離不開一樣關鍵東西——石墨。
這石墨質地堅硬、耐高溫,既能做煉鋼時的耐火材料,又能製成模具,讓鑄件更光滑、更精準,正好能解決遵化鐵廠“鑄件粗糙、易變形”的難題。
山東青島一帶,本就是中國石墨工業的發源地,早在宋元時期就有百姓開采石墨,用來做書寫的墨錠,到了明初,當地更是有不少小礦坑專門出產石墨,素有“中國石墨之鄉”的美譽。
朱高熾與朱雄英帶著熟悉礦脈的山東府吏直奔青島,沒費多少功夫,就找到了幾處儲量豐富的石墨礦——有的礦坑露天就能看到黑色的石墨層,有的則隻需淺淺挖幾米,就能采到純度極高的石墨塊,比他預想的還要順利。
他當即下令,由山東官府協調人手,組織當地礦工開采石墨,又調了十輛騾車專門運輸,還特意叮囑“輕拿輕放,不許磕碰”——石墨質地脆,一旦摔碎,就不好加工成模具。
短短五日,第一批石墨就運出了礦坑,黑亮的石墨塊裝滿了三輛騾車,順著官道往遵化鐵廠趕去。
緊接著,一車車的石墨被送入了遵化鐵廠。
朱高熾召集了廠裡手藝最精湛的幾位老工匠,親自演示石墨模具的製作方法:先將大塊石墨按鑄件尺寸切割成粗坯,再用細砂紙打磨光滑,最後在模具內壁塗一層薄薄的耐火泥,既能防止石墨高溫下開裂,又能讓鐵水更容易脫模。
老工匠們上手極快,不過兩日,就掌握了石墨模具的製作技巧。
沒過多久,一個個耐高溫的石墨模具就擺在了煉鐵作坊裡——有鑄炮管的長筒模具,內壁光滑如鏡;有造船錨的厚重模具,邊角圓潤、尺寸精準;還有造農具的小型模具,紋路清晰、細節到位。
以往用陶土模具鑄器,鑄件表麵滿是砂眼,還得花大量時間打磨;如今用石墨模具,鐵水澆鑄後冷卻脫模,鑄件表麵光滑得不用再打磨,不僅省了工時,還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老工匠李鐵匠拿著用石墨模具鑄好的炮管零件,反複摩挲著表麵,忍不住感歎:“這石墨模具真是神物!以前鑄十個炮管零件,能有三個合格就不錯了,現在用這模具,十個裡能有九個達標,還省了打磨的功夫,這效率至少提了三成!”
朱高熾看著作坊裡忙碌的工匠、整齊擺放的石墨模具,心裡清楚,石墨的到來,不僅解決了鐵廠“鑄件差”的問題,更讓煉鋼流程往前邁了一大步。
有了改良熔爐煉出的好鐵,再加上石墨模具鑄出的精準零件,將來水師的火炮能更精準、船錨能更堅固,甚至還能造出更複雜的機械零件,為大明的工業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一旁的周顯也笑著道:“殿下真是慧眼識珠!誰能想到這用來寫字的石墨,竟能成煉鋼的寶貝?有了這石墨模具,遵化鐵廠的鐵器,怕是要成大明最好的鐵器了!”
朱高熾點頭,目光落在遠處新建成的第二座熔爐上:“這隻是開始。等石墨開采量上來,咱們還要把模具推廣到所有作坊,讓每一件從遵化鐵廠出去的鐵器,都是精品。”
“到時候,不僅水師能用,還要賣到江南、賣到邊疆,讓天下人都知道,遵化鐵廠的鐵,是最好的鐵!”
停工半個月,雖然鐵匠們不能再煉鐵了,但是朱高熾承諾的工錢卻是按時發放,甚至做到了按天發放——每日清晨,羽林衛便會帶著銀錢和糧米守在鐵廠門口,工匠們隻需報上名字,就能領到當日的兩文工錢和足夠的口糧,從不拖延、從不克扣。
有工匠家裡急需用錢,找周顯說明情況,還能提前預支三日工錢,這般靈活又守信的做法,讓工匠們徹底沒了鬨事的心思,反而是對朱高熾頗為敬佩。
畢竟在這個年代,官員多是“畫餅充饑”,能像朱高熾這樣言出必行、不虧待下人的好官,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
不但給他們吃飽飯,而且還給他們發工錢,這是所有工匠先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前在貪官把持下,他們不僅要乾最累的活,還得忍饑挨餓,彆說工錢,就連摻了沙子的稀粥都未必能喝夠;如今頓頓有白米、偶爾有肉,每天還有現錢拿,家裡的孩子能買得起糖,老人能抓得起藥,這樣的日子,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卻真真切切握在了手裡。
有了工錢,而且拿到了工錢,這才是匠人們真正在意的事情。
對他們來說,“承諾”再好聽,不如手裡的銀子實在;“未來”再美好,不如當下的日子安穩。
朱高熾不僅給了他們未來的盼頭,更給了他們當下的實惠,這份恩情,比任何說教都管用。
正因為如此,短短半個月後,匠人對於朱高熾的命令可謂是言聽計從——讓拆舊爐,沒人猶豫,拿起錘子就上;讓學建新爐,沒人推諉,圍著津鐵坊的工匠仔細請教;讓搬運石墨,沒人偷懶,肩扛手抬,生怕耽誤了進度。
一車車石墨被送入鐵廠後,立刻就成了絕佳的耐高溫材料,工匠們按照朱高熾的要求,將石墨塊切割成規整的石板,仔細鑲嵌在新爐內壁,既能抵禦高溫灼燒,又能減少鐵水與爐壁的粘連,大大降低了鐵料損耗。
半個月的時間,先前幾十座低矮破舊的土法煉鐵爐全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起而起的高爐——高達七丈,直插天穹,爐身用青磚砌成,外壁裹著加固的鐵條,頂端裝有新設計的排煙管,底部留有方便出鐵的開口,遠遠望去,一排高爐整齊排列,氣勢恢宏。
湊近了看,爐壁上鑲嵌的石墨石板泛著烏亮的光澤,鼓風裝置連接著水力機械,不用再靠人工拉拽皮囊,隻需開水閘,就能為爐膛持續輸送強勁風力。
老工匠李鐵匠撫摸著新爐壁,忍不住感歎:“這輩子沒見過這麼氣派的爐子!有這爐子,咱們煉出的鐵,定能比江南的好上十倍!”
其他工匠也圍著高爐,臉上滿是自豪——這是他們親手建起來的高爐,是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聚寶爐”。
此刻沒人再懷念舊爐,所有人都盼著新爐開爐的那一天,盼著用這新爐子,煉出最好的鐵,掙更多的錢,讓家裡的日子更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