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三麻利地給他稱鹽、裝袋,雪白的鹽粒落入粗布小袋,看著就讓人舒心。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
“我買三斤!”
“給我來五斤!”
百姓們紛紛掏出錢,圍著劉老三的雜貨鋪排起了長隊,隊伍從鋪前一直延伸到碼頭邊,不少人還提著空鹽罐,臉上滿是期待。
劉老三和夥計們忙得腳不沾地,一邊稱鹽,一邊重複著兩位殿下為鹽業改革做的努力,百姓們聽著,心裡對朱高熾和朱雄英的感激越發濃烈。
“兩位殿下真是為咱百姓著想啊!”剛才的大娘提著鹽袋,跟旁邊的人感慨,“以前買鹽得精打細算,現在十五文就能買這麼好的鹽,往後再也不用吃帶沙子的鹽了!”
旁邊的漢子也附和道:“等下次見到殿下的儀仗,咱得給殿下磕頭謝恩!”
與此同時,天津衛的大街小巷裡,分銷商們也在忙著賣鹽。
張二挑著擔子,一邊走一邊吆喝:“蘆台精鹽,十五文一斤!殿下恩典,百姓實惠嘍!”
他剛走到城東的胡同口,就被住戶們圍了起來,家家戶戶都出來買鹽,不到一個時辰,兩擔鹽就賣光了。
城西的王掌櫃在雜貨鋪前擺起鹽攤,還特意用新鹽炒了一盤青菜,路過的百姓聞著香味就過來了,嘗過之後紛紛掏錢,半天時間就賣了二十多斤。
到了傍晚,劉老三盤點銷量,發現首批運來的十萬斤鹽,竟然賣出去了近三萬斤。
看著鋪子裡堆成小山的銅錢,他笑得合不攏嘴,心裡暗自慶幸:多虧了兩位殿下的好政策,不僅讓百姓得了實惠,自己也能靠著這生意發家。
他當即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去蘆台鹽場再拉一批貨,務必讓天津衛的每個角落,都能買到這平價好鹽。
而百姓們買完鹽回家後,紛紛用新鹽做飯。
炒青菜、燉豆腐、醃鹹菜,不管做什麼菜,隻要放一點新鹽,味道就格外鮮美。
消息很快傳開,沒買到鹽的百姓,第二天一早就守在各個分銷點前,等著新鹽到貨。
短短幾天,“蘆台精鹽”的名聲就在天津衛傳開了,百姓們提起朱高熾和朱雄英,無不豎起大拇指,稱他們是“為民著想的好殿下”。
碼頭旁的茶館裡,幾個百姓一邊喝茶,一邊聊起新鹽。
“以前總覺得當官的不管咱百姓死活,現在看來,兩位殿下是真把咱放在心上啊!”
“可不是嘛!這鹽又好又便宜,一年下來能省不少錢呢!”
“往後要是還有這樣的好政策,咱一定全力支持殿下!”
劉老三路過茶館,聽到百姓們的議論,心裡滿是欣慰。
這場鹽業改革,不僅改變了鹽商的經營方式,更暖了百姓的心。
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用不了多久,北平府、山東德州等地的百姓,也能吃上這樣的平價好鹽,而朱高熾和朱雄英推行的“蘆台模式”,終將讓大明的鹽業徹底變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