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通淵聽後卻笑著搖了搖頭,在二人不解的目光之中,直接開了口。
“你們說得是!糧種之事刻不容緩。我這就讓人給你們準備最快的戰船,再派一隊精銳護送,確保糧種萬無一失。”
“另外,我會將大明灣的建設情況,還有你們找到糧種的消息,一並寫成文書,托你們帶回勘察加,交給胖殿下。”
二人聽後有些遲疑,對視一眼,眼中滿是不舍。
李景隆伸手摸了摸戰船的船舷,感慨道:“俞將軍,你是不知道,這美洲的土地有多神奇,山川河流、奇花異草,都是咱們在大明從未見過的景象。好不容易踏上這片新大陸,還沒來得及往內陸多探探,實在不甘心就這麼回去。”
徐增壽也跟著點頭,語氣中帶著惋惜:“是啊,殷遺部的族人們還說要帶咱們去看西邊的大湖,據說湖裡有比船還大的魚,這要是錯過了,得多遺憾。”顯然,探索新大陸的新鮮與興奮,還縈繞在他們心頭,讓他們對返程之事遲遲不願點頭。
然而俞通淵卻上前一步,壓低聲音提醒道:“你們兩個家夥,彆光顧著看眼前的熱鬨。這次回去,可不是簡單的‘返程’——先說開拓美洲,你們是第一批踏上這片土地、建立據點的人,這份功勞足以載入史冊;再說尋得糧種,那土豆、紅薯、玉米,往後能救活大明多少百姓?這可是實打實的‘救萬民’之功。兩項功績加起來,堪稱滔天,足以讓你們名垂青史、流芳百世。陛下素來重功,這般大的功勞擺在眼前,定會降下重賞,或封爵,或加官,這般榮耀時刻,你們豈能缺席?”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柔和了些,繼續說道:“此外,你們出來快大半年了吧?李景隆,你父親曹國公,上次還命人傳來了信件,還反複叮囑要照看你,句句都透著擔心;徐增壽,你父親魏國公,在京中時常打聽你的消息,就盼著你平安的信兒。還有那些親朋好友,哪個不是日日盼著你們能平安返航?你們隻想著探索新大陸,難道就不為他們想想嗎?他們要是見不到你們回去,得多揪心?”
這番話如同重錘,敲在李景隆與徐增壽心上。二人臉上的遲疑漸漸褪去,神情一肅,眼神中泛起了思念的漣漪。
李景隆想起父親臨行前,握著他的手反複叮囑“萬事小心”的模樣,鼻尖微微發酸;徐增壽則念及父親,每次書信都少不了“早日歸鄉”的囑咐,心中滿是愧疚。
他們沉默了片刻,李景隆率先開口,語氣堅定:“俞將軍說得是,是我們隻顧著自己的興致,忽略了這些。這趟回去,既是領受皇恩,也是給家人一個交代。”
徐增壽也點頭附和:“沒錯,糧種之事本就刻不容緩,早一日回去,就能早一日讓糧種在大明紮根,咱們也該啟程了。”
接下來的一天,李景隆與徐增壽忙著整理糧種、核對文書,俞通淵則親自指揮士卒,為他們準備返程的戰船。
港口內,士卒們往來穿梭,有的搬運糧袋,有的檢修船隻,一派忙碌景象。
傍晚時分,一切準備就緒,一艘嶄新的福船停靠在碼頭邊,船上滿載著糧種與物資,甲板上站著數十名精銳護衛。
俞通淵親自將李景隆與徐增壽送到船邊,握著二人的手說:“一路保重!若有任何情況,可隨時發信號聯絡,我們會立刻支援!”
“放心吧!”李景隆與徐增壽揮手告彆,踏上了戰船。
他們來的時候,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彼時美洲航線尚未探明,海圖上隻有模糊的標記,沿途的暗礁、洋流、風暴全是未知,船隊好幾次闖入無風帶,糧食淡水險些耗儘;途中還遭遇過海盜襲擾、船隻漏水等危機,好幾次都被逼到絕境,險些喪命,全靠著將士們一股不服輸的孤勇,硬生生闖了過來。
而如今返航,情況早已天差地彆。
先鋒艦隊帶來了充足的物資,糧食、淡水、藥品、修繕船隻的耗材一應俱全,足夠支撐全程所需;更重要的是,他們往返兩次,已經摸清了整條航線的細節,繪製出了精準的海圖,標注了所有避風港、補給點、危險區域,連何時會遇到洋流、如何規避風暴都了如指掌。
有了這些保障,返程之路順暢無憂,自然不會有什麼閃失。
隨著一聲令下,戰船緩緩駛離碼頭,朝著大明的方向進發。
站在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繁華港口,二人心中充滿了期待——他們知道,一場改變大明命運的“糧食革命”,即將拉開序幕,而他們,正是這場革命的推動者。
與此同時,勘察加半島的港口上空,三杆截然不同的王旗相繼升起,在海風的吹拂下獵獵作響。
秦王朱樉的“秦”字旗、晉王朱棡的“晉”字旗、燕王朱棣的“燕”字旗,與港口內飄揚的“大明水師”旗幟交相輝映,引得碼頭上的士卒與百姓紛紛側目——三位藩王,竟幾乎同時率領船隊抵達了這片曾經的“偏遠之地”。
事實上,三王在接到太子標的密信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調動所有人員物資,暗中集結兵馬、籌備糧草、檢修船隻,將朝鮮的駐軍、倭國的貿易商號儘數托付給心腹打理,隨時準備動身前往勘察加半島。
隨後不久,朝廷“命各藩王遣兵參與美洲開拓,可自主經營所拓區域”的正式命令便抵達封地,三王哪裡還顧得上什麼朝鮮的賦稅征收、倭國的商路維護,當即下令船隊拔錨起航,浩浩蕩蕩地朝著勘察加半島進發,船隊日夜兼程,將士們恨不得插上翅膀,直接飛到美洲這片充滿機遇的新大陸。
作為老朱陛下的親兒子,大明初代藩王,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都不是什麼耽於享樂之輩。
相反,他們一個比一個野心勃勃,一個比一個精於算計,一個比一個渴望建功立業。
秦王朱樉乃老朱嫡次子,素來驕橫,一心想在美洲搶占最富庶的礦脈,借此擴充財力、彰顯威勢;晉王朱棡沉穩善謀,看重長遠利益,盤算著拿下大片沃土,建立穩固的封地根基,讓晉王一脈在海外站穩腳跟;燕王朱棣深謀遠慮,既想爭奪戰略要地掌控貿易航線,又想借著開拓美洲的機會,收攏水師力量、積累軍功,為自己在朝堂上增添更多籌碼。
三人心裡都清楚,美洲是大明未來的“新天地”,誰能在這片土地上搶占先機,誰就能獲得遠超中原封地的資源與權力,甚至有可能改變藩王群體在大明的格局,這份誘惑,足以讓他們放下眼前的一切,全力奔赴。
其餘後麵的周王、楚王、齊王等等,並未接到朝廷命令,所以暫且按兵不動,在封地內緊鑼密鼓地積攢家底——周王在琉球召集工匠打造遠洋船隻,楚王在湖廣收攏糧草、招募農夫與礦工,齊王在山東聯絡水師舊部、籌備護航船隊,各自暗中布局,隻待朝廷詔令下達,便立刻奔赴這場開拓盛宴。
畢竟,美洲極其遼闊廣袤,遠超大明本土數倍,既有無儘的沃土可開墾耕種,產出足以支撐萬千百姓的糧食;又有遍地的金礦、銀礦、鐵礦等資源,能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更有漫長的海岸線與天然良港,可發展跨洋貿易,建立穩固的海外據點。
如今秦王、晉王、燕王先行一步,不過是搶占了冰山一角,後續仍有大片未被探索的區域,足以讓其餘藩王各展拳腳、分一杯羹。
他們深知,這場美洲開拓,不僅是為大明拓展疆土,更是藩王們壯大自身勢力、為家族謀求長遠發展的絕佳機遇,自然不願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時機,隻能在封地內做好萬全準備,靜候出發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