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土豆成熟!滿朝文武都來了!_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 > 第583章 土豆成熟!滿朝文武都來了!

第583章 土豆成熟!滿朝文武都來了!(1 / 1)

深秋的風帶著幾分涼意,卻吹不散禦田溫室裡的暖意與期待。

溫室頂部的玻璃將陽光儘數收納,透過透明的屏障灑在連片的作物上,連空氣裡都彌漫著泥土與植物的清新氣息。

玉米稈已躥至一人半高,粗壯的莖稈支撐著層層綠葉,頂端的雄穗泛著紫紅,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無聲宣告成熟的臨近;紅薯藤蔓沿著木架爬得滿滿當當,肥厚的綠葉層層疊疊,將架子遮得嚴嚴實實,葉片下的土壤微微隆起,隱約能看到地下薯塊頂起的弧度,仿佛藏著無數驚喜;而最受矚目的土豆田,田壟間的土包個個飽滿,像是大地鼓起的笑靨,輕輕撥開表層濕潤的泥土,便能觸到土豆堅硬光滑的褐色表皮,那沉甸甸的觸感,顯然已到了最佳收獲時節。

朱高熾身著素色常服,蹲在土豆田邊,指尖輕輕拂過翠綠的秧葉,葉脈清晰的紋路在指尖劃過,能清晰感受到葉片下蘊含的蓬勃生機。

身後,朱雄英、李景隆與徐增壽並肩而立,三人的眼神裡都滿是按捺不住的期待,連呼吸都比攥緊了手中的小鋤頭,鋤柄被他握得微微發熱,他時不時彎腰,用鋤頭輕輕戳戳田壟上的土包,好奇地問:“高熾,你說這一畝地真能收二十多石嗎?要是真有這麼多,往後各地再鬨旱災、水災,賑災糧就再也不用愁了,百姓也不用背井離鄉了!”

朱高熾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指尖還沾著些許土粒,他笑著點頭,語氣篤定:“放心,之前咱們特意抽樣挖過三株,單株產量最高的有七斤多,最低的也有五斤,按這一畝地的種植密度算,二十多石隻多不少。今日特意等皇爺爺、皇祖母和太子殿下過來,就是要讓大家一起見證這個時刻,也好讓滿朝文武都親眼看看,徹底放下心來,後續在全國推廣的時候,才能少些阻礙,更快讓百姓受益。”

李景隆與徐增壽也放下了此前的沉悶——徐達葬禮後的低落與傷感,在這即將到來的收獲喜悅麵前,漸漸被衝淡。

李景隆看著整齊劃一的田壟,想起當初在美洲荒原上初見這些作物的場景,感慨道:“當初在美洲見到這些作物時,隻覺得新奇,還真沒敢想能在大明長得這麼好。要是水師那些跟著咱們闖過風暴、熬過疾病的弟兄們知道了,定會覺得之前在海上吃的苦、受的罪,都值了!”

徐增壽也跟著附和,聲音裡帶著幾分哽咽,卻更多是期待:“是啊,父親的在天之靈要是能看到這些糧種,看到往後百姓能吃飽飯,肯定也會高興的。”

幾人正說著,溫室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腳步聲由遠及近,帶著幾分慌亂,一名侍從匆匆跑進來,額頭上還沾著汗珠,氣喘籲籲地稟報:“胖殿下!陛下、皇後娘娘、太子殿下帶著滿朝文武,已經到禦田門口了,讓您趕緊過去迎接!”

朱高熾四人立刻整理衣容,撫平衣袍上的褶皺,快步迎了出去。剛到溫室門口,便見鑾駕儀仗浩浩蕩蕩地排開,明黃色的龍旗在風中飄揚,格外醒目。

朱元璋身著明黃常服,龍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大步走在最前,往日裡因徐達病逝而緊鎖的眉頭此刻已完全舒展,臉上沒了半分傷感,取而代之的是難以掩飾的急切,連步伐都比平日裡快了不少;馬皇後身著素雅的宮裝,領口繡著精致的纏枝蓮紋樣,在宮女的攙扶下緊隨其後,眼神溫和卻滿是期待,目光不住地往溫室裡張望;太子標走在一旁,手中還攥著一份未看完的奏折,奏折邊角被他捏得有些發皺,顯然是接到消息後,連奏折都沒來得及看完,便立刻趕了過來。

更遠處,滿朝文武身著各色朝服,沿著官道兩側整齊地排成兩隊,遠遠望去,像是兩列色彩鮮明的長隊。

翰林院的老臣們捧著厚重的典籍,典籍封麵的燙金文字在陽光下泛著微光,他們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書頁邊緣,眼神裡滿是審慎與疑慮。

這些老臣一生鑽研經史,篤信“天朝上國”的物產遠超四方蠻夷之地,對這來自美洲的“異域糧種”始終存著幾分輕視,總覺得“化外之物難登大雅”;戶部的官員們則緊緊攥著手中的賬本,賬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各地的糧賦與賑災數據,他們眉頭微蹙,心中滿是矛盾——既盼著這糧種真能高產,好緩解各地的賑災壓力,讓戶部不用再為糧食短缺發愁,又怕實際產量不及預期,打亂後續的糧賦規劃,甚至還要浪費更多人力物力去收拾爛攤子;工部的官員們目光則緊緊盯著溫室的玻璃架構,一邊琢磨著這“玻璃保溫之法”能否推廣到北方,幫助北方作物抵禦寒冬,一邊也對作物產量暗自存疑,總覺得這看似脆弱的玻璃棚,養不出能畝產二十多石的糧種。

自朱高熾帶著美洲糧種從海外歸來的消息傳開,朝中的質疑之聲便從未斷過。

早朝時,常有翰林院的老臣出列直言:“化外之地多蠻夷,其物產豈能與中土曆經千年培育的稻麥相較?這所謂的‘高產’,怕是世子殿下被海外蠻夷蒙騙,或是為了邀功而誇大其詞!”

私下裡,也有不少官員聚在一起議論,覺得水師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海外尋糧,不如將這些資源投入到中原現有田地的開墾與水利修繕上,“深耕本土,方能長治久安”的說法在官員間流傳甚廣;甚至還有些保守的官員擔憂,若盲目推廣這些異域作物,恐會“壞了中土的農脈”,打亂傳承千年的耕作體係,引發更大的災禍。

畢竟“中土為天地中心”的觀念已在眾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千年,從朝堂到民間,所有人都早已習慣了以水稻、小麥為主的耕作體係,對於一片從未聽聞、隻存在於傳聞中的“蠻荒之地”,實在難以相信那裡能產出比大明培育千年的作物更高產的糧種。

在他們看來,“天朝上國”的一切都應是最好的,海外蠻夷之地的物產,頂多隻是些新奇玩意兒,絕不可能超越中土的核心作物。

今日眾人趕來禦田,一半是遵旨行事——皇帝親下命令,誰敢怠慢?若是遲到或缺席,便是對皇帝的不敬,很可能引來禍端;另一半則是想親眼驗證:這被朱高熾寄予厚望、被陛下反複提及的土豆,究竟能否如傳言般畝產二三十石。若是真能實現,便徹底打消心中的疑慮,往後全力配合推廣工作,為大明的糧食豐收出一份力;若是名不副實,產量與普通作物相差無幾,甚至更低,也好及時向陛下進言,說明情況,避免後續再投入更多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每個人的心裡都揣著一杆秤,秤的一端是對大明糧食豐收的期待,另一端是對異域糧種的質疑,隻待親眼見到收獲的景象,看到實實在在的產量數據,這杆秤才能真正定奪,心中的疑慮才能徹底消散。

“熾兒!快帶朕進去看看!”朱元璋不等朱高熾行跪拜之禮,便大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掌心粗糙的紋路帶著帝王的威嚴,語氣卻滿是急切,“朕倒要親眼看看,這能讓百姓吃飽飯、能讓大明根基更穩的寶貝,到底長什麼樣!”

馬皇後也笑著走上前,輕輕拍了拍朱高熾的胳膊,溫和地說道:“好孩子,不用多禮了,外麵風大,咱們趕緊進去吧,不光是陛下,滿朝文武也都等著見識見識這神奇的糧種呢。”

朱高熾連忙躬身應下,轉身領著朱元璋、馬皇後、太子標以及滿朝文武走進溫室。

隨著眾人沿著試驗田緩緩前行,滿朝文武的目光很快便被眼前的景象牢牢吸引——玉米的挺拔、紅薯的繁茂已足夠令人驚歎,尤其是紅薯藤蔓下那隆起的土壤,讓人忍不住猜測地下薯塊的大小;而土豆田壟間那些鼓鼓的土包,更是讓不少人停下腳步,眼中滿是好奇。

翰林院學士鄭清之忍不住走上前,他身著藏青色朝服,腰間係著玉帶,長須垂在胸前,彎腰仔細打量著土豆田壟,語氣中帶著幾分探究:“高熾殿下,這便是從美洲帶回的土豆?瞧這田壟間土包的模樣,倒像是地下結了不少果實,隻是不知這果實究竟有多大,能不能撐起‘畝產二十多石’的傳言。”

鄭清之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經史子集,對儒家經典和曆代典章製度有著極深的鑽研,是繼劉三吾之後,翰林院公認的一代名士,他的質疑,也代表了不少老臣的想法。

朱高熾笑著應道:“鄭學士說得是,土豆的果實確實長在地下,光看土包看不出實際產量。今日咱們也不搞虛的,就一起動手,親自把這些土豆挖出來,讓大家親眼看看,這一畝地到底能收多少,也好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說著,他示意一旁的農官,將早已備好的鋤頭、竹筐分發給眾人,“今日不分君臣,也不分官職高低,大家都來沾沾這高產糧種的喜氣,親手挖土豆,親眼見證這收獲的時刻!”

免費勞動力啊!

不用白不用!


最新小说: 玄麟照夜 機器變 全民領主:開局獲得萬倍強化係統 重生的我沒有追求 尋精記 娛樂圈:喜歡我的男人都很倒黴 恐怖故事1 卦門嫡女:拆卦拆出個禁欲王爺 靈僵護道 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