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帶著對土豆的讚歎與對未來的憧憬陸續離去,禦田旁的臨時膳房漸漸恢複了清淨。
朱高熾卻並未離開,而是上前一步,對著朱元璋與太子標躬身道:“皇爺爺,太子殿下,還有趙尚書,我有一件關乎大明根基的大事,想與三位商議。”
朱元璋正摩挲著手中的土豆,聞言停下動作,眼中閃過一絲好奇:“哦?什麼大事,竟要特意留下我們三人?”
太子標與戶部尚書趙勉也紛紛看向朱高熾,等著他繼續說下去——能被朱高熾稱為“關乎根基”的事,定然非同小可。
朱高熾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孫兒想說的,是開發遼東。自洪武二十年納哈出歸降,朝廷在遼東設立遼東都司,下轄二十餘衛所,推行軍民屯田,本意是讓遼東自給自足,減輕內地漕運壓力。”
“可這些年,遼東的屯田效果並不理想,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氣候苦寒——冬季酷寒漫長,無霜期短,傳統的小麥、水稻根本無法成熟;即便是耐寒的粟米,畝產也不足一石,軍民糧食缺口極大,每年都要從山東、北直隸調運數十萬石糧食,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
趙勉聞言連連點頭,臉上露出無奈之色:“世子殿下說得是!戶部每年都要為遼東的糧運頭疼——從山東登州渡海到遼東,風浪大、風險高,運糧船常有傾覆;走陸路更是艱難,冬季大雪封路,糧食往往要延遲數月才能送到,不少軍民在等待中忍饑挨餓。可遼東是北疆屏障,若不駐軍屯田,恐有北元殘餘勢力反撲,實在是兩難。”
太子標也皺起眉頭:“朕也知曉遼東的困境,隻是一直沒能找到解決之法。苦寒之地,作物難生,總不能讓軍民一直靠內地接濟。”
“但現在不一樣了。”朱高熾話鋒一轉,眼中閃爍著光芒,“咱們有了土豆、紅薯、玉米這三大高產糧種!這三種作物,恰好能適應遼東的氣候!”
朱元璋頓時來了精神,身體微微前傾:“熾兒,你細說!這三種作物怎麼個適應法?”
“先說土豆。”朱高熾條理清晰地分析道,“土豆耐寒性極強,幼苗能抵禦零下兩度的低溫,塊莖在零下五度才會受凍,正好能應對遼東的春寒與秋霜。而且土豆的生長周期短,從播種到收獲隻需三四個月,遼東的無霜期雖短,卻也足夠土豆成熟。咱們隻需讓軍民在春季土壤解凍後播種,避開冬季酷寒,秋季就能收獲,畝產即便受氣候影響,也能穩定在十石以上。”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再說紅薯。紅薯的耐寒性雖不如土豆,卻極其耐旱耐貧瘠,遼東的山地、坡地較多,傳統作物難以生長,紅薯卻能在這樣的土地上紮根。而且紅薯的種植方式靈活,既可以育苗移栽,也能扡插種植,軍民上手快。更關鍵的是,紅薯的塊根能在地下越冬——遼東冬季寒冷,百姓可將紅薯儲存在地窖中,既防凍又保鮮,正好解決冬季缺糧的問題。”
“最後是玉米。”朱高熾補充道,“玉米的耐旱性與耐寒性介於土豆與紅薯之間,且植株高大,能抵禦遼東的大風。咱們可以選擇早熟品種的玉米,縮短生長周期,讓它在霜凍來臨前成熟。玉米的籽粒既能作為主食,秸稈還能作為牲畜的飼料——遼東多草原,軍民可兼顧養殖,既能改善夥食,又能增加收入,形成‘糧畜互補’的循環。”
朱元璋聽得連連點頭,臉上漸漸露出笑容:“好!好!這三種作物竟如此適配遼東!若真能在遼東種成,讓遼東軍民自給自足,那可就解決了朝廷的一大心病!”
他最清楚,遼東的糧運不僅耗費財力,更是牽製了內地的糧食儲備——每年從山東、北直隸調運數十萬石糧食往遼東,光是雇船、征夫、籌備運輸物資,就要耗費戶部近百萬兩白銀,這筆開銷本可用於修繕水利、加固城防,或是充實國庫應對突發災情。
更關鍵的是,調運的糧食多出自內地儲備糧,若遇著南方旱災、北方蝗災,內地自身糧食緊張時,還要優先保障遼東軍需,往往導致內地賑災糧不足,百姓隻能忍饑挨餓,甚至引發流民問題。
一旦遼東能自己產糧,不僅能省下這筆巨額的運輸成本,讓戶部有更多財力投入到民生與國防建設中;更能解放內地的儲備糧,讓這些糧食真正用在刀刃上——既能在災年及時賑濟百姓,避免流民滋生,又能充實各地糧倉,形成“糧足民安”的良性循環。
如此一來,內地無饑饉之憂,遼東無缺糧之患,南北兼顧,大明的根基自然會更加穩固,再也不用因“顧此失彼”的糧運問題而憂心忡忡。
太子標也激動地說道:“不僅如此!遼東土地肥沃,隻是因氣候原因未能開發。若土豆、紅薯、玉米能在遼東推廣,咱們還能鼓勵內地流民遷往遼東——一來能緩解內地的人口壓力,二來能充實遼東的軍民力量,讓北疆屏障更加穩固!”
趙勉作為戶部尚書,更是立刻算出了其中的益處:“陛下,太子殿下!若遼東能自給自足,戶部每年可節省近百萬石糧食的調運成本,這些糧食能用來充實國庫,或是投入到南方的水利修繕中!而且流民遷往遼東後,還能增加賦稅,對朝廷而言,可謂是一舉多得!”
朱高熾見三人都認可,繼續說道:“孫兒的想法是,第一步先選派熟悉三種作物種植技術的農官,帶著糧種前往遼東都司的核心衛所,如定遼左衛、定遼右衛,建立試點田。讓農官手把手教軍民種植,總結適應遼東氣候的種植經驗——比如如何在春季防凍、如何改良土壤、如何儲存收獲的作物。”
“第二步,待試點成功後,再將糧種與技術手冊分發到遼東各衛所,鼓勵軍民大規模種植。朝廷可出台優惠政策——凡開墾荒地種植土豆、紅薯、玉米的軍民,前三年免征糧賦,還可申請農具與糧種補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第三步,從內地抽調部分有經驗的屯田軍民,遷往遼東協助開發,同時允許內地流民自願遷往遼東,給予他們土地與住房,讓他們安心在遼東紮根。”
朱元璋聽完,當即拍板:“就按你說的辦!熾兒,這件事朕交給你全權負責,農官、糧種、物資,你儘管向戶部要,趙勉必須全力配合!”
他看向趙勉,語氣嚴肅,“戶部要優先保障遼東試點的需求,絕不能出任何差錯!”
“臣遵旨!”趙勉連忙躬身應道,眼中滿是乾勁——能參與這樣一件關乎大明未來的大事,對他而言也是莫大的榮幸。
太子標也笑著說道:“高熾,若有需要孤協調的地方,儘管開口。孤也會時常關注遼東的試點進展,確保此事能順利推進。”
朱高熾躬身行禮:“謝皇爺爺,孫兒定不辱使命,定會讓土豆、紅薯、玉米在遼東紮根,讓遼東成為大明的‘北疆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