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聽到這裡,從行囊裡取出糧種木箱,放在桌上打開——裡麵整齊碼放著飽滿的土豆種薯、金黃的玉米種子與帶著嫩芽的紅薯秧苗。
他推過木箱,看向周興與劉真,語氣沉穩:“周將軍、劉將軍,這些是我們從美洲帶回的高產糧種,能在遼東種活,還能高產。”
周興與劉真湊近一看,眼中滿是疑惑——他們從未見過這般模樣的作物,土豆圓滾滾,玉米顆粒飽滿,紅薯秧苗翠綠鮮嫩,怎麼看都不像是能在苦寒之地生長的糧食。
劉真忍不住問道:“殿下,這些作物……真能在遼東種活?”
朱高熾站起身,拿起一顆土豆種薯遞過去,笑著解釋:“這是土豆,耐寒性極強,幼苗能抗零下兩度的低溫,生長周期隻要三四個月,正好能趕上遼東的無霜期;這是玉米,耐旱耐風,選早熟品種,兩個月就能抽穗,秸稈還能當飼料;這是紅薯,耐貧瘠,即便在山地也能種,塊根儲存在地窖裡,冬天也不會凍壞。我們在應天禦田試過,土豆畝產最高能達三十一石,即便是普通田地,也能有十幾石的產量,比粟米高十倍還多。”
這話一出,周興與劉真頓時愣住,隨即眼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光芒。周興雙手接過土豆種薯,指尖輕輕摩挲著表皮,語氣帶著幾分急切:“殿下說的是真的?若是這些糧種能在遼東種成,五萬軍民就能自給自足,再也不用等內地調糧了?”
“不僅如此。”朱高熾點頭道,“我們還帶來了十名農官與二十名農技人員,他們會手把手教軍民種植——從選地、施肥到防霜、儲存,每一步都有詳細的方法。明日我們就去軍堡的屯田區,選一塊最好的地做試驗田,隻要試點成功,就把糧種分發到各個衛所,讓遼東的荒地都變成糧倉。”
劉真激動得猛地站起身,腰間的鎧甲片因動作幅度過大,發出“嘩啦”的輕微碰撞聲,眼神裡滿是按捺不住的狂喜:“殿下此舉,真是救了遼東!救了五萬軍民啊!”
他語氣帶著幾分哽咽,雙手不自覺地攥緊,“末將在遼東守了兩三年,每年冬天都要看著軍民們吃摻著草籽的稀粥,看著糧船遲到時士兵們餓肚子的模樣,心裡比針紮還難受。如今有了這些高產糧種,遼東終於有盼頭了!”
一旁的周興也早已按捺不住,站起身時帶得座椅向後滑出半尺,他快步走到木箱旁,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顆玉米種子,指尖反複摩挲著飽滿的顆粒,語氣急切:“劉將軍說得對!隻要這些糧種能在遼東種成,咱們不僅能讓軍民吃飽飯,還能減輕朝廷的負擔——每年從內地調運數十萬石糧食,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山東的糧船渡海時,每年都有船毀人亡的情況。若是遼東能自給自足,朝廷就能把這些糧食用來賑濟內地災民,把運糧的銀子用來修繕水利、加固城防,這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啊!”
“更重要的是,子民們能安穩過日子了。”劉真補充道,聲音裡滿是期盼,“這些年,不少內地流民聽說遼東有荒地,想過來謀生,可一聽說糧食不夠,都打了退堂鼓。若是土豆、玉米能種成,咱們就能接納更多流民,讓他們開墾荒地、繁衍生息,遼東的人口多了,防務就更穩固,日子也能越過越紅火,再也不是人人都怕來的苦寒之地!”
朱高熾看著兩人激動的模樣,笑著點頭:“二位將軍的心思,我們都懂。遼東是大明的北疆屏障,軍民能安穩、糧食能自足,就是對朝廷最大的貢獻。不過糧種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咱們得先把規劃做細,才能少走彎路。”
說著,他對隨從吩咐道,“把遼東的堪輿圖取來。”
很快,一幅寬大的遼東堪輿圖被鋪展在廳堂中央的案幾上,圖上清晰標注著遼東各衛所、軍堡的位置,以及河流、山脈、荒地的分布,甚至連每塊屯田區的土壤類型都有簡要標注。
朱高熾、朱雄英、周興、劉真四人圍在案幾旁,目光聚焦在地圖上,一場關於遼東發展的討論就此展開。
朱高熾手指先落在定遼左衛的位置,說道:“方才劉將軍說定遼左衛的土地最肥沃,咱們就把這裡作為首個試點。定遼左衛靠近渾河,水源充足,適合種植土豆和玉米。農官團隊明日就進駐這裡,先劃出兩百畝荒地,分成十塊試驗田,分彆試種不同品種的土豆和玉米,記錄下播種、生長、收獲的全過程,總結出最適合遼東的種植方法。”
周興立刻接話:“末將明日就調派五十名熟悉土地的屯田士兵,配合農官們翻地、施肥!定遼左衛的軍堡裡還有閒置的地窖,正好用來儲存種薯和後續收獲的土豆,不用擔心凍傷。”
朱雄英的目光則落在了遼東東部的寬甸衛一帶,手指輕點地圖:“寬甸衛多山地,傳統作物難以生長,但紅薯耐貧瘠,正好適合在這裡種植。咱們可以在試點成功後,優先把紅薯推廣到寬甸衛,讓山地也能產出糧食。而且寬甸衛靠近女真部落的互市點,若是紅薯產量高,還能跟部落換取皮毛、藥材,改善軍民生活。”
劉真眼前一亮:“太孫殿下說得是!寬甸衛的軍民一直靠打獵補貼生計,若是能種上紅薯,就能安心屯田,不用再冒險進山了。末將這就讓人統計寬甸衛的山地麵積,提前準備好紅薯秧苗的培育場地。”
朱高熾又指向遼東北部的開原衛,語氣鄭重:“開原衛是抵禦北元殘餘勢力的前沿,軍糧需求最大,也最缺糧。咱們可以在定遼左衛試點成功後,派農官帶著成熟的種植技術和糧種去開原衛,同時修建更多的儲糧倉和地窖,確保軍糧供應穩定。另外,開原衛的草原較多,可以在種植玉米的同時,鼓勵軍民養殖牛羊,玉米秸稈能當飼料,形成‘糧畜互補’的循環,讓軍民不僅能吃飽,還能吃好。”
周興聞言,連忙點頭:“開原衛的士兵冬天常因缺糧影響戰鬥力,若是能解決軍糧問題,咱們抵禦北元的底氣就更足了!末將可以讓開原衛的將領提前組織士兵學習種植技術,等糧種一到,就能立刻播種。”
四人圍著堪輿圖,你一言我一語,從試點選址到技術推廣,從糧食儲存到副業發展,甚至連如何教軍民製作土豆粉、玉米餅都考慮到了。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隨從幾次想進來點燈,都被周興擺手攔住——四人討論得太過投入,早已忘了時間。
直到朱雄英指著地圖上的遼河口,說道:“遼河口有大片的灘塗地,現在閒置著太可惜了,咱們可以試著在灘塗邊緣種植耐鹽堿的玉米品種,若是能成功,就能開辟出更多的屯田區,而且遼河口航運便利,未來糧食豐收了,還能通過海運運往山東、北直隸,支援內地。”
劉真激動地拍了下案幾:“太孫殿下這個想法好!遼河口的灘塗地若是能利用起來,遼東的屯田麵積至少能增加三成!末將明天就派斥候去勘察灘塗的土壤情況,給農官們提供參考。”
朱高熾看著案幾上的堪輿圖,上麵已被標注滿了紅色的記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處處都是未來發展的規劃,他笑著說道:“有了這些規劃,再加上軍民的努力,用不了三年,遼東定能實現自給自足,甚至成為大明的北疆糧倉。到那時,咱們再也不用為遼東的糧食發愁,朝廷也能集中精力發展內地,大明的根基就會更穩。”
周興與劉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堅定與期待。周興鄭重地躬身道:“末將定不負殿下所托,全力配合糧種推廣,讓遼東的每一寸荒地都種出高產糧食!”
劉真也跟著躬身:“末將願與周將軍一同努力,讓遼東軍民早日過上吃飽飯、安穩過日子的生活!”
此時,隨從終於端著油燈走進來,昏黃的燈光灑在堪輿圖上,照亮了密密麻麻的標注,也照亮了四人眼中對遼東未來的憧憬。
窗外的寒風依舊凜冽,可廳堂內的氣氛卻格外熱烈——所有人都清楚,隨著這場討論的結束,遼東的發展已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一個糧食充盈、軍民安樂的北疆,正在不遠的將來等待著他們。
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木箱裡的糧種上,仿佛為這些來自遠方的作物鍍上了一層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