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與朱雄英在遼東已駐守大半年,這半年裡,兩人分工明確,將遼東的治理打理得井井有條。
朱高熾主抓糧種推廣與外夷整治,朱雄英則協助監督軍政與民生事務,兩項核心工作皆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功。
在糧種落實上,從美洲帶回的土豆、玉米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遼東平原的黑土肥沃,種下的土豆能長出拳頭大小的塊莖,玉米稈能長到一人多高,穗粒飽滿;即便是丘陵地帶的沙質土壤,土豆也能在石縫中紮根結果,玉米隻需少量灌溉就能存活,完全不受當地溫差大、降水不均的氣候影響,遠比當地傳統種植的粟米、高粱更易生長。
朱高熾深知糧種推廣是遼東發展的根基,親自從大明內地挑選經驗豐富的農官,在遼陽、沈陽、開原等核心城鎮開設了十餘個糧種推廣點。
農官們不僅免費發放土豆種薯與玉米種子,還親自下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軍民與歸順的部落耕種:教他們如何挑選飽滿的種薯切塊、如何控製種植間距以保證產量;教他們給玉米搭架引蔓、如何判斷成熟時機;甚至還示範如何用玉米秸稈喂養牲畜、用土豆莖葉製作飼料,最大化利用作物資源。
這些作物的優勢肉眼可見——土豆無需育苗,隻需將種薯埋進土裡便能發芽,生長周期短,從播種到收獲僅需三個月;玉米耐旱耐貧瘠,即便遭遇短期乾旱也不會大幅減產,且產量遠超當地傳統作物,粟米畝產最多兩百斤,而玉米畝產可達六百斤,土豆更是能突破千斤。
短短半年時間,在農官的指導與政策激勵下,遼東各地軍民與歸順部落積極開墾荒地,已開拓出萬畝糧田。
當第一批土豆迎來秋收時,遼陽附近的農田裡,農戶們挖出的土豆堆積如山,經統計畝產竟達千斤,僅這一批土豆,就足夠養活數萬人。
這不僅讓遼東軍民第一次實現了糧食自給,還儲備了大量餘糧,徹底扭轉了以往遼東需從山東、天津等地長途運糧的被動局麵,為後續開發遼東打下了堅實的糧食基礎。
外夷整治方麵,朱高熾以“恩威並施”為策:對拒絕歸順、屢次劫掠的部落,如之前屠滅的蒙古部落,他果斷派兵清剿,以鐵血手段震懾周邊;對願意歸附的女真、蒙古部落,則授予他們耕地與農具,允許他們參與互市,讓部落子民能通過耕種與交易獲得溫飽。
大半年下來,遼東境內的叛亂與劫掠幾乎絕跡——此前那些拒不歸順、時常襲擾明軍糧道與村落的部落,如女真兀良哈部、蒙古泰寧衛殘餘勢力,在朱高熾的鐵血清剿下,要麼被擊潰後分散歸附,要麼逃往邊境之外,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劫掠;即便是曾有抵觸情緒的小部落,在看到歸順部落能獲得糧種、農具,還能參與互市換取生活物資後,也主動放下戒備,接受大明的管控。
大部分外夷部落都已納入大明的管控範圍——朱高熾在各部落聚居地設立了“撫夷司”,派駐官員負責登記人口、傳達政令,還挑選部落中的青壯年編入“鄉勇營”,協助明軍巡邏邊境;部落的賦稅也改為繳納糧食或皮毛,既減輕了他們的負擔,也讓大明能更好地統籌資源。
邊境逐漸趨於穩定——以往明軍需常年在遼陽、開原等地重兵布防,防備部落突襲,如今巡邏隊在邊境線巡視時,極少再遇到武裝衝突;周邊部落與大明軍民的交流也日益頻繁,有的部落子民會主動到明軍城鎮售賣漁獵所得,有的則學習耕種技術,邊境線上的緊張氛圍被和平共處的景象取代,為遼東後續的開發與移民創造了安全環境。
然而,平靜之下,一個巨大的難題卻始終困擾著朱高熾與朱雄英——遼東的人口實在太少。
據軍政司統計,目前遼東境內的大明軍民不足十萬,加上歸順的外夷部落,總人口也不過十五萬。
而遼東地域遼闊,從遼陽到開原,再到山海關外的廣袤土地,若想全麵開發,至少需要數十萬勞動力。
更關鍵的是,歸順的外夷部落多以遊牧、漁獵為生,即便有部分部落開始耕種,也隻是淺嘗輒止,缺乏係統的耕種知識與工具使用技巧,難以承擔大規模開墾的任務。
許多已開墾的糧田,因人手不足,隻能粗放管理;工坊、礦山因工匠短缺,遲遲無法擴大規模;甚至連邊境的防禦工事,都因士兵數量有限,難以做到全麵布防。
“人口是遼東發展的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再好的糧種、再肥沃的土地,也無法發揮作用。”
這日,朱高熾與朱雄英在遼陽府衙議事,朱高熾看著手中的人口統計表,眉頭緊鎖,“咱們在遼東做得再多,若不能解決人口問題,遼東終究隻是個空有潛力的邊境,成不了大明的‘北方糧倉’與‘外防屏障’。”
朱雄英也深以為然,他補充道:“高熾,此前咱們已從遼東駐軍家屬中動員了部分人定居,但數量太少,杯水車薪。想要快速填補人口缺口,恐怕隻能從大明內地遷徙移民。”
“沒錯,隻有說服朝廷組織移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朱高熾眼中閃過決斷之色,“我決定回京一趟,親自向皇爺爺與朝臣們陳述遼東的現狀與潛力。隻要朝廷能下旨,從山東、河南等地遷徙無地農戶、流民來遼東,並給予他們免稅、分田、贈農具的政策,定能吸引大量百姓前來。”
朱雄英擔憂道:“隻是內地百姓多安土重遷,怕是不願遠離家鄉。而且朝中或許會有大臣反對,認為遷徙移民耗費財力,得不償失。”
朱高熾早已考慮到這些,他緩緩說道:“安土重遷是實情,但山東、河南等地常有水旱災害,許多農戶本就無地可種、無糧可吃,隻要咱們給出足夠優厚的條件——比如每戶分二十畝良田、免除五年賦稅、免費提供糧種與農具,再派人沿途護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百姓們未必不願來。”
“至於朝臣的反對,”朱高熾語氣堅定,“我會帶上遼東的糧種收成、土地勘察圖與外夷歸順的名冊,用實打實的成果告訴他們,遷徙移民不是耗費財力,而是為大明開拓疆土、積累財富。遼東一旦發展起來,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為內地提供糧食與戰略物資,這筆賬,皇爺爺與朝臣們定然能算清楚。”
商議既定,朱高熾立刻著手準備回京事宜。
他將遼東的軍政事務暫交周興與劉真打理,又叮囑二人繼續推進糧種推廣與部落安撫,切勿因他離京而鬆懈。
同時,他挑選了一批顆粒飽滿的土豆、玉米,繪製了詳細的遼東土地與人口分布圖,還帶上了歸順部落首領繳納的貢物,作為說服朝廷的憑證。
三日後,朱高熾與朱雄英登上前往應天的船隊。
臨行前,周興與劉真送至碼頭,望著兩位殿下遠去的背影,心中滿是期待——他們知道,此次回京,不僅關乎遼東的未來,更關乎大明開拓邊疆的大計。
若朱高熾能成功說服朝廷,大量移民湧入遼東,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終將迎來真正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