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指尖的力道漸漸鬆了,他深吸一口氣,殿內凝滯的空氣仿佛也隨之流動起來。
原本緊繃的嘴角緩緩放平,語氣裡的堅決褪去,多了幾分感慨:“你這孩子,看問題竟比朕和標兒都遠。之前朕滿腦子都是洪武三年移民時,百姓哭著扒著門框不肯走的模樣,隻想著千萬彆再折騰他們,卻沒料到,若是不移民,等將來北方三省人擠人、地不夠種,百姓沒飯吃的時候,隻會更苦——到時候流民四起,亂兵叢生,大明的根基都會跟著動搖,那才是真的危險。”
他頓了頓,目光落在案上堆積的奏折上,那些來自北方三省的災荒奏報仿佛又浮現在眼前:“你說的這些,倒不是沒有道理。北方三省的災荒,朕頭疼了十幾年,每年都要從國庫撥糧賑災,可治標不治本。之前總想著‘等糧種推廣開,百姓能吃飽就好了’,卻沒往深了想,糧食多了,人也會多,地還是那些地,矛盾隻會越積越深!隻是移民的風險,咱們不能不防——當年沿途的荒墳、百姓斷手斷腳隻求留下的慘狀,朕這輩子都忘不了,絕不能再看到第二次。”
朱標在一旁連連點頭,接過話茬時,語氣裡已沒了最初的反對,多了幾分認同:“高熾說的‘人地矛盾’‘環境脆弱’,確實是北方的症結。之前我去河南賑災,看到有的村落裡,連院子牆角的空隙都種上了莊稼,農戶們為了爭一口水井,親兄弟都能打起來。那時候隻覺得心疼,卻沒往‘人口過載’上想。現在想來,若不把多餘的人口分流出去,就算糧種能多產些糧食,也填不滿人多的窟窿。”
他話鋒一轉,眉頭又微微皺起:“隻是遷徙之事,需得好好謀劃。洪武三年的教訓就在眼前,咱們得避開所有坑:怎麼讓百姓自願前往,而非像當年那樣強製拖拽?路上的糧草、醫藥怎麼保障,避免百姓餓死、病死在半道?到了遼東,怎麼讓他們立刻有房住、有地種,不用再風餐露宿?這些問題若是解決不好,再好的想法也會變成禍事,不僅救不了百姓,反而會讓他們更恨朝廷。”
朱高熾聽到兩人語氣鬆動,心中的石頭落下大半,連忙上前一步,語氣急切卻條理清晰:“孫兒早就琢磨過這些問題,已有初步想法!第一,絕不強製遷徙,隻在北方三省設招募點,專門招募無地農戶與流民。凡願意去遼東的,朝廷不僅每戶分二十畝良田,還免五年賦稅,贈送足夠的土豆種薯、玉米種子和鐵犁、鋤頭;路上派軍隊護送,每五十裡設一個驛站,提供口糧、熱水和醫藥,確保沒人餓肚子、沒人因傷病掉隊。”
“第二,在遼東提前準備安置事宜。孫兒已讓人在遼陽、沈陽周邊規劃了十個安置村落,現在就組織工匠和歸順的外夷部落搭建房屋,先打好地基、蓋好屋頂,等百姓到了,隻需簡單修繕就能入住;同時開墾出萬畝備用糧田,提前種上一季土豆,等移民到了,正好能收獲第一批糧食,不用等春耕就能有飯吃。”
“第三,化解移民與外夷的矛盾。挑選熟悉農事的農官,現在就去教歸順的女真、蒙古部落耕種技術,讓他們先掌握大明的農具用法。等移民到了,讓外夷部落幫忙帶路認地,教他們識彆遼東的氣候、土壤,一來二去熟悉了,自然不會起衝突。”
朱標聽著,臉上漸漸露出笑容,語氣裡滿是讚許:“高熾說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糧種增產是好事,但好事背後的隱患必須提前化解。現在看來,移民遼東確實是眼下唯一能兼顧北方安穩與遼東開發的法子——既給北方百姓找了條活路,又能讓遼東的土地活起來,還能加強邊境防禦,一舉三得。隻是此事事關重大,還需仔細謀劃,絕不能再走洪武三年的老路,每一步都要穩紮穩打。”
老朱也欣然點頭,眼中的讚許毫不掩飾——從最開始反對移民,到被說透人地矛盾與人口瘋漲的隱患,再到如今認可這長遠謀劃,他心裡比誰都清楚,朱高熾這胖小子的能力遠超出同齡子弟。
彆的宗室子弟要麼盯著眼前的封地利益,要麼隻會按部就班執行政令,可朱高熾卻能跳出“解決眼前問題”的局限,透過糧種增產看到人口隱患,透過北方災荒看到環境與人口的深層矛盾,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連朝中不少老臣都未必具備。
更難得的是,他不僅能看到問題,還能拿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自願招募、沿途保障到遼東安置,每一步都考慮到了百姓的安穩與朝廷的風險,既避開了洪武三年的教訓,又能兼顧北方安穩與遼東開發。
這個小子,總能在關鍵時刻提出讓人出乎意料的見解,總能把看似棘手的難題,梳理出清晰的解決思路,這樣的能力,怎能不讓他這個皇祖父感到欣慰與讚賞?
朱高熾見兩人終於完全認可,心中大喜,躬身行禮時,聲音都帶著幾分激動:“孫兒願意全力協助皇爺爺製定詳細的移民方案!從招募百姓的細則、沿途護送的路線,到遼東安置的村落規劃、耕種的技術指導,每一步都反複推敲,把所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都考慮到,確保百姓自願前往、安全抵達、安穩定居,絕不讓洪武三年的悲劇重演!”
朱元璋看著朱高熾眼中的堅定,又側頭看了看身旁滿臉讚同的朱標,緩緩點頭,語氣裡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好!那此事就交給你牽頭。朕會下旨,讓戶部配合你調取北方三省的人口、土地檔案,讓兵部調撥護送的軍隊和所需物資。你先派人去北方三省摸清願意遷徙的百姓數量,再去遼東細化安置村落與糧田的規劃,務必把方案做細、做穩妥,不能有半點馬虎。”
他頓了頓,補充道:“待方案擬定後,朕再召集群臣商議,隻要沒大的疏漏,定下來後就立刻推進。此事關乎大明未來幾十年的安穩,咱們得抓緊,卻也不能急功近利。”
朱標也笑著拍了拍朱高熾的肩膀:“你剛回京,不用急著一時。明日起,你先去戶部熟悉北方三省的情況,有不清楚的地方,隨時來問我。移民方案的製定,我也會幫你一起琢磨,咱們爺仨齊心協力,把這件關乎大明未來的大事辦好,給百姓一個安穩,給大明一個長遠。”
朱高熾再次躬身,心中滿是振奮:“孫兒定不辱使命!定讓移民之事順順利利,既解北方之憂,又興遼東之地,不負皇爺爺與大伯的信任!”
此時,殿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灑進來,落在三人身上,溫暖而明亮。
從最初的堅決反對,到聽聞人地矛盾危機後的凝重深思,再到如今達成共識、全力支持,朱元璋與朱標的態度轉變,不僅意味著移民遼東之事邁出了關鍵一步,更意味著大明在開拓疆土與穩固民生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條長遠可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