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
老朱與太子標對視了一眼,目光頗為凝重。
他們太清楚這個名字背後牽扯的過往,那片土地從秦漢時起就與中原王朝有著剪不斷的聯係,如今卻成了大明南方邊境的一塊心病。
這安南就是以前的交趾,早在秦始皇南平百越時,就被納入中原版圖,設象郡管轄,此後兩漢、魏晉、隋唐,交趾始終是中原王朝的郡縣,當地沿用中原製度,推行漢字,連文化習俗都與中原一脈相承。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原陷入戰亂,無暇南顧,交趾才趁機脫離控製,逐步形成獨立政權。
到了宋朝,朝廷雖未將其重新納入郡縣,卻與其建立了宗藩關係,安南君主需經宋朝冊封,定期朝貢,才算名正言順。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曾兩度出兵安南,想將其重新納入版圖,卻因安南地形複雜、氣候濕熱,加上當地軍民頑強抵抗,最終未能如願,隻能維持宗藩關係。
而到了大明開國初期,安南君主陳日煃主動遣使來朝,向老朱稱臣納貢,朱元璋為了穩定南方局勢,也為了踐行“不征之國”的祖訓,便承認了安南的藩屬地位,賜其國號“安南”,並在《皇明祖訓》中將其列為十五個不征之國之一,希望通過和平的宗藩關係,維係南方邊境的安寧。
朱元璋起初雖有心安南,但因當時大明重心在北方防禦蒙古,加上對安南內部事務不願過多乾涉,便暫時默認了這一事實。
但他心裡始終對安南存有戒心——他深知安南地理位置重要,若其倒向其他勢力,或在邊境挑起事端,定會威脅大明西南安全;可同時,他也記得“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初心,明白安南遠離中原,治理成本極高,若輕易出兵,恐重蹈元朝覆轍,消耗大明國力。
所以這些年,朱元璋對安南的態度一直是“撫為主,防為輔”——既通過賞賜、冊封維係宗藩關係,要求安南定期朝貢,約束其邊境行為;又在廣西、雲南等地增設衛所,派駐兵力,防範安南可能的侵擾。
他始終覺得,隻要安南安分守己,不主動挑釁,大明便無需興師動眾;可若安南敢突破底線,危及大明利益,他也絕不會姑息。
此刻聽朱高熾突然提及安南,還將其與經略南洋的戰略綁定,老朱與太子標心中都清楚,這意味著大明對安南的態度,或許即將迎來一場徹底的轉變。
朱高熾笑嗬嗬地開口道:“皇爺爺,安南陳朝現在已經是搖搖欲墜了,您和父親或許還不知道,如今的安南國內,早就亂成了一鍋粥。”
朱元璋抬了抬眉,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朱高熾上前一步,手指在輿圖上安南的疆域輕輕點了點:“孫兒此前讓人偽裝成商隊潛入安南,暗中查探過安南的近況,如今的陳朝皇帝陳日煒,就是個傀儡,朝堂大權全被權臣胡季犛攥在手裡。這胡季犛本是外戚,靠著女兒嫁給陳朝太子才得以掌權,這些年他排除異己,朝堂上凡是反對他的大臣,要麼被罷官流放,要麼被羅織罪名處死,現在安南朝堂裡,全是他的親信爪牙。”
“不僅如此,”朱高熾語氣加重了幾分,“胡季犛為了鞏固權力,還大肆搜刮百姓,加重賦稅,連農戶的種子糧都要克扣,不少百姓被逼得賣兒鬻女,逃荒到邊境,甚至有百姓偷偷越過邊境,來咱們大明尋求活路。孫兒還聽說,上個月安南國內爆發了流民起義,雖被胡季犛派兵鎮壓下去了,但百姓的怨氣越來越重,這陳朝的根基,早就被蛀空了。”
太子標皺起眉頭:“朝堂亂也就罷了,難道地方上就沒人能製衡胡季犛?”
“喪標有所不知,”朱高熾搖了搖頭,“安南的番主貴族也沒閒著。胡季犛專權後,不僅打壓朝臣,還想削弱地方番主的勢力,收回他們的兵權和土地。那些番主哪肯束手就擒?現在安南南方的占城番主、西部的真臘番主,都已經自立門戶,不再聽從陳朝朝廷的號令,甚至還派兵與胡季犛的軍隊對峙,地方上戰火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如今的安南,內有權臣亂政,外有番主割據,陳朝早就名存實亡,離滅亡不過是早晚的事。”
朱元璋手指輕輕敲擊著禦案,目光落在輿圖上的安南,沉吟道:“照你這麼說,安南現在就是個爛攤子?”
“正是!”朱高熾點頭,眼中閃過一絲銳利,“但這對大明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胡季犛亂政,百姓受苦,咱們大明若出兵安南,名義上是‘吊民伐罪’,救安南黎民於水火,替陳朝清除權臣,恢複正統,這是大義之名,大義人都會認可!咱們師出有名,不僅能得到安南百姓的支持,還能堵住其他國家的悠悠之口,沒人能說咱們大明是恃強淩弱。”
太子標若有所思:“你是想借著安南內亂,順勢將其納入大明版圖?”
“喪標說得沒錯。”朱高熾語氣堅定,“此前孫兒說過,安南是大明經略南洋的跳板,若能趁機郡縣安南,既不用背負‘無故伐國’的罵名,還能減少阻力。而且,如今安南內亂,各方勢力互相牽製,實力大減,咱們大明出兵,定能事半功倍,比等安南局勢穩定後再動手容易得多。”
“更重要的是,控製了安南,咱們才能真正掌控南洋貿易,讓南洋的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大明,充實國庫,這對大明的長遠發展,百利而無一害。”
朱元璋看著朱高熾,眼中露出讚許之色:“你這小子,考慮得倒周全。不過,出兵安南可不是小事,得好好籌劃!”
“首先,得先派人去安南,確認陳朝的真實情況,收集胡季犛亂政的證據,讓咱們的‘吊民伐罪’名正言順;其次,兵部得提前調兵遣將,從廣西、雲南衛所抽調精銳,做好出兵準備,同時還要籌備糧草、軍械,確保大軍出征後後勤無憂;另外,還得派人去聯絡安南那些反對胡季犛的番主貴族,爭取他們的支持,讓他們在安南內部牽製胡季犛的兵力,咱們內外夾擊,勝算更大。”
太子標也補充道:“還有,得考慮出兵後的治理問題。安南畢竟與中原風俗不同,若真能郡縣安南,得選派得力的官員去治理,推廣中原的製度和文化,同時也要安撫當地百姓,讓他們儘快歸附大明,避免出現反複……而且,郡縣安南後,還要在當地駐軍,防範周邊國家的侵擾,確保安南的穩定,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它作為經略南洋跳板的作用。”
朱高熾聞言,笑道:“皇爺爺和喪標考慮得比孫兒更周全。孫兒覺得,還可以讓禮部先出麵,譴責胡季犛亂政的行為,要求他歸還政權給陳朝宗室,若他拒不從命,咱們再出兵,這樣更能體現大明的仁義!”
“另外,南洋水師的籌備也得提上日程,等咱們控製了安南的港口,南洋水師就能以安南為基地,開始巡查南海航線,為日後經略南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