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的烽火終於熄滅,在黃福、暴昭、盛庸等人的精心治理下,境內局勢逐步走入正軌。
賦稅製度初建,農業生產恢複,社會治安好轉,百姓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升龍府的帥帳內,朱高熾看著送來的各地奏報,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對身旁的朱雄英說:“雄英,安南之事已穩,我們也該前往占城,看看那裡的情況了。”
朱雄英拱手應道:“全聽你安排。”
隨後,朱高熾命名將沐英暫代安南總兵官之職,協助黃福等人處理後續事務,自己則帶著朱雄英、常茂、康鐸等心腹將領,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啟程前往占城國。
占城國位於安南南部沿海,與安南對抗了數百年,一直是安南南部的心頭之患。
兩國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當時安南從中國獨立後,便開始不斷向南擴張,而占城國則成為了其首要的征服目標。
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兩國之間的戰爭幾乎從未間斷。
安南曾多次大舉進攻占城,占領其大片領土,甚至一度攻破占城的都城,俘虜其國王。
占城雖然國力較弱,但也從未屈服,多次奮起反抗,收複失地,甚至也曾北上進攻安南。
雙方在戰爭中互相殺戮,積怨極深。
安南視占城為阻礙其向南發展的絆腳石,必欲除之而後快;占城則將安南視為不共戴天的仇敵,時刻想著複仇雪恨。
這種世仇恩怨代代相傳,深入兩國百姓的骨髓,成為了兩國關係中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但當明軍大舉進攻安南時,占城國王闍耶僧伽跋摩五世深知自己絕非大明對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歸順。
得知朱高熾親率大軍前來,闍耶僧伽跋摩五世不敢有絲毫怠慢,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在都城闍盤城外的十裡長亭迎接。
“小國國王闍耶僧伽跋摩五世,參見大明胖殿下、皇太孫殿下!”闍耶僧伽跋摩五世恭敬地跪在地上,身後的百官也紛紛跪拜。
朱高熾翻身下馬,走上前扶起他,語氣溫和地說:“國王不必多禮。占城識時務、順天命,主動歸順大明,朕心甚慰。”
闍耶僧伽跋摩五世感激涕零:“多謝殿下寬宏大量!小國願世代歸順大明,永不背叛!”
在闍耶僧伽跋摩五世的陪同下,朱高熾一行人進入了闍盤城。
城中百姓早已聞訊,紛紛湧上街頭,好奇地打量著這支來自大明的軍隊。
他們聽說過大明的強大,也聽說過明軍在安南的赫赫戰功,但對於這支傳說中的軍隊,他們更多的是陌生和恐懼。
一些老人拄著拐杖,站在路邊,眼神中充滿了警惕;婦女們則緊緊抱著孩子,躲在人群後麵,偷偷地張望;年輕人們則顯得更加好奇,他們擠到前排,想近距離看看明軍將士的模樣和裝備。
當明軍將士列隊走過時,百姓們的目光被他們吸引住了。
明軍將士個個身材高大,精神抖擻,臉上帶著堅毅的表情。
他們穿著統一的鎧甲,鎧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手中的兵器整齊劃一,長矛如林,刀劍出鞘,散發出逼人的寒氣。
更讓百姓們感到驚訝的是,這支軍隊的軍容竟然如此嚴整。
隊伍排列得整整齊齊,步伐一致,沒有一個人掉隊,也沒有一個人喧嘩。
在行進過程中,明軍將士們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秩序,沒有一個人隨意離開隊伍,更沒有一個人去騷擾路邊的百姓。
有幾個孩子好奇地跑到路邊,想要觸摸一下明軍將士手中的兵器,旁邊的明軍士兵並沒有嗬斥他們,隻是微笑著搖了搖頭,示意他們不要靠近。
還有一個賣水果的小販,因為過於緊張,不小心把水果攤打翻了,水果滾落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