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業的動作並不慢。
在安排好大軍後續的開拔事宜後,劉繼業就親率數千北漢精銳星夜南下。
劉繼業以為他的行動相當隱秘,殊不知在他率軍剛離開大營後,幾乎在同時,宋軍的一名斥候就從石梯山外離開,朝著壺關狂奔而去。
當六月的酷熱猛然襲至,身在壺關內的趙德秀收到了關於北漢軍的最新消息。
趙德秀一聽說劉繼業親率先鋒南下後,他心中就浮現了一個猜測。
在心中猜測急需進一步的情報驗證時,田重進領著幾位將官來到趙德秀身前。
“緊閉城門多日的上黨城,終有運糧隊伍駛出。”
聽到這一則軍情後,趙德秀先命盧多遜將潞州地圖放到地上,而他則帶著幾位將官環繞著地圖坐下來。
這樣安排,可以讓接下來的議事形象立體許多。
坐在正中的趙德秀,按著田重進遞來的軍情,用手指在地圖上劃出一條道痕。
“諸位且看。
尋常運糧線路,都是依水而行,借助水路可省卻大量人力物力。
上黨城外就有漳水,叛軍棄漳水而不用,反而繞道從北麵而行,再結合劉繼業率精銳先行的情報,一件事不難猜出:
這一支運糧隊伍,是劉繼業拋給我軍的誘餌!”
從常理來說,因壺關在宋軍手中,叛軍為保護糧草的安全,改糧道先北行再繞路南下並非不可能。
正因如此,劉繼業才會通信李守節讓他將運糧隊伍改道。
可劉繼業不知道的是,他的行蹤已暗中被趙德秀掌握。
在這一點基礎上他一率軍南行,他的戰術意圖就會被趙德秀看清。
望著地圖上的指痕,諸將對趙德秀的推斷儘皆認同。
既得知了劉繼業的目的,有一位將領便建言道:“我軍可否借此機會,主動出擊擊破北漢軍前鋒?”
前鋒是一軍膽氣所在,若能擊潰北漢軍前鋒,將會對北漢軍的士氣造成重大打擊。
能做到這一點,宋軍後麵就會好打許多。
這位將領的策略,趙德秀曾思考過,可他認為此舉不可行。
“據斥候回報,北漢軍前鋒兵力不下於我軍。
我軍若離城出擊,則勢必要留下兵力守城,這樣一來我軍兵力就會陷入劣勢。
北漢軍非羸弱老兵,劉繼業更非尋常戰將,我軍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要想擊潰北漢軍前鋒,則必須借助地利。
或於山穀設伏,或半渡而擊,這兩點我們目前都做不到。
若無地利輔助,我軍貿然出擊變數太多,反而會讓我軍陷入不利境地中。”
做不到的原因,主要在於時間來不及。
當下宋軍雖得知北漢軍的誘兵意圖,但並不知道北漢軍意欲設伏的地點在何處,甚至不知北漢軍的具體行軍路線。
當世並未有“共享實時行程”這一功能,宋軍斥候回報情報是需要時間的。
聽完趙德秀的話後,田重進看向他問道:
“難道縱算我軍得出劉繼業意圖,還依然無用武之地嗎?”
田重進的聲音中充滿了不甘。
麵對田重進的不甘,趙德秀擺擺手道:
“當然是有用的,諸位再看!”
趙德秀話音剛落,在座諸將的目光就朝他的手上看去。
隻見趙德秀的手指,在潞州北麵畫了一個大圈。
“潞州北境多山,我軍是不知北漢軍會在何處設伏。
可諸位想一想,我軍為何要知道這一點?
管他在何處設伏,我不吃那誘餌,不率軍前往北邊,劉繼業縱算十麵埋伏與我軍何傷!”
趙德秀的話,緩緩地為在座諸將的思維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先前諸將都一心想著,該如何針對劉繼業的策略做出預防甚至反製,但趙德秀的想法卻不同:
“不要被北漢軍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