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萬年風沙吹,亙古堆積。
溝壑縱橫,荊棘豆蔻。
鑼鼓秧歌扭,粗狂沙啞的秦腔在黃土高原上蕩氣回腸。
鳳鳴支離破碎的桑水。
流入九曲蜿蜒的黃河。
這就是陝北。
棲身之所,落腳之地,中國紅軍決定在此生根發芽。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吳起鎮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終於在甘肅會寧大會師,此時紅四方麵軍約4.2萬人,紅二方麵軍約1.4萬人,中央紅軍(包括紅一方麵軍,陝甘紅軍,紅十五軍團)約3萬人。
數月後,三大主力齊聚陝北,中國蘇維埃工農政權得以保存,紅軍各自單打獨鬥的局麵結束。
中國蘇維埃政治領袖和紅軍著名將領們全都齊聚陝北,力量凝結,準備共同抗日。
即便是暫時落腳陝北,國破家亡抗日在急,國民黨老蔣還是不打算放過紅軍。
蔣繼續遊說四方軍閥圍剿封鎖陝北紅軍:北部的晉軍閻錫山;西部的甘肅寧夏馬家軍馬鴻奎;東部的東北軍張學良;南部的西北軍楊虎城。
此時三大主力彙聚的陝北紅軍也今非昔比,身經百戰,名將雲集,長征結束後的疲憊戰士們也得到短暫休息,恢複體力。
紅軍四麵受敵,特彆是西北方向,那裡有三十萬軍隊,其中包括張學良的二十萬東北軍、楊虎城的五萬十七路軍以及馬步芳的三萬馬家軍。
但紅軍官兵們淡定自如,兄弟部隊精兵強將都在一起,人多力量大,不懼任何敵軍進攻打仗。
在貧瘠的黃土高原紮根,人多就暴露出一個大問題:糧草不足。
陝北這地方不太富裕,交通閉塞,糧食產量較低,經常刮風沙,莊稼成活率低,當地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飽。
現在又突然湧入大量紅軍人口,物資供應壓力就更大了。加上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使得紅軍連過冬的棉衣棉被都短缺,鹽巴食用油的供應也緊張。
為應對人多糧少局麵,陝北紅軍隻能采取自力更生的措施,邊練兵邊生產,以南泥灣為榜樣。
陝西省東北軍的掌門人是張學良,他的部隊原本在東北三省駐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挑起戰端,奉行老蔣不抵抗命令的張學良帶領部隊逃到關內,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
丟失老家東北讓張少帥背上一個千古罵名,
張的東北部隊進入關內陝西省,進入西北軍楊虎城的防區內,非常尷尬。
南方的紅軍到達陝北後,張執行老蔣的命令,要圍剿紅軍,但是跟紅軍打仗,東北軍經常損兵折將,出現戰損,也無法就地補充兵源,一是本地西北軍楊不答應,二是國民黨老蔣也不支持,明顯是要限製東北軍的發展。
1935年11月冬季,初來陝北的紅軍與陝西張學良的東北軍開始在直羅鎮較量,老蔣在這時命令西北剿紅總司令晏道剛向陝北紅軍進攻。
為了增強晏道剛的力量,老蔣命令張學良的東北軍也服從他的調遣。
直羅鎮戰役打響。
國民黨軍總司令晏道剛命令東北軍的5個師,分東西兩路,合擊紅軍。西路是董英斌的57軍,共有4個師的兵力順著葫蘆河向東進軍,東路是王以哲的67軍的一個師,企圖從東向西進攻。晏道剛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東西夾擊,把紅軍消滅在葫蘆河和洛河之間的狹長山穀地帶。
紅軍領導人很快就覺察到敵人的戰略意圖,根據敵情,製定了在直羅鎮殲滅敵人一到兩個師,然後根據情況擴大戰果的作戰方針。
陝北紅軍司令部做出具體部署:首先放敵人進入直羅鎮,然後圍而殲之,之後,采取側擊戰術,殲滅附近的敵人,之後再殲滅敵人的後續梯隊。為了確保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司令部要求包圍甘泉的部隊繼續圍困甘泉之敵,另派一個團的部隊放在西部,防止敵人從西部增援。
直羅鎮是一個大的集鎮,地處葫蘆河的中間,是連接甘肅和陝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節點。直羅鎮三麵環山,北麵是河,它實際上處在峽穀之中,不適合大兵團作戰。
東北軍將領董英斌的四個師首先進入太平鎮,但是進駐太平鎮以後,他卻不敢冒進,而是在太平停了下來,並且一停就是半個多月。陝北紅軍的目的是在直羅鎮打一場殲滅戰,而董英斌卻不受紅軍引誘調動,怎麼辦?
於是紅軍先對甘泉之敵發動攻擊,以此來調動董英斌的57軍。董英斌就召集各師師長開會,會上通報了紅軍的情況。東北軍第109師師長牛元峰沉不住氣了,他提出帶領自己的部隊從直羅鎮抄近路攻擊紅軍,跟67軍會師。
牛元峰是張學良跟前的紅人,比董英斌還吃香,董英斌當然沒有反對他的理由,但董英斌為了慎重起見,給牛元峰加派了一個團的兵力,並告誡牛元峰,直羅鎮地處紅軍腹地,一定要特彆小心,不可輕敵,占領直羅鎮之後,牛元峰要回來向董英斌報告。
11月20日,牛元峰指揮109師向直羅鎮開進,董英斌還派出了6架飛機擔任空中支援。109師雖然也遇到紅軍的抵抗,但是兩軍交火不久,紅軍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這是紅軍的誘敵之策,牛元峰還以為自己的東北軍部隊真的能打。
牛元峰不費力氣就拿下了直羅鎮,他又派出兩個團占領南北兩山的製高點,其餘部隊駐紮在鎮內。牛派人向董英斌報告說已經順利占領了直羅鎮。之後109師全軍上下大吃大喝,他還放縱手下強奪百姓的糧食和財物。到了晚上,官兵都吃喝搶掠累了,放心地睡起大覺來。
請君入甕。
敵人已經入翁,紅軍開始按照原計劃實施殲滅戰。
紅軍領導把指揮部設在了東麵山坡上。彭德懷和徐海東指揮十五兵團,他們把指揮所設在南麵的山坡上,而林彪和聶榮臻則指揮第一兵團,他們的指揮點互成三角形。
參與指揮這次戰鬥的除了彭、林、聶三位紅軍名將外,還有羅榮桓和葉劍英。另外除了徐海東以外,還有陳賡、張雲逸、肖勁光、羅瑞卿和黃克誠等諸多悍將。
1935年11月20日晚,主要領導下達總攻命令,第一軍團從北麵發起攻勢,而十五軍團則從南麵進攻。牛元峰從睡夢中被槍炮聲驚醒,連忙向董英斌軍部求援,但是他的電話線早被剪斷。
戰至21日,牛元峰隻帶領一個營的兵力突圍出去,但是紅軍卻緊追不舍。眼看他帶的殘兵就要被殲滅,他就把手槍交給副官,讓副官結果了自己的性命。牛元峰戰死。
西北剿總晏道剛得知109師被圍,急忙命令各路人馬去搭救。紅軍早有準備,精兵強將把救援的敵軍阻擊在直羅鎮外圍不能前進一步。
董英斌的部隊從太平鎮出動,卻遭到紅軍的反殺。董英斌救援不成,反而被紅軍追擊,其106師的一個團遭到紅軍的圍殲。董英斌倉皇逃回太平鎮,依靠堅固的工事,堅守不出。
紅軍考慮太平鎮駐軍較多,又有堅固的工事,特彆是紅軍還想爭取東北軍反蔣抗日,就沒有對太平鎮發動猛攻。至此,直羅鎮殲滅戰順利達成了作戰目的。東北軍109師和110師整師被全殲,106師一團被全殲,此戰共殲敵1000多人,俘虜敵人5300多人,並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直羅鎮戰役,打破了老蔣對陝北根據地的圍剿,為紅軍在陝北站穩腳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紅二方麵軍和紅四方麵軍都沒參與直羅鎮戰役,威震全中國的賀龍和徐向前還沒有出場。
此戰過後,陝北四方的各路軍閥意識到紅軍不好惹,都停止主動進攻陝北紅軍。
直羅鎮戰役損失最慘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
日軍已經侵東北三省,準備入侵華北,陝西省離華北也不遠,軍人天職先是抵抗外敵,欲北上抗日的西北軍楊虎城,早就明白與陝北紅軍交戰消耗,兩敗俱傷,給國民黨中央軍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楊虎城在直羅鎮戰役表現得非常消極,導致西北軍基本沒有損失。
愛國將領楊虎城的西北軍一直就抵觸自相殘殺的內訌,曾經聽從老蔣命令幾次與紅第二十軍交戰,卻不是徐海東的對手,感覺中國應該把精兵強將用來對付日軍。
東北易幟的張少帥與蔣是結拜兄弟,礙於情麵,就出力剿滅陝北紅軍,導致這次直羅鎮戰役東北軍的損兵折將最嚴重,還落得一個不敢打日軍又打不贏紅軍的弱旅蝦兵名聲。
直羅鎮戰役後,吃悶虧的張學良去南京找蔣介石,希望給東北軍一些撫恤,同時重建被紅軍摧毀的109師和110師。但蔣介不但一分錢沒給,還乾脆直接取消了110師的番號。這樣一來,張學良徹底死心,也清楚認識到自己隻是國民黨聽話的一張牌,即便與紅軍交戰,把所有東北軍家底拚光後,也擺脫不了‘不抵抗’的千古罵名,費力不討好,還要背黑鍋。
‘不抵抗’和‘剿滅紅軍’都是東北軍執行國民黨老蔣的軍事命令,如此服從聽話,卻不給賞賜。
1935年11月在直羅鎮,紅一方麵軍一支紅軍主力就把西北剿總聯軍打的落花流水。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紅二方麵軍和紅四方麵軍前來陝北,‘兩把菜刀鬨革命’的賀龍和‘殲敵88萬’的徐向前也來到陝北,如虎添翼,聲名顯赫,西北剿總聯軍更加不敢輕舉妄動。
識時務者為俊傑,東北軍張少帥也開始與陝北紅軍秘密議和溝通,維持貿易往來,暗地準備聯合抗日奪回中國東北。
聯合抗日奪回中國東北是當今每一個中國軍人不可推卸的職業道德,無可爭議。
1936年10月後,晉軍/西北軍/東北軍/馬家軍都圍而不戰,駐防陝西的國民黨中央軍也不敢單挑三大主力彙聚的陝北紅軍,小的摩擦也沒有。
圍而不戰,南京的老蔣見陝北周邊各路軍閥都不主動進攻圍剿陝北紅軍,心急火燎的他親自趕赴西安,想說服張學良和楊虎城出兵猛攻陝北紅軍。
在1936年12月初,紅軍最高代表向張學良透露了紅軍即將離開陝北去寧夏發展的打算,開始新的長征,表示不再為難陝西省的東北軍。
陝北紅軍又要新的長征?
去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