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劉裕被公認為中國曆史上個人武力值最高的皇帝。
牛角鎮鐵匠劉家的第三子劉裕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都要對得起自己的這個霸氣名字。
亂世出英雄,軍人地位最高,巴東首富第三子選擇棄商從軍。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是五千年戰爭史,開疆擴土,分分合合,不是在統一全國連年征伐,就是在休養生息準備打仗,和平永遠是暫時的。
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推翻封建王朝進入現代文明民主時期的中國也在連年征伐,打仗不休,辛亥革命,護國運動,直奉大戰,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南昌起義,圍剿紅軍。
西安事變後,國內圍剿紅軍剛結束時,卻迎來百年中國最嚴重的外敵入侵,日軍從中國華北向南挺進,又從中國東部上海直接登陸,向北挺進。華北日軍和華中日軍南北對進,準備會師,一統中國。
國破家亡的百年最危急時刻來臨。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從中國東北正式入侵中國華北,攻陷占領中國北方重要城市北平和天津,開始向南推進。
1937年8月9日,駐中國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軍官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興藏駕駛軍用汽車強行衝擊上海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國民黨士兵當場擊斃,二名違法擅闖的日本軍人當場死亡。
日本陸戰隊二名官兵擅闖中國軍用機場被當場擊斃發生後,上海國民黨官員當即與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決此事件。
但駐上海日軍卻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虹口和楊樹浦地區,拆除淞滬長江出海口的中國國民黨軍事設施。
上海是中國領土,何況遠東第一大城市內還有英法美等多國國際租界,豈能獨尊日本一家,如此喪權辱國的荒唐要求被上海當局嚴厲拒絕。
被拒絕後,日本軍方統帥部迅速集結二十多萬本土日軍,準備派遣赴華,海運直接登陸中國上海。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3000人的駐華日本海軍陸戰隊以虹口區駐防陣地為依托,向淞滬鐵路天通庵至橫濱路的中國守軍開槍射擊,並在日本坦克掩護下沿寶山路進攻。
8月14日,中國南京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同時,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統轄組織上海境內所有中國武裝力量,負責反擊虹口楊樹浦的日軍。
蘇浙邊區所有中國軍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
8月15日,日本本土統帥部下達向中國上海派遣支援的命令,派遣軍以鬆井石根為司令官,下轄第3師團、第9師團、第11師團,共約7萬人,立刻從日本本土港口出發,海運登陸中國上海,支援虹口的日本駐軍。
南京政府軍事委員會也預測到:日本本土會海運增兵支援勢單力薄的上海日軍陸戰隊。蔣委員長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將全中國臨戰地區劃分為5個戰區,這天中方停止進攻,等待蔣的國際社會調停結果。
滬杭地區是第3戰區,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命脈,離首都南京近在咫尺,上海如果失守,南京就危在旦夕,政府就要提前做好遷都的準備。蔣任命嫡係愛將陳誠為第3戰區前敵總指揮,決定調集華中中國主力部隊,迅速占領日軍駐上海淞滬地區的海軍基地,提前防止日本海運援軍登陸。
相比較中國軍隊落後裝備,日本的海軍和空軍擁有絕對優勢,所以占領日軍駐滬海軍基地非常棘手關鍵,提前摧毀日本本土援軍的登陸點是第3戰區的當務之急。
8月16日,蔣希望國際社會乾預日軍在上海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美英法也答應提出調停,蔣當天下令中方全線停止進攻。這道命令讓高歌猛進已將殘餘日軍壓縮在虹口狹窄地帶的中國軍隊進攻戛然而止。
15日和16日二天中方軍隊主動停戰,讓龜縮的駐滬日軍得到寶貴的二天喘息機會,日軍抓緊時間加固陸地工事,與吳淞口江麵軍艦構築起銅牆鐵壁的死亡屏障,而日本本土的三個甲等師團共7萬士兵已經出發了二天。
日軍根本不理會國際社會調停,支援拯救駐滬日軍陸戰隊是頭等大事。
國際社會譴責,再譴責,隻有蔣和國民黨外交官們真當一回事,殊不知1932年日軍侵占東北三省時,國際社會也是譴責再譴責,也還是沒有阻止日軍占領中國東北三省。
書呆子遇到日本武士道精神,決心鬥誌上就輸一大截。
8月17日,陳誠命令第9集團軍第87師第88師向日軍海軍基地方向發起猛攻,3000日軍海軍陸戰隊頑強抵抗待援。
8月19日,從西安趕到上海的宋希濂第36師加入第87師和第88師陣線,聯合攻入彙山碼頭,第36師第2營300餘官兵攻入華德路十字街口與日軍展開刺刀白刃戰,不料被日軍坦克堵塞在路口,遭到坦克機槍掃射,全部犧牲。
8月22日,日本派遣的第3師團和第11師團到達上海以東120公裡的海域,不尋求運兵船靠岸登陸,直接換乘小艦艇登陸。
8月23日,日本派遣軍的二個師團在軍艦和飛機的優勢火力掩護下,於當日早晨在川沙河口和吳淞一帶強行登陸成功。午後川沙失守,日軍直逼羅店鎮。這裡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中國軍隊連防禦戰壕都來不及修築,隻能肉搏抵抗日軍進攻。
總兵力陡然上升的上海日軍開始橫掃中國第9集團軍。
雖然中國第9集團軍有三個師是全德械裝備,個人武器裝備與日本士兵旗鼓相當,但中方單兵素質與日本甲等士兵訓練有素相差甚遠:1.射擊準度,日軍三八大蓋一響,百發百中,彈無虛發;2.拚刺刀,從小練習劍道的日軍士兵白刃戰,熟練敏捷,且營養充足力氣大,明顯優於營養不良的中國士兵,以一敵三;3.長期受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日本士兵意誌力堅強,寧死不降,自殺殉道。
淞滬戰場中對中國軍隊威脅最大的是日本陸軍配置的大量重炮,如150毫米榴彈炮和加農炮,還有240毫米榴彈炮,以及305毫米榴彈炮,305毫米榴彈炮的發射半徑能達到二十公裡,從虹口發炮可以打到浦西外灘,中國軍隊的永久性堅固工事根本無法抵禦日軍的240毫米榴彈炮和305毫米榴彈炮的炮擊!中國軍隊都是100毫米以下的榴彈炮和山地跑。
日軍每一個小分隊的迫擊炮操作非常也熟練,擊中目標的準確度極高,每五人就擁有一名優秀的迫擊炮炮手,一個炮手發炮能阻擋住中國軍隊一個排的進攻。
日本派遣軍陸續抵達的三個師團編製上也明顯比中國軍隊立體化,更加高效。每個師團約2.2萬人,下轄2個旅團(共4個步兵聯隊)以及附加的騎兵、炮兵、工兵、通訊兵、坦裝甲兵、輜重聯隊,功能齊全,配合默契。
中日雙方的坦克飛機軍艦等重型武器上存在極大懸殊:中國國民黨現有飛機400餘架,隻有300架能用於空戰,全是進口於歐美,沒有一架是中國兵工廠自主製造的;而日本現役執勤作戰飛機3000架,絕大部分是日本本土企業生產製造的,以三菱為首的日本重工企業,每年以1000架軍用飛機產量翻倍遞增生產;日本已經能自主生產航空母艦和巨型戰列艦,日本‘長門’號戰列艦的主炮口徑為410毫米,射擊半徑覆蓋整個上海城區,但日本沒有出動航母和戰列艦前往上海附近海域作戰,認為中國海軍太薄弱,就出動第3艦隊,由29艘艦船構成,有老掉牙的‘出雲’號巡洋艦,‘出雲’號是1909年日俄戰爭時的軍艦。
而淞滬會戰時中國參戰軍艦總噸位為9088噸,不如日本一艘‘出雲’巡洋艦的噸位(約1萬噸),日本海軍根本就沒把上海的中國海軍當對手。
日本空軍飛機很快占據上海的製空權,頻繁轟炸上海的軍事堡壘和重要工廠,上海浦東三林堂的淬火玻璃廠和淬火麵粉廠也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被迫全麵停產,8月14日起,劉悟透就迅速把浦東工廠員工和重要設備船運至漢口。
8月底,7萬日軍憑借海陸空重型武器的巨大優勢和極強的單兵訓練素質,開始勢不可擋全麵反攻30多萬的中國軍隊,在305毫米榴彈炮和無數迫擊炮的轟炸下,招架不住的中國軍隊開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9月5日,日軍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守衛寶山的第十八軍第583團第3營500官兵,浴血奮戰二晝夜,幾乎全部犧牲。
9月初,蔣發現淞滬地區7萬日軍所向披靡,上海不保,他又緊急號召全國各地軍隊火速前來上海支援。
國民黨中央軍、川軍、湘軍、桂軍、皖軍、贛軍、粵軍、西北軍、東北軍,約70個師,共80萬官兵,陸續趕赴上海地區,希望能以兵力人數優勢壓製住武器裝備優勢的7萬日軍。
病急亂投醫,此時的老蔣認為上海戰區的日軍隻有7萬人,無法分兵,如果集合中國優勢兵力,也能快速圍殲狹窄地區內的這股日軍,蔣就把守備杭州灣北岸10萬兵力的張發奎第8集團軍也調到淞滬戰場加強進攻日本派遣軍三個師團。
日本統帥部見主場作戰的30萬中方軍隊陡然增加至70個師80萬人,擔憂淞滬3個師團7萬人的日軍會吃虧,就又派遣本土日軍第101師團、第9師團、第13師團趕赴中國上海支援華中日軍,三個新派遣師團於9月底成功登陸上海。
日本統帥部又從中國華北戰場抽調日軍部隊沿海船運,增援上海華中日軍。
到10月初,日軍在上海地區總兵力人數達到26萬,而且都是訓練有素的甲等精銳師團。在10月份,雙方激戰整整三十天,互不後退,挖深壕準備持續僵持對峙,奉陪到底,不決雌雄,誓不罷休。炮擊白刃廝殺和飛機轟炸慘不忍睹,屍體堆積成山。趕赴的5萬川軍全軍覆沒,湘軍也打成光杆司令,國民黨中央軍主力傷亡慘重。
戰鬥力較強的桂軍第21集團軍於1937年10月奔赴淞滬戰場,在蘊藻浜戰鬥中,第21集團軍四個師約4萬人發起衝鋒反攻,但因日方防線平均每17米就配備有一門火炮,且有240毫米榴彈炮和軍艦艦炮支援,射程二十公裡以內,而桂軍的炮彈射程隻有日軍的四分之一,火炮數量更是隻有日軍的十分之一,雙方根本無法近距離槍戰。
桂軍單兵素質也不比日軍士兵差,但此時雙方對抗完全被遠距離火炮主宰。
在日軍狂轟濫炸下,無法近身肉搏槍戰的桂軍4個師傷亡慘重,後續2個桂軍接防也無濟於事,6萬精銳桂軍被日軍大炮轟死近5萬,幸存萬餘桂軍在大撤退時退至浙江修整。
儘管華中日軍在火炮武器裝備和單兵素質上占有很大優勢,但中方援軍正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趕赴淞滬戰場,滇軍、黔軍、西北軍,都在路上急行軍,導致中日雙方激戰至11月初,雙方勢均力敵,日軍在壕溝陣地戰中仍未取得決定性勝利,未能占領整個上海,而且付出重大代價。
26萬華中日軍突然發現杭州灣北岸中國守軍兵力空虛,這裡是80萬淞滬中方主力的側翼,如果日軍分兵登陸,前後夾擊,就能包圍淞滬地區的中國軍隊,上海地區的中國主力必敗無疑。
天賜良機,稍縱即逝。11月5日拂曉,日軍第6師團利用大霧大潮天氣作掩護,秘密迂回在杭州灣的全公亭和金山咀登陸,對淞滬戰場的幾十萬中國軍隊實現戰略包圍。
11月6日,華中日軍第10集團軍的二個師團共5萬人占領杭州灣金山,向上海方向推進,力圖合圍形成鐵桶陣,重炮加飛機準備全殲中國主力部隊。
前後夾擊,全軍覆沒,危在旦夕。11月8日,蔣被迫放棄上海,下令淞滬地區中國所有軍隊全線迅速撤退。
在撤退命令下達後,由於中國多數軍隊的無線電通訊設備匱乏,撤退命令依賴人工傳遞,多數部隊未能及時接收到指令。日軍通過空中偵察精準轟炸交通節點,加劇混亂。
撤退通道堵塞嚴重,僅有的蘇滬公路和鐵路遭到日本飛機持續轟炸,幾十萬撤退軍民擁擠在狹窄道路上,步行速度每日10公裡。
廣西第20軍從貴州省步行37天於11月6日才抵達到上海前線,此時淞滬會戰接近尾聲,又緊急撤退,在擁擠的道路中,人生地不熟的第20軍完全喪失編隊組織指揮。
中國大軍從淞滬戰場往蘇州無錫方向撤退,原計劃依托吳福線和錫澄線工事進行阻擊,但混凝土掩體因水泥鋼筋質量低劣,日軍305毫米榴彈炮一轟一炸,就崩潰成渣,根本沒有防禦功能,換防部隊被迫放棄吳福線和錫澄線。
一個幾十萬大軍參加的大規模往西撤退行動,南京統帥部事先竟然沒有提前規劃路線,11月5日前,淞滬地區作戰的各地方軍隊都沒有備案計劃過任何緊急轉移的部署,導致在11月5日後,幸存的幾十萬中國軍隊都猝不及防,慌了陣腳,也沒沿路設防,隻知道逃跑。
一係列因素疊加,導致淞滬中國軍隊大規模撤退變成大潰敗,毫無章法秩序,慌亂逃命中,中國軍隊士氣儘失,日軍趁機持續尾隨殲國軍有生力量。這場大潰退的損失比此前在淞滬戰區硬碰硬的損失還大。
淞滬會戰結束後,蘇州淪陷前,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日軍傷亡4萬人。
11月9日,華中日軍占領淞江。11月12日,日軍占領整個上海。
至此,耗時三個月雙方總投入100萬兵力的淞滬會戰結束。
這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戰勝辛亥革命後的中國,也強有力證明中國依然是一個弱國,依然是落後就要挨打的世界典範。
鑒於中國南京政府總是防內大於防外,總是圍剿工農紅軍,總是勒索四大家族以外的中國民族企業,1935年初,劉邦就把浦東‘漢朝公司’總部遷徙到香港。
從上海浦東及時逃回武漢漢口的劉悟透聽到上海失守的消息後,他沒有叱罵日軍的侵略,而是臭罵南京國民政府,大罵四大家族:“南京政府裡都是一群沾親帶故中飽私囊的小人,不敗才怪!南京也保不住了!10年前老子在浦東開辦飛機製造廠如果得到批準,現在不也製造生產出幾百架轟炸機,上海豈會失守?”
沒有如果,隻有結果。
從經濟角度分析,鐵匠也悟透出上海淪陷的根源:現代戰爭比拚的是綜合國力,日本始終不敢招惹美國和蘇聯,他們也怕武器更先進石油更多的工業強國;中國需要是像日本三菱/德國克虜伯/美國洛克馬汀的工業製造領域的龍頭企業,而不是壟斷進口柴油代理法國香水的買辦商行。
國破家亡,嘔心瀝血貸款投資的浦東三林堂麵粉廠和玻璃廠被炸成廢墟,國破家亡,劉悟透恨鐵不成鋼,他要是這個國家的話事人該多好!以自己的理念和手段彌合中國各方分歧,健康中國的經濟結構,精兵簡政,民主清廉,重振中華,絕對不亞於日本的明治維新。
日本華中方麵軍勢不可擋,上海淪陷,近在咫尺的南京也大勢已去,淪陷已成定局,隻是時間問題。
日軍也將控製長江中下遊,武漢也危險,身在武漢的劉悟透意識到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就準備把漢口的幾家淬火工廠搬遷回牛角鎮。
1937年年底,湖北企業家劉悟透就快速啟動,把漢口的幾家工廠暫時搬回自己的發跡之地巴東縣牛角鎮,牛角鎮置身崇山峻嶺中,隻有哭河一條水運通道,陸路交通閉塞,日軍的坦克飛機軍艦都難以到達,很適合隱蔽發展。
淞滬會戰大潰退後,23萬日軍傾巢出動,馬不停息猛撲向近在咫尺的南京。日本華中方麵軍劍指中國首都南京。
1937年11月19日,蘇州淪陷,日軍華中方麵軍開始掃清南京外圍城市。
1937年12月1日,日本統帥部下達華中日軍海陸空協同配合分三路合圍中國首都南京,以震懾打擊全中國的抗日士氣。當天,日軍攻占江陰要塞,南京保衛戰開始。
日本華中方麵軍乘中國軍隊潰退之機,海陸空分三路向南京進逼。
其中,一路以第11、第13、第16師團,沿京滬鐵路兩側,進攻無錫、常州、丹陽、鎮江、句容;一路以第3師團先遣隊、第9師團,進攻蘇州、無錫、金壇,向南京挺進;一路以第10軍所部,占領嘉興、吳興,經宜興、溧陽、溧水,直撲南京,並以第18師團占廣德、寧國(宣城),攻蕪湖,以國崎支隊進攻江北浦口,切斷南京方麵中國守軍的退路。
在南京統帥部最後一次會議上,蔣委員長表示應防守南京。當問到由誰負責時,唐生智自告奮勇,並向委員長保證做到“臨危不亂,臨難不苟”,沒有蔣的命令決不撤退。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軍事委員會遷往武漢。11月22日,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僑民成立了國際安全區,他們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設立一個給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區。
11月24日,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到任後,儘量要求增加兵力。蔣把可以調得動的兵力即調來防守南京。其中多是從淞滬撤下來的部隊,共有10多萬人,包括葉肇第66軍、王敬久第71軍、孫元良第72軍、俞濟時第74軍、宋希濂第78軍、鄧龍光第83軍、徐源泉第2軍團,以及教導總隊、憲兵團等。
此外,顧祝同第三戰區部隊也在皖南地區予以策應配合。唐生智為表示“與南京共存亡”的決心,將下關至浦口間的渡輪和各種船隻全部撤離,禁止任何部隊由下關渡江北撤。
12月2日,中國國民黨海軍主力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江陰水戰中被全數擊沉,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唯一一道拱衛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12月8日。蔣介石夫婦和軍事顧問乘坐飛機離開南京去重慶,首都黨政機關人員已經撤退到長沙武漢重慶三地,留下9萬軍人駐守,70萬本地居民也願意留下堅守金陵城。
很明顯,南京城9萬守軍難以抵抗海陸空武器精良的23萬日本華中方麵軍,蔣實質上已經放棄首都南京。
12月13日,日軍渡過秦淮河,從中華門攻入南京城,南京淪陷。
南京淪陷後,侵華日軍在城區進行長達六周的有組織預謀的大屠殺,獸性爆發,燒殺淫劫,無惡不作,駭人聽聞,手段前所未有殘忍,軍官進行百人斬殺人比賽,大量戰俘和平民慘遭殺害,遇難總人數超過30萬。
南京日軍從下關派出運煤車,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莊抓回許多婦女,然後將每個婦女分配給10名日本士兵,任憑士兵奸淫淩辱,稍有不服者,當場捅死,日本官兵在南京城內肆意蹂躪女性,一些被摧殘後的女性被殘忍破壞人體器官,棄屍街頭。
南京日軍係統性屠殺更加慘絕人寰,在草鞋峽,5.7萬國軍戰俘與平民被集中於幾處萬人坑前,然後,被日軍機槍掃射,再推入萬人坑用汽油焚燒。在魚雷營,9000餘中國軍民慘遭日軍士兵刺刀挑殺。在中山碼頭,上萬未乘船逃出的難民被日軍趕到長江邊,進行無差彆射殺,屍體堵塞長江航道。
國軍軍官廖耀湘抓住一塊木板,死裡逃生渡過長江,才撿回一條命。
南京淪陷後,國際安全區委員會和各國駐華大使不斷致信在南京的日本外交官,抗議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抗議信中列舉了大量日軍零散屠殺的暴行。日軍在安全區內日複一日的零散屠殺,在占領南京後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除了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之外,許多平民百姓也在長達數周的零散屠殺中慘死在日軍屠刀之下。
最終保守統計:日軍在南京6周之內,屠殺中國軍民30萬有餘。
落後就要挨打!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軍隻承認這一條從古至今的鐵血法則,昏睡的東方雄獅至今尚未打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