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六年春,國子監祭酒宋訥獻守邊策。
宋訥的意思是,為什麼我們每次北征大勝而歸,但過不幾年敵人就會重整旗鼓,再次南下侵襲?
這個問題,也是老朱在思考的問題,甚至所有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我們隻能打敗敵人,卻不能守住既得領土。
漠北草原適合放牧,中原人喜歡農耕,出了北方長城就是遊牧,無險可守,自然無法長久耕種。總不能讓我們北上草原學習牧馬吧?
且不說百姓願意不願意背井離鄉,就以放牧而論,當然還是人家北方遊牧民族更有天賦。
另外我們的百姓北上放牧了,誰來保證我們的安全?除非是在北方建城駐防,我們在城池周圍放牧。
可這也不現實,放牧講究逐草、逐水而居,如果隻是在固定的城池旁邊放牧,那要不了多久,周圍的水草耗儘,人畜牛羊都會被餓死了。
所以久而久之,中原王朝都隻能以懷柔應對,或者是殺伐北境滅絕人口、然後固守長城。
至於打下草原長期占領,不是大家不想,而是做不到。
今次國子監祭酒宋訥建議,守邊重在屯田,屯田重在養兵。大明可以遴選可靠將領北上養兵屯田,以軍屯代替民屯,然後緩緩建城駐守。
每五百裡派一將即可互為犄角,遇敵則戰,敵去則耕。
長此以往,北方草原就可以逐漸收入我大明版圖了。
皇帝老朱很是滿意,采納了他的建議。
因為此事,太子朱標來找黃易問計,是否還有比屯田計更好的戍邊計?
黃易提議說可以開放通商貿易,一方麵可以加快築城,另一方麵也可以麻痹敵人,讓邊境少些戰火。
朱標不理解,通商豈不是幫敵人發展壯大?
黃易笑著解釋說道:“他們發展再快又如何?能敵得過我們的火銃火炮?”
“邊境安定的時間約久,我們大明的糧草、軍備就越豐厚,將來一旦打起來,可以狠狠給他們一個教訓,甚至一次打滅他們所有自信心。讓胡人不敢南下牧馬。”
朱標眼前一亮,“這就是你說的緩兵之計?”
黃易點頭說道:“不錯,現在大明的糧食、軍備都是當世一流,所以成長也是最快。給我們十年安定時間,世間再無敵手。”
“向北境草原通商貿易,不能算資敵。既然大明要吞下草原這塊版圖,那就不能拒絕牧民。”
“國子監祭酒的屯田計策雖好,但卻太慢,也不適合草原長久發展。”
“總不能我們吧草原全部毀掉,都改成農田吧?那大明需要戰馬、牛羊從哪裡來?”
朱標點頭說道:“不錯,你的意思是我們將來靠打仗消滅北方的貴族、故元的官員。但要收下他們良善的牧民?”
黃易重重點頭,“正式此理。否則陛下當年也不會屢次想要招降故元的王保保了。”
“經曆過蒙元統治百年,中原百姓和草原百姓,早就分不開了。”
朱標讚賞說道:“還是妹夫你技高一籌。我這就回去跟父皇商量,開放通商,隻要控製住鹽鐵物資,北方想亂起來也困難。”
控製鹽鐵?
黃易哈哈大笑:“何必控製?跟他們開放一部分,讓他們嘗點甜頭。北方的野心家不死,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弄到鹽鐵,不從大明朝廷獲得,他們會私下裡找不要命的商賈,或者從西域搶來。”
“與其這樣,不如每年給他們一定的份額,以示誠意,讓他們放鬆警惕,我們能安心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