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天啟皇帝任用大太監魏忠賢的東廠來製衡東林黨。”
“沒想到鬥倒了東林,養肥了魏忠賢這個大太監。”
“天啟七年,皇帝遊船落水,一病不起,最後又有人進獻仙藥,服了幾個月,一命嗚呼。享年二十三歲,是為明光宗。”
老朱憤怒道:“小子,你夠了啊,彆再享年了。”
“唉,這是第九個了。連三十歲都不到。”
黃易接著說道:“明光宗朱由校臨死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且無有子嗣,所以傳位給了當時的信王,也就是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是為兄終弟及。”
“如果說明光宗的一生,有什麼地方值得一提,朝野爭鬥、抵抗蠻夷這些不需多說,換了誰來都一樣。”
“比較有特點的是這位皇帝酷愛木工,所以人稱木匠皇帝。”
老朱不滿道:“玩物喪誌,一個帝王,處理朝野大事都忙不過來,整天撲在木頭上?真是不成器!”
黃易揚了揚下巴,“要不您來?當時的天下,誰敢說自己能堵住那四處漏水的破船?也許沉迷木工,不利政事,還能讓他心情好點,畢竟他也不過是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孩子。”
老朱沉默了,換了自己二十三歲,好像還是個討飯和尚呢,二十五歲才參加郭子興的義軍,
“天啟七年,信王朱由檢即位,次年改元崇禎。”
“如果說前麵那些皇帝無論是短命、還是作死,總之都是活該。那這位崇禎皇帝完全就是個悲劇,一個不向命運低頭,但卻擺脫不了命運的悲情人物。”
“大力鏟除宦官之禍,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在位期間各地爆發起義,東北關外草原異族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偏偏此時天公不做美,連年災禍不斷。”
“以關中舉例,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這樣的盤麵,誰來都沒得救。”
老朱沉默了,良久,“這孩子最終如何?”
黃易注意到了他情緒的變化,前麵十幾任,老朱在旁聽的同時,似乎自我帶入一個批判者的角度,唯獨這最後一位、這位亡國之君,老朱心情複雜,反而像個溫和的長輩。
“崇禎十五年,東北多處失守,甚至有將投敵,進而讓本就多疑的皇帝更加不信任武將。”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部起義軍攻陷荊襄一代,向順天府進發。”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兵包圍了京師,皇帝寧死不降,身邊太監王承恩帶領三千宦官提刀上陣殺敵,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誰能想到,大明朝最後一絲體麵竟然是這群一直被人看不起的太監給的。”
“城破之日,崇禎皇帝在景山一棵歪脖樹下白綾自儘,身邊是貼身太監王承恩陪同上路。後人給他的諡號是:莊烈湣皇帝!”
“自此,傳承十六代的大明走向了終結。”
聽完了故事一般的大明三百年,老朱呆呆的望著滿天星鬥,默默的問了一句:“那孩子白綾自儘的時候,心裡一定很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