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慕亞伯的名而來的大富豪。
這也就讓史密斯資本,除了由亞伯來當基金經理的那幾個私募以外。
其他的金融產品、投資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嚴重不足。
對這種情況,大衛·梅隆也沒什麼好辦法。
隻能一步一步來,在紐約站穩腳跟以後。
後續在其他城市,再陸陸續續增加營業點和分公司。
想了想,亞伯提出一個建議:
“或許我們可以增加一個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大衛·梅隆道:
“額頭兒,我們的金融產品中,本來就有貨幣基金的存在啊。”
說到貨幣基金,天朝的兔子們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餘額寶”。
但其實貨幣基金不是老馬首創。
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
上世紀的70年代初到80年代。
美國處在經濟衰退而通脹較高的“滯漲”環境中。
那時候是蘇強美弱、蘇攻美守的年代。
身強體壯的紅熊,把歐美世界嚇得瑟瑟發抖。
當時美國國內,連《華爾街日報》這種資本家的報紙,都在“定、體、問”,都在“美國請等等你的人M”,都在懷疑路線錯誤了。
迫於經濟問題,當時的美聯儲對銀行存款利率進行管製。
這就讓居民存款利率,甚至低於通貨膨脹率,存款一直處於貶值狀態。
當時美國的通貨膨脹,最嚴重時一度高達20%以上
那時候銀行為了吸引資金,推出利率高於通脹率的大額定期存單。
然而這種定期存單起始金額較大,往往是以十萬或百萬美元為最低投資單位。
在那個時期,隻有少數機構投資者,或者富豪們,才有足夠的現金去做這樣的投資。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當時可以參與的金融投資品,隻有利息低得可憐的銀行儲蓄帳戶、股票和債券。
在時世艱難時,人們很自然地尋找安全性好、流動性強的資產。
但很多金融資產要麼風險太大、缺乏流動性、要麼收益太低,總之無法滿足投資者的金融需求。
當時,曾是世界上最大養老基金“教師年金保險公司”現金管理部的主管兼信用分析師魯斯·班特。
他在對金融服務業作了周詳的調查之後,產生了一個天才的想法。
他在1970年創立了一個命名為“儲蓄基金公司”的共同基金,並於1971年獲得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認可,對公眾銷售金融產品。
1972年10月,儲蓄基金公司,購買了30萬美元的高利率定期儲蓄。
同時以1000美元為投資單位出售給小額投資者。
就這樣,小額投資者享有了大企業才能獲得的投資回報率,同時擁有了更高的現金流動性,曆史上第一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誕生了。
在那之後類似的貨幣基金層出不窮,在2001年的現在都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
就連史密斯資本自己,由大衛·梅隆和公司高管們開發出來的眾多金融產品,也有一個貨幣基金。
好在大衛也適應了自己的這個老板。
大衛知道,亞伯在風險極高的交易裡如神如聖。
但是亞伯在普通的金融領域裡的知識,實在很一般,可能連很多大學裡的金融專業學生還要差
因此大衛對亞伯的這個提議,倒也沒覺得差勁。
“不不不不.”
亞伯搖了搖頭,“我指的這個貨幣基金,和傳統的貨幣基金不一樣。”
想了想,亞伯又補充道:“確切的說,我說的這個貨幣基金,它的名字應該是“虛擬貨幣基金”。”
“虛擬貨幣基金?”大衛·梅隆聽了有些不解。
貨幣基金就是貨幣基金,也可以虛擬的嘛?
大衛不知道,後世還會出現一種東西叫虛擬幣。
把全球一眾韭菜割得欲仙欲死。
“散戶、家庭小微投資者這些微型投資者,他們一般是在什麼渠道,投資股票、基金?”亞伯問道。
“去銀行,或者當地的證券公司開戶。再通過他們的證券經理,執行他們的投資要求。”大衛·梅隆說。
這差不多也是兩百年來,全美國或者全世界的投資者們購買股票、基金的方式。
“那他們用什麼方式來聯係他們的投資經理呢?”亞伯循循善誘。
大衛·梅隆想了想:
“一般是打電話,以前還有傳真、電報。或者直接自己去證券公司找投資經理。不過現在多了個互聯網,有的證券公司已經嘗試在互聯網上和客戶接觸。”
“沒有錯。”亞伯放下咖啡,在桌子上敲了敲,“就是這個,互聯網!”
“我指的虛擬型貨幣基金,就是需要用到互聯網的一種新的貨幣基金交易方式。”
亞伯說道:
“據我所知,早在1995年,紐交所開始出現股票的網上交易。但大規模普及要到1998年,也就是三年前。”
“真正的互聯網開戶還沒有出現。客戶們開戶,一樣需要到證券公司或者銀行裡去。然後再由證券公司或者銀行,提供一個端口才能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易。”
“但是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這種交易其實也就是把電話通知投資經理,變成了用網絡通知投資經理而已。”
“那麼我覺得,史密斯資本完全可以把貨幣基金等允許小額投資的金融產品,全部搬到互聯網上去。以後連開戶和交易,也都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
“史密斯資本要做的,僅僅隻是維護好我們的網絡。在那些節點大城市,增設一些分公司。”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不用像高盛它們那樣,開設大量的營業點。我們可以想辦法做到,讓我們的客戶儘量來自互聯網。”
具體應該怎麼做,亞伯其實也不清楚。
但他重生前買過餘額寶、餘利寶之類的東西啊。
也在某些劵商軟件上買過股票基金。
亞伯就把餘額寶之類的互聯網券商的要點,挑自己能說明白的,告訴大衛·梅隆。
漸漸的,大衛·梅隆聽明白了亞伯的意思。
“哦頭兒你的意思,是直接在互聯網上銷售貨幣基金這些小額金融產品?”
大衛·梅隆說:“直接在網絡上給他們開戶?直接在互聯網交易?”
亞伯點了點頭,“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但是具體的操作,還有可行性等,需要你們自己去衡量一下,看能不能這麼做。”
說白了亞伯說的這一套,就是互聯網券商的雛形。
事實上這個時候,華爾街裡已經有人在摸索這種模式。
摸索這種模式的那家公司的創始人,亞伯還見過。
就是上次在莫根索家的酒會裡,羅伯特介紹給亞伯認識的托馬斯·彼得菲的盈透證券。
盈透證券一開始做的就是交易工具,連紐交所裡的電腦和係統都是盈透證券幫忙配置的。
盈透證券是美國金融市場計算機化,互聯網化的先鋒。
就連1995年實現的股票網絡交易,也是盈透證券最先開始的。
隻不過時代的局限性擺在那裡,即使有著不一樣眼光的盈透證券。
這時候也還沒開始完全互聯網券商化,托馬斯·彼得菲還在摸索當中。
從2022年過來的亞伯,就直接的多了。
人家盈透證券的托馬斯·彼得菲,還在摸索互聯網券商1.0。
也就是建立在電腦互聯網上麵的基礎版本。
亞伯提出的這個做法,都已經是互聯網券商的2.0。
也就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建立在智能手機基礎上的完全版。
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和互聯網條件,2.0版當然不可能實現。
但很多2.0版的交易理念,都是在互聯網券商1.0版本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的。
隻要稍微改掉那些不適合當前互聯網,隻適合移動互聯網的特點。
那亞伯提出來的這套東西,在這個時間段完全有可行性。
要知道這時候全美國才2.85億人口。
但互聯網網民用戶人數已經有1.1億(另一個數據是九千萬)。
假設這近億網民裡,有一百萬人有投資意願。
這一百萬有投資意願的人裡,有十萬個選擇了史密斯資本。
那對史密斯資本來說,也是一個龐大的客戶群。
本來就很聰明,也是華爾街天才的大衛·梅隆一點就透。
聽完了老板的想法以後,大衛·梅隆越想越興奮。
“頭兒.”大衛忍不住望向亞伯:“還好伱大學讀的是美術。要是你大學讀的是金融或者商業的話。我覺得我都要失業了。”
亞伯聽得懂大衛的意思,這是在拐彎抹角的拍馬屁呢。
好在亞伯也知道,這並不是自己有多聰明。
隻不過是自己把多積累了十幾二十年的東西,提前十多年說出來而已。
這是站在時代巨人的肩膀上,並不是自己有多聰明。
因此他就隻是矜持的對大衛笑著說:
“嗯,誰叫我更感興趣的其實是美術呢?要是我當時落榜了的話,可能就會去學金融什麼的了。”
大衛·梅隆吐槽:
“那幸好頭兒你沒有落榜。要知道奧地利美術學院的落榜生,可是發起了世界大戰呢。”
“要是老板你落榜了的話。或許就是萊斯大學的美術落榜,引起華爾街的世界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