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穆罕默德搬了個小板凳,坐在念槐身邊,眼睛亮晶晶地看著她。“老師,為啥要先學艾灸足三裡呀?”
念槐笑了笑,拿起一根艾條,比劃著說:“這足三裡啊,可是個大功臣。人常說‘若要安,三裡常不乾’,它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對身體好處可多啦。就像咱藥圃裡的老槐樹,穩穩當當紮根,守護著一片地。”
雷影在一旁劈完柴,湊過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可不是嘛,這穴位就跟咱生活裡的關鍵事兒一樣,把握好了,整個人都順溜。小穆啊,你可得好好學。”
穆罕默德用力點頭,“嗯,我一定好好學。老師,那艾灸的時候要注意啥呢?”
念槐耐心地說:“首先啊,得注意距離。太近了容易燙傷,太遠了又沒效果。就像人與人相處,太近了可能會有摩擦,太遠了感情又淡了,得找那個剛剛好的度。還有啊,施灸的時候要專心,心裡彆想著彆的事兒,不然一不小心就出岔子。”
這時,秀秀從藥圃走過來,手裡拿著幾株剛采的草藥,“念槐姐,這幾株草藥我咋沒見過呀?”
念槐接過草藥,仔細看了看,“這是龍葵,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在路邊、荒地啥的地方常見。以後你多留意,咱藥圃要是種上些,用處可大了。”
秀秀好奇地問:“姐,這龍葵能治啥病呀?”
“像咽喉腫痛、瘡瘡腫毒這些,它都能派上用場。以前村裡有人長了瘡,用龍葵搗碎敷上,沒幾天就好了。”念槐說道。
雷影在一旁插話說:“對了,說起這個,我想起前兒個聽隔壁村老張說,他們村有個人老是頭暈,找了好些大夫都沒瞧出個所以然。念槐,你說咱中醫能不能治這毛病?”
念槐思索了一下,“頭暈的原因有很多,得具體瞧瞧。有可能是氣血不足,也可能是痰濕阻滯。要是中醫來看,得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判斷才能下藥。下次你讓老張把人帶過來,我給看看。”
穆罕默德一臉崇拜地看著念槐,“老師,您懂的可真多。我啥時候能像您這麼厲害就好了。”
念槐摸了摸他的頭,“彆著急,隻要你肯下功夫,多學多問多實踐,總會有那麼一天的。就像熬藥,得慢慢來,急不得。”
傍晚時分,夕陽的餘暉灑在院子裡,給老槐樹鍍上了一層金邊。念槐站在院子門口,看著遠處的山巒,陷入了沉思。
雷影走過來,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想啥呢?”
念槐歎了口氣,“我在想,中醫雖然好,可知道的人還是太少了。就像咱村裡,還有好多人寧願去買那些假藥,也不願意相信中醫。”
雷影皺了皺眉,“那些賣假藥的太缺德了,淨坑咱老百姓。咱得想辦法讓大家多了解中醫的好。”
念槐點點頭,“嗯,我也是這麼想的。要不咱在村裡辦個中醫知識講座?講講常見病症的中醫調理方法,再教大家認認身邊的草藥。”
雷影眼睛一亮,“這主意好啊!咱可以讓村裡的大喇叭幫忙宣傳宣傳,肯定能來不少人。”
兩人正說著,穆罕默德跑過來,“老師,雷大哥,你們在說啥好事呢?這麼熱鬨。”
念槐把想法跟他說了,穆罕默德興奮地跳起來,“好呀好呀,我也能幫忙。我可以用我的經曆告訴大家中醫有多神奇。”
念槐笑著說:“行,到時候你就負責現身說法。秀秀呢,讓她準備些草藥標本,方便大家辨認。”
第二天一大早,念槐和雷影就開始忙活講座的事兒。雷影去借了村裡的大黑板,搬到院子裡,又找了些桌椅擺放好。念槐則在屋裡整理資料,把常見病症的症狀、病因和中醫治療方法都寫下來。
穆罕默德和秀秀也沒閒著,一個在藥圃裡采摘各種草藥,準備做成標本,另一個拿著大喇叭在村裡宣傳。“鄉親們注意啦,今天下午念槐大夫在自家院子裡舉辦中醫知識講座,教大家認識草藥,學習中醫調理身體的方法,都過來聽聽啊!”
到了下午,院子裡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人。張奶奶拄著拐杖也來了,後麵還跟著一群孩子。“丫頭,我把家裡的小崽子們都帶來了,讓他們也長長見識。”
念槐笑著迎上去,“奶奶,您快坐。孩子們,一會兒阿姨教你們認草藥,可有意思啦。”
講座開始了,念槐站在黑板前,指著上麵畫的人體穴位圖,“鄉親們,今天咱先講講這足三裡穴位,它就在這兒。大家看,用手這麼一量……”她一邊說一邊示範,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
“念槐啊,這穴位按一按真能管用嗎?”一個大叔問道。
念槐點點頭,“管用啊,像平時肚子不舒服,按按足三裡,能緩解不少呢。但要是病症嚴重,還得配合吃藥。”
接著,秀秀拿著草藥標本走過來,“大家看,這是艾草,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這個是蒲公英,能清熱解毒,平時上火了,用它泡水喝挺好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