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瑞金示意李達康進一步闡述,高育良隨即接過話頭,高度讚揚易學習,提出乾部選拔機製的問題,引發共鳴。
他指出,像易學習這樣勤勉十餘年的乾部為何未能晉升?
沙瑞金點頭表示讚同,二人默契配合,為後續行動鋪墊。
省尾會議室,高育良繼續發言。
“讓我談談我的體會。”
“這些年,哪種工作最棘手?”
“我認為吳部長的任務最難完成。”
“乾部調配確實不易,每個崗位都很重要。”
“選了這個,難免虧了那個。”
“但編製有限,這是現實。”
“我們的體製是金字塔結構。”
“越往上人數越少。”
“連身邊的人都安排不好,誰還會記得我們易學習同誌?”
“更何況,易學習同誌從不跑關係、不送禮,一心隻顧工作。”
“他的付出,組織上未必能看到。”
“因為組織是由具體的人來管理的。”
“由各部門和地區的主要領導負責。”
“如果你不去貼近他們,不常出現在他們眼前。”
“不將他們視為個人資源。”
“就很難進入上級的考察視野。”
沙瑞金緩緩接話說道:
“易學習同誌隻是埋頭苦乾。”
“總以為自己的努力會被看見。”
“可組織是由個人組成的。”
“受部門或地區一把手的影響。”
“你不主動靠近,不頻繁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
“不把他們當作政治資本。”
“就難以進入選拔名單。”
高育良接著說道:
“書記說得對,若政治環境持續惡化,後果不堪設想。”
“比如有些人拉幫結派,隻信任自己圈子內的人。”
“至於那些心術不正、者。”
“完全不可能指望他們會任人唯賢。”
“這實質上是一種畸形生態。”
“沒有良好的政治環境,一切無從談起。”
“它迫使乾部跑關係、送禮物。”
“而且什麼都敢送。”
“有些女性甚至不惜出。”
“不良風氣就是這樣逐漸滋生蔓延,最終難以控製。”
“近年來,官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跑不送,降職使用;隻跑不送,原地不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想提拔像易學習這樣不跑不送的乾部不容易。”
“能保持原職已屬不易。”
“這也反映出漢東官場氛圍還算端正。”
眾人聞言皆笑。
李達康笑著接口:“我也談談看法。
剛才幾位說的都有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像易學習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不能因此就否定我們的組織工作吧?”
田國富立刻反駁:“照這樣說,今天研究易學習就沒意義了。”
李達康擺手道:“國富書記誤會了。
我還要補充一點,乾部任免自有規章製度、選拔標準和考察程序,這些都在不斷完善中。
春林同誌身為組織部長,應該很清楚吧?”
田國富又挖苦道:“可關鍵在於這些製度有沒有落實?落實得好不好?為何像易學習這樣的好乾部難以上位,而有些被群眾多次舉報的乾部卻一路升遷?這難道沒有問題嗎?”
組織部長吳春林也表態:“確實如此。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有人有後台、有政治資源。
像易學習並非個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這次能發現他這樣的優秀乾部,正因為我們嚴格遵守了組織人事製度。”
書記沙瑞金帶頭肯定:“春林同誌,你們組織部這次做得很好,值得表揚!以後一定要堅持原則,不受外界乾擾。
達康同誌,你接著說。”
李達康見局勢緊張,便含糊回應:“我隻是覺得……”
“沒什麼好說的了,還是大家發表意見吧。”
沙瑞金堅持說道:
“達康同誌,您和易學習共事過,對基層乾部也比較了解。”
“談談您的看法。”
“暢所欲言,無話不說。”
“大家可以深入討論,不必擔心被打壓或被指責。”
李達康接著說道:
“政治資源其實是相對的。”
“上級領導是下級乾部的資源,下級乾部同樣可以成為上級領導的資源。”
“就像育良書記任用了易學習一樣。”
沙瑞金點頭表示讚同:
“達康書記的話很有道理。”
“育良書記,您怎麼看?”
高育良笑著回應:
“從達康書記的角度看,確實如此。”
“我同意您的觀點。”
得到兩人認可後,李達康更加自信地說道:
“因此,在人事安排上,主管領導任用自己的熟人是可以理解的。”
“熟悉的人知根知底,能力如何心裡有數。”
“用人時自然更放心。”
“各位覺得呢?”
“一把手責任重大,下麵出問題,上麵首先問責的就是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他必須啟用熟悉的人。”
“這也是常見的現象。”
然而,錢秘書是李達康的反對者,立刻反駁:
“按您這麼說,豈不是七大姑八大姨都能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