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一的月光冷硬如刀,秦風裹著林妙雪寄來的灰駝絨大衣,站在紅岩嶺勘探現場。探照燈將山體剖麵的裂縫照得纖毫畢現,那道貫穿岩層的黑色裂痕,像極了太公家族譜上被雷火燒焦的折痕。
"秦鎮長,這是省地質院的急報。"技術員遞來的文件袋還帶著打印機餘溫,扉頁蓋著鮮紅的"特急"印章。報告顯示紅岩嶺西側存在活動斷裂帶,年均垂直位移達3.2毫米——這意味著任何隧道工程都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坍塌。
岩芯樣本箱裡碼著灰白色砂岩,其中三截帶著明顯的擦痕,那是斷層活動的證據。秦風拾起編號s7的樣本,斷麵處細密的石英晶體在燈光下閃著冷光,像無數雙窺視的眼睛。
"必須改線。"省爆破專家組組長摘下老花鏡,鏡腿纏著醫用膠布,"繞行方案需要增加3.2公裡,還要爆破兩處山脊。"計算器按鍵聲在帳篷裡此起彼伏,最終定格的數字讓所有人倒吸冷氣——總成本飆升58,達到920萬元。
叢麗麗手中的保溫杯突然傾斜,枸杞水在預算表上洇出個驚歎號。這個數字相當於全鎮兩年財政收入,更致命的是省裡要求三個月內必須完成路基工程。她注意到李強的司機正在帳篷外抽煙,火星明滅間隱約傳來"活該"的嗤笑。
秦風抓起電話撥給秋雨燕,卻聽到提示音:"您撥打的用戶不在服務區。"他轉身從行軍床底拖出蒙塵的登山包,包裡還塞著大四實習時的地質錘。淩晨三點四十七分,正準備啟動的綠皮火車將載著他踏上求援之路。
硬座車廂的皮革座椅裂著口子,露出發黃的海綿。秦風在搖晃中翻看泛黃的《隧道工程事故案例》,書頁間夾著林妙雪手寫的便簽:"保暖衣內袋有驚喜。"他摸到縫在裡襯的發熱貼,包裝上畫著笑臉,就像她答辯成功那天的酒窩。
第一站是山城歌樂山療養院。八十七歲的隧道專家周慕雲正在複健,中風後的左手蜷成雞爪狀。聽到"活動斷裂帶"五個字,老人突然用右手在沙盤上劃出z型曲線:"走古河道!第四紀衝積層比花崗岩聽話!"護理員急忙遞上降壓藥,秦風瞥見老人床頭擺著成渝鐵路通車紀念章,彆針已經鏽跡斑斑。
第二站趕到相城時已是深夜。中南大學實驗室裡,秦風舉著岩芯樣本衝進正在進行的學術會議。地質係主任用激光筆點著全息投影:"你們看到的這條斷裂帶,和五年前蒼山隧道塌方事故是同一地質構造。"投影突然閃爍,顯示出一組恐怖的數據:該斷層曾在1998年引發4.7級地震。
最後一程的航班因暴雪延誤,秦風在陽城機場硬生生捱了九小時。當他掛著冰碴走進設計院時,值班的實習生嚇得打翻泡麵。"我需要三十年內的地震監測數據!"他嘶啞的嗓音驚醒了檔案室的老管理員,老人顫巍巍捧出一摞牛皮紙袋——封存著三線建設時期的手繪地質圖。
泛黃的圖紙在紫外線燈下顯出詭異光斑,秦風用放大鏡追蹤著等高線。突然,1957年的某張圖上標著條虛線,旁注"茶馬古道應急通道"。他瘋狂撥打電話,卻聽到秋雨燕的留言:"我在慕尼黑參加遙感峰會,父親對你的方案很感興趣。"
轉機出現在第四天淩晨。秋雨燕的越洋電話伴著電流雜音傳來:"集團剛解密了高分七號衛星的遙感數據。"電腦屏幕亮起的瞬間,帳篷裡響起抽氣聲三維成像顯示,古河道下方三十米處,竟有條保存完好的清代驛道!
"這是雍正年間銅礦運輸的密道。"qq視頻裡的秋雨燕眼眶發青,顯然熬了通宵,"雖然部分塌方,但地基岩層比現代公路更穩固。"她調出熱成像圖譜,斷層帶在屏幕上泛著危險的紅光,而古驛道區域則是安詳的深藍。
正當技術團隊歡呼時,帳篷簾子突然被掀開。穿藏青色中山裝的老人拄著紫檀手杖走進來,身後跟著四位拎著金屬箱的工程師。"我是天美集團特彆顧問秋翰林。"老人撫著手杖頂端的翡翠貔貅,"聽說秦鎮長需要地質雷達?"
秦風認出那翡翠是拍賣會壓軸的清末宮廷造辦處藏品,更注意到老人身後的工程師製服上繡著"中科院地質所"徽標。秋雨燕在視頻那頭彆過頭,耳根泛起可疑的紅暈。
驗證工作持續了三十六個小時。當探地雷達顯示古驛道承重層完好無損時,秋翰林突然用德語對助理說了句什麼。秦風大學輔修過德語,依稀聽見"值得投資"和"政治潛力"幾個詞。老人轉身時,中山裝內袋露出半截懷表鏈——表蓋上刻著"林振邦贈1993"。
爆破方案確定那日,林妙雪寄來第二件包裹。除了一大包暖寶寶,還有本《地殼應力場數值模擬》專著。扉頁上她娟秀的字跡寫著:"p.s.秋叔叔的雷達團隊是我聯係的。"秦風摩挲著書頁,突然發現某頁夾著根長發—在紫外燈下泛著淡淡的栗色。
午夜的紅岩嶺響起第一聲爆破預警,秦風握著對講機的手微微出汗。秋翰林站在觀測點,狀似無意地提起:"雨燕小時候總把喜歡的玩具藏進地下室—就像你把古驛道方案藏進故紙堆。"三百米外的山體騰起煙塵,紛飛的碎石中,隱約可見百年前馬幫嵌入岩壁的鐵掌印。
喜歡官場沉浮:從選調生到封疆大吏請大家收藏:()官場沉浮:從選調生到封疆大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