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明衍明白,秦王這是在考驗他的政治立場。作為一名穿越者,他深知戰國末期的殘酷現實——不是秦國統一六國,就是六國分割秦國。這不僅是政治問題,更關乎千萬百姓的生死存亡。
李明衍直視秦王的眼睛,答得斬釘截鐵,"削弱關中糧產,便是削弱秦國根基。秦國強則諸侯懼,諸侯合則共製秦。涇水之患,表麵是水利問題,實則是國與國的較量。"
殿內一片寂靜。秦王的目光如炬,仿佛要看穿李明衍的心思。許久,他才緩緩點頭:"你倒是明白。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應對?"
李明衍思索片刻,從水利專家的角度提出建議:"臣以為,可分三步走:一是近期在涇渭交彙處設置沉沙係統,減輕淤積危害;二是中期引渭濟涇,以清水稀釋濁水;三是長期規劃水道改造,考慮從根本上改變涇水流向,使其不受上遊汙染影響。"
說到第三點時,李明衍注意到秦王眼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殿側的鄒衍也微不可察地變了臉色,與趙易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秦王沉吟不語,圍著沙盤緩步而行。他伸出手指,在涇水上遊輕輕劃過:"李明衍,你可知長平之戰?"
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李明衍心中警鈴大作。長平之戰是秦國對趙國的決定性勝利,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此後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秦王為何突然提及此戰?
"臣有所聞。"李明衍謹慎回答,"秦將白起大破趙軍,奠定秦國稱雄之基。"
"不錯。"秦王的聲音忽然變得低沉而危險,"長平之戰後,六國再無力與我秦國正麵交鋒,轉而用儘各種手段暗中削弱我國力。韓國汙染涇水,隻是其中一例。"他抬頭直視李明衍,目光銳利如刀:"你初來關中,可知六國使者如過江之鯽,往來不絕?他們表麵求和,實則結盟抗秦。而你,一個東海方士,卻恰在此時被鄒衍引薦入秦,你說,寡人該如何看待?"
殿內氣氛驟然緊張。李明衍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撲麵而來,仿佛暴風雨前的沉悶空氣。他明白,秦王這是在質疑他的真實身份和意圖。
"大王明鑒。"李明衍不卑不亢,"臣生於東海,長於山野,無意於權謀算計。來秦隻為治水利民,若能解決涇水之患,便是臣之幸事。至於六國謀略,非臣所長,也非臣所願參與。"
秦王目光灼灼,盯著李明衍良久,似乎要看透他的心思。忽然,他輕笑一聲,緊繃的臉上露出一絲放鬆:"好一個"非臣所長,非臣所願"!李明衍,你與那些油嘴滑舌的說客不同,寡人欣賞你的坦率。"
秦王走到案前,拿起一枚玉印,遞給趙易:"傳旨,即日起,李明衍為涇水治理總監工,全權負責涇水汙染問題。所需人力物力,由關中六縣共同承擔。三月內務必見效,否則..."他目光一冷,沒有說完,但威脅之意不言而喻。
李明衍跪地接旨:"臣領命,定當儘心竭力,不負大王重托。"
秦王滿意地點頭,隨即話鋒一轉:"寡人聽聞,你在蜀地時曾言水德將替火德,成為新的王朝之象。此言可有依據?"
李明衍心中一凜。他確實在初到戰國時,為了取信於人,曾以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解釋自己對水利的了解。沒想到這番言論竟傳到了秦王耳中。
"大王,此乃陰陽家之言,非臣本意。"李明衍解釋道,"臣隻懂水之流向,不通王朝更替之理。若有冒犯,請大王恕罪。"
"哈哈!"秦王突然大笑,"你倒是實在。寡人也不信那些虛無縹緲的預言。秦國立國以來,尚黑、尚武,這才有今日之強盛。水德也好,火德也罷,都不過是術士妄言罷了。"
說著,他瞥了一眼站在殿角的鄒衍,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意。鄒衍神色不變,恭敬拱手,但眼底深處卻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
"李水官,寡人再問你一事。"秦王忽然話鋒一轉,"你知道孤為何如此看重涇水之治嗎?"
不等李明衍回答,秦王繼續道:"關中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涇渭兩水養育了秦人世世代代。如今涇水受汙,不僅關乎百姓生計,更關乎秦國根基。寡人要的不僅是解決眼前之患,更要從根本上改變關中水患。你可明白?"
李明衍心中一震,他隱約感覺到,秦王話中有話,似乎暗示著某個更大的計劃。
"臣明白。"李明衍慎重回答,"治水不僅在於消災,更在於興利。若能合理引導涇水,變害為利,則關中沃野千裡,必能糧產倍增。"
"好!"秦王轉身大喝一聲,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你果然不負盛名!"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