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眼中精光一閃:"哦?願聞其詳。"
鄭國從懷中取出三塊漆木牘,拚合於案上,露出用丹砂繪製的山水脈絡:"此乃導涇入洛之策。自瓠口引水,沿北山南麓開瀆,經三原、富平,終抵洛水。旱時開閘溉田,澇時閉閘分洪。"他指尖劃過木牘上的繩紋標記,"已用立表測日法核定坡度,每千步降三尺六寸,可保水流自暢。"
李明衍注意到木牘邊緣刻滿楔形符號——這是韓人獨有的水文密碼。最精妙處在於瀆口設計:兩道"人"字形石堰構成的分水魚嘴,竟與都江堰原理暗合。
眾人圍觀議論,驚歎連連。秦王親自查看,連連點頭:"此計若成,關中四萬頃澤鹵之地,當化膏腴之田"
李明衍站在一旁,聽著眾人讚歎,心中卻翻起驚濤駭浪。鄭國渠!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確實為關中帶來繁榮,但若他沒記錯,後世史書對此工程記載有異,似乎暗藏玄機。
"李水官以為如何?"秦王突然問道,打斷了李明衍的思緒。
李明衍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作答。若貿然反對,無憑無據恐惹大禍;若全力支持,萬一有隱患,後果不堪設想。
"此...此乃宏偉工程,確能造福一方..."李明衍謹慎回答,"隻是工程浩大,需精細規劃,不可輕率行事。"
秦王揮手製止了殿中的議論聲,他那雙銳利的眼睛掃視全場,最後落在李明衍和鄭國身上。年輕的君王雖隻有十七歲,卻已展現出不容質疑的威嚴。
"寡人決定即刻啟動此工程,鄭先生任總工,李水官為副,可有異議?"秦王的聲音不高,卻擲地有聲,如一柄重錘敲定了這項將改變關中命運的宏偉工程。
鄭國欣然領命:"老臣定當竭儘所能,不負大王信任。"他的麵容平靜,眼中卻閃過一絲李明衍難以捉摸的情緒——是造福蒼生的喜悅?還是謀劃終於得以施展的慨然?
眾臣紛紛稱賀,大殿內一時觥籌交錯,笑語喧嘩。鄒衍捋著長須,滿臉笑容地與各位重臣交談;趙易則不時看向李明衍,目光中帶著探究。
李明衍強自鎮定,舉杯應酬,心中卻如翻江倒海。曆史上的鄭國渠,確實使關中平原成為沃土,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堅實的糧食保障。但他隱約記得,這項工程背後似乎隱藏著某種爭議——究竟是什麼讓各方都促成此事?
他的目光不時瞥向殿側的徐福。這位在都江堰屢生禍端的方士,如今竟在秦王身邊低語密談,儼然成為了深受大王信任的座上賓。
正當李明衍沉浸在思緒中,酒氣熏熏的趙易走來,拍著他的肩膀:"李水官啊,今夜得意,何不暢飲幾杯?"
李明衍勉強一笑:"已飲不少,恐失禮數。"
"哈哈,李水官謹慎過頭了!"趙易目光如炬,"涇水之渠一旦開工,你我皆係其上,榮辱與共。你可想好了?"
這番話中暗含警告,讓李明衍愈發警覺。就在他思索如何應對時,鄒衍也緩步而來,笑容可掬:"李方士,你我皆信水德當興,今日涇水之渠得啟,實乃天意。隻是..."他忽然壓低聲音,"水利之道,有通有塞,有蓄有泄。渠若成,水流去向,當如何?"
這明顯是一句試探,李明衍隻得含糊應對:"自當依地勢而行,因物製宜。"
鄒衍意味深長地點頭:"李水官慎言,老夫佩服。"說完,飄然而去。
宴至深夜,客人漸散。李明衍正欲告辭,忽見鄭國從暗處走來,步履輕盈。
"李水官似有心事?"鄭國聲音低沉,眼神中帶著洞察一切的睿智,"明日可否到寒舍一敘?老夫有要事相商。"
近距離觀察,李明衍發現鄭國雖麵容和善,但眼底卻深邃如古井,平靜中暗含洶湧。
"李水官不必擔憂,"鄭國似乎察覺了李明衍的猶豫,輕聲補充道,"明日之談,或能解你心中之惑。我與水官,雖初相識,卻有相投之處。明日酉時,老夫在郊外宅院等候,隻你我二人,無需他人知曉。"
李明衍心中一動,點頭應允:"一定前往,還請先生指點。"
告彆王宮,夜已深沉。李明衍獨自走在回府的路上,鹹陽城的夜色如墨,唯有零星燈火點綴。夜風吹拂,帶著初秋的涼意,卻無法冷卻他心中的焦灼。
他初來鹹陽,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秦王睿智卻暴戾,徐福神秘莫測,鄭國懷有深意,鄒衍和趙易各有所圖...每一步棋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庭院深深,李明衍推門而入,夜色中的花木投下斑駁的影子,如同他複雜交織的思緒。
在滿腹心事中,李明衍度過了這個不眠之夜,等待著明日那個或將改變一切的會麵。
這會麵,究竟是充滿陷阱的危機,還是揭開謎團的契機?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