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衍點燃火把,率先走入遺跡。通道比想象中寬敞,兩壁刻滿了水波紋飾,腳下的石板上則雕刻著魚鱗般的防滑紋路。越往下走,空氣越發濕潤,隱約能聽到水流聲。
約莫下行百步,眼前豁然開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個巨大的地下石室展現在眾人麵前,中央是一個精巧的水利模型,占地足有三丈見方。模型用不同顏色的石材雕刻而成,山川河流栩栩如生。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巨大的湖泊模型,一個位於東北,一個位於西南,中間由無數細小的水道相連。
"這是......"莊賈倒吸一口涼氣,"巨野澤和雲夢澤!"
周文快步上前,仔細端詳模型:"不錯,這是整個中原的水係圖!你看這裡是黃河,這裡是長江,中間這些密如蛛網的,都是大小河流湖泊。"
李明衍繞著模型緩緩踱步,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原來如此!齊地的禹工遺跡,講的不是河流治理,而是湖泊之道!"
阿漓蹲下身,指著巨野澤的位置:"你看這裡,巨野澤通濟,連河,接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中轉站。"
鄧起也發現了玄機:"雲夢澤也是一樣!它連通漢水與江,兩大湖泊一南一北,像兩個巨大的調節器。"
""江河互濟"!"李明衍恍然大悟,"這就是大禹的智慧!不是單純疏導河流,而是用湖泊作為樞紐,讓江河之水能夠互相調劑!"
這時,模型旁的石壁上顯露出一排古老的文字。阿漓上前辨認,緩緩讀出:
"水之為患,在於偏枯。豐則為災,枯則為旱。故聖人立澤以調之,使水有所歸,旱有所取。"
周文拍案叫絕:"妙啊!原來湖泊不隻是蓄水之地,更是天然的調節器!"
莊賈走到模型另一側,發現了更多細節:"你們看,這裡還標注了季節變化。"他指著雲夢澤的部分,"夏季豐水時,湖泊擴張,吸納洪水;冬季枯水時,湖泊收縮,"島嶼露而沼澤現",正好為周邊提供水源。"
彭越雖聽不太懂,卻本能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像我在巨野澤裡生活,雨季時澤大得看不到邊,旱季時很多地方露出來,長滿了野菜野果,養活了好多人。"
李明衍點頭:"彭越說得對!這就是自然的智慧。大禹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理解並利用自然的規律。"
模型的另一個角落,鄧起有了新發現:"先生快來看!這裡還展示了泥沙沉澱的過程!"
眾人圍攏過去,隻見模型巧妙地用不同顆粒的沙石展示了水流變化。黃河水流湍急處,攜帶大量"泥沙"用黃色細沙表示),但進入巨野澤後,水流速度驟降,泥沙紛紛沉澱,流出的濟水變得清澈。
"原來如此!"李明衍讚歎道,"巨野澤就像一個巨大的沉澱池,讓黃河的泥沙在此沉積,使得下遊的濟水能夠"清水入淮",不至於淤塞河道。"
周文指著雲夢澤的部分:"這裡也一樣!江的泥沙在雲夢澤中沉澱,而且你看這些蘆葦標記——"蘆浪葦煙"不隻是景色,更是天然的過濾係統!"
莊賈激動地說:"這樣就能避免荊段過早淤積形成懸河!真是一舉多得的妙策!"
石室的牆壁上,還刻著更多的水利原理圖解。有的展示不同季節湖泊的變化,有的說明水生植物對水質的淨化作用,還有的描繪了魚類洄遊路線——原來湖泊還是許多魚類的繁殖場所,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李明衍緩緩道:"我現在明白了,為何墨子要把齊楚兩地的禹工遺跡關聯在一起。巨野澤在齊,雲夢澤在楚,兩個大澤雖然相距千裡,卻共同構成了中原水係的調節中樞。"
"一南一北,一東一西,"阿漓補充道,"就像人體的臟器,共同維持著整個水係的平衡。"
周文感慨道:"我們楚墨守護雲夢澤,你們齊墨守護巨野澤,原來冥冥中自有天意。我們本就該攜手合作,怎麼搞到非分道揚鑣。"
莊賈點頭:"是啊,就如這兩個大澤,看似獨立,實則通過千萬條河流相連,共同調節著天下水係。墨家亦當如此。"
"諸位,"李明衍環顧眾人,"大禹的智慧不僅在於治水,更在於他看到了萬物相連的道理。水係如此,人心亦如此。分則弱,合則強。"
就在此時,石室深處傳來一陣機關轉動的聲音。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麵石壁緩緩移開,露出了一個更深的密室。
"還有!"彭越興奮地喊道。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