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往下一個地點,"李明衍收起複雜的心情,"希望能從屈原留下的線索中,找到更多的答案。"
在離開這個橢圓島嶼時,李明衍回頭看了一眼那四根指向不同方向的石柱。夕陽西下,它們的影子投在階梯狀的平台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日晷圖案。而那根被屈原巧妙調整的東柱,正指向東南方向,仿佛在向後人指示著什麼重要的秘密。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李明衍輕聲念著《天問》中的句子,"向東流淌的水為什麼不會溢出?誰知道其中的奧秘?"
現在他明白了,屈原已經給出了答案:因為有人在暗中調控著這一切,將自然的水勢改為人工的布局。而屈原所做的,就是將這種人工的控製重新導向自然的軌道。
這場跨越三十年的智力對決,正在一步步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
又是十日後,李明衍一行人來到了雲夢澤的更深處。這裡的景象與前兩個節點截然不同——遠遠望去,水麵上竟然矗立著一座巍峨的人工山丘!
"增城九重,其高幾裡?"李明衍念著《天問》中的詩句,震撼地看著眼前的景象,"這就是屈原說的"增城"!"
這座人工山丘的規模完全超出了眾人的想象。當竹筏接近時,那種壓迫感撲麵而來——整座山丘高達十五丈,底部直徑足有五裡,完全由巨大的條石壘砌而成。九層台階層層疊疊,每一層都有兩人高,從水麵直插雲天,如同一座人工造就的巨峰!
"這...這到底動用了多少人力?"周文瞠目結舌地看著這個龐然大物。
李明衍粗略估算著工程量,心中震撼不已:"保守估計,這裡用了不下百萬方石料。以白起當時的條件,至少需要十萬民夫連續作業一年才能完成。"
"可是這樣龐大的工程,楚國怎麼可能不知道?"莊賈疑惑道。
"知道又能怎樣?"李明衍苦笑道,"白起占領郢都後,這一帶完全在秦軍控製之下。而且..."
他指著山丘的構造:"你們仔細看這個設計,表麵上像是陵墓工程。白起完全可以聲稱這是在為某位秦國先王修建陵寢,楚國即使有所察覺,也不敢貿然阻撓。"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莊賈讀著詩句,指著那四道石門,"屈原在問,這四道門都通向哪裡,該從哪裡進入?"
四道石門確實雄偉壯觀,每道門都有三丈高、兩丈寬,門框用巨石砌成,門扇則是厚重的青銅鑄造。最關鍵的是,從這個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出,四道門各自通向不同的方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控製網絡。
當竹筏繞著山丘航行時,眾人發現了更加震撼的景象。在山丘的周圍水中,密密麻麻地矗立著數以千計的石柱,遠遠看去就像一片巨大的石頭森林!
"焉有石林?"子徹驚歎道,"真的有石林,而且規模如此龐大!"
這些石柱確實高低不等,最高的有兩丈多,最矮的也有一丈。但與眾人想象不同的是,石柱頂端的造型極其簡樸粗獷:有的刻著簡單的箭頭,有的雕著基本的幾何圖形,還有的隻是鑿出不同深度的凹槽。這些標記雖然簡陋,但在軍事用途上卻一目了然。
"何獸能言?焉有虯龍、負熊以遊?"阿漓輕聲念道,但隨即疑惑地說:"可是這些石柱上的標記,看起來不像是動物..."
李明衍仔細觀察著石柱的分布,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這些不是裝飾,是軍事標識!"
他指著不同的石柱:"你們看,箭頭標記的石柱控製水流方向,凹槽深淺不同的石柱標示著水位高度,幾何圖形則代表不同的操作指令。這是一套完整的軍事水利控製係統!"
"屈原為什麼要用"虯龍"、"負熊"來形容這些石柱?"周文不解道。
李明衍想了想,恍然大悟:"因為屈原是在隱喻!在他眼中,這些冰冷的軍事標識就像是凶猛的野獸,隨時準備吞噬楚國的土地。"何獸能言"是在諷刺這些石柱雖然不會說話,卻能傳達白起的軍令;"虯龍負熊以遊"是在形容這些水利機關如同凶獸一般在雲夢澤中遊弋!"
這個解釋讓眾人都深感震撼。屈原不僅看出了白起石林的軍事用途,更是用詩歌的方式揭示了其背後的險惡用心。
"白起的這個布局..."李明衍環視著這片石林,心中對白起的軍事才能既敬佩又恐懼,"如果我推測不錯,這座九重山丘就是一個巨大的水庫調節器。"
他詳細分析道:"山丘內部應該是中空的蓄水空間,通過四道門和周圍的石林係統,可以精確控製整個雲夢澤水係的流量和流向。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完全可以人為地製造洪澇或乾旱!"
"更可怕的是,"李明衍繼續說道,"這個係統一旦運轉起來,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整個雲夢澤下遊的水文環境。白起可以用水攻來配合軍事行動,也可以用斷水來困死城池。這簡直是一件戰略級的超級武器!"
莊賈聽得背脊發涼:"怪不得屈原要拚死破解這個機關。如果讓白起掌控了這套係統,楚國豈不是永遠受製於人?"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