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內的陳設雖然簡陋,卻透著一種淒涼的整潔。李明衍小心翼翼地翻閱著書案上的石板,每一卷都記錄著屈原在此地的所見所思。隨著閱讀的深入,一個孤獨而悲壯的身影在眾人麵前漸漸清晰。
"平觀此閘三月有餘,終悟白起布局之精妙。此閘非單純之水利工程,乃整個雲夢澤改造之關鍵樞紐。"李明衍輕聲念著屈原的記錄,"開則泄洪,可瞬間衝毀下遊楚軍防線;閉則斷流,可使楚國漕運儘斷。更兼配合上遊各處機關,進可攻,退可守,實乃不世之殺器。"
阿漓聽得心驚:"屈大夫一個人麵對如此巨大的陰謀,該是何等的絕望。"
李明衍繼續翻閱,在一卷竹簡的末尾,找到了屈原對《天問》最後章節的技術解讀:
""薄暮雷電,歸何憂?"——此言閘門開啟時雷鳴之聲,何以不憂?蓋因閘門一開,楚國必亡。"
""厥嚴不奉,帝何求?"——嚴者,威嚴也。閘門不受楚國控製,秦帝還要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雲?"——閘門機關隱匿水下,如何得知其詳?"
讀到這裡,李明衍心中震撼。屈原不僅發現了白起的陰謀,還將破解的線索巧妙地隱藏在《天問》的最後章節中。每一句看似無關的詩句,都對應著汨羅江閘門的具體技術細節。
"先生,您看這裡!"周文在茅屋的角落發現了一個木匣,"這裡麵還有東西!"
眾人圍攏過來,隻見木匣中放著幾卷保存完好的絹帛,上麵的字跡工整秀美,正是屈原的絕筆。
李明衍雙手顫抖地展開第一卷絹帛,隻見開頭寫著:
"屈平絕筆,以告天下後世..."
隨著李明衍的誦讀,屈原生命最後時刻的內心世界完全展現在眾人麵前:
"平生三大遺憾,至死不能釋懷。其一,懷王被秦扣押,平身為臣子,竟不能救主於危難,有負先王知遇之恩。平嘗夜不能寐,思索營救之策,然楚國內鬥不休,新王聽信讒言,平孤掌難鳴,徒呼奈何。"
讀到這裡,李明衍的聲音開始哽咽。他能想象屈原夜夜難眠的痛苦,那種明知君王身陷險境卻無能為力的絕望。
"其二,新王繼位,平本欲輔立賢能王子,以重振楚國。然奸佞當道,平言不被信,終致庸碌之主繼位。新王頃襄王昏聵無能,聽信讒言,疏遠忠良,楚國之亡,已成定局。"
這段話讓眾人都感到沉重。屈原不僅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他看得很清楚,楚國的衰亡不僅僅是外患,更源於內部的腐敗和昏庸。
"其三,白起雲夢澤布局,平曆時三載,雖破解大半,然最終關鍵之閘門,平力有不逮,無法破解。此閘一成,楚國門戶洞開,秦軍長驅直入,再無險阻。閘雖巨,機在微。千鈞之力,發於毫末。欲尋其源,當觀水之所趨。平雖破解前麵諸多機關,然功虧一簣,徒留遺憾。"
聽到這裡,莊賈忍不住說道:"屈大夫已經做得夠多了,一人之力能夠破解白起大半布局,已是奇跡。"
李明衍搖搖頭,繼續讀著屈原的絕筆:
"平深知此閘若不破,楚國必亡。然平之門人,因平而受朝廷追查,日漸凋零。今平若不死,則門人永無寧日。平以死明誌,一則表忠君愛國之心,二則讓門人得以脫身,另投明主,他日或可為國效力。"
這段話讓所有人都沉默了。屈原選擇死亡,不是因為個人的失意和絕望,而是為了保護跟隨他的門人,為了楚國的未來留下希望的種子。
在絕筆的最後部分,屈原寫下了對後世的期望:
"平將畢生所學,儘錄於《天問》之中。此詩表麵為哲學之思辨,實則暗藏治水之技法、破敵之機關。若有後人得此真傳,當能破解白起殺陣,重振華夏水利。"
"平之門人中,有誌者三五人,平已囑其遠走他方,待時機成熟,再出為國效力。平死之後,望能有賢者繼承平之遺誌,完成平之未竟事業。"
"平雖死,然平之誌不死;平之身雖亡,然平之道不絕。後世讀此者,當知平心在黎民,情係社稷,縱死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