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露水尚未散儘,李明衍便召集眾人開始布置。
"呂由,"他攤開一張詳細的圖紙,上麵密密麻麻標注著各種符號和數據。
"你帶領百姓去鬆林。記住,要選擇樹齡在二十年以上的老鬆,砍伐後立即剝皮,將鬆木劈成臂粗細的木條。"
呂由仔細看著圖紙:"主公,這是要..."
"製造草木灰。"李明衍解釋道,"但不是普通的草木灰。鬆木燃燒後的灰燼特彆細膩,而且含有特殊成分。燃燒時要控製火候——先用大火點燃,待木材充分燃燒後改為中火,最後用小火慢慢煆燒,直到隻剩下雪白的灰燼。"
他又取出另一張圖。
"燃燒場地要選在上風處,挖出三個大坑,每個坑深三尺、寬五尺。坑底鋪上青石板,防止灰燼滲入土中。"
呂由恭敬記下每一個細節。他深知這些看似繁瑣的要求必有深意。
"還有,"李明衍繼續道,"找到鎮上的古鹽井,讓長老派人取鹽。不要表層的粗鹽,要井底的細鹽。取回後還要研磨——用石磨反複研磨,直到細如麵粉,手指撚之無顆粒感為止。"
安排完呂由,李明衍又轉向子它:"你的任務更重。看這裡——"
他展開另一幅更加複雜的圖紙,上麵畫著一個奇特的裝置。
底座是三根粗大的原木搭成的三角架,中間是一根可以活動的長臂,臂端有個皮兜。
"這是投石機的簡化版。"李明衍指著各個部件詳細講解,"關鍵在於這個支點的位置。太靠前,投射距離不夠;太靠後,力量又會分散。根據我的計算,支點應該在長臂的三分之一處。"
子它認真聽著,不時提問:"這個皮兜用什麼材料?"
"用三層牛皮縫製,中間夾上絲綿,既結實又有彈性。"李明衍答道。
"還有這個配重——要用鐵塊,總重量不少於三百斤。記住,寧重勿輕。"
接下來是最關鍵的部分。
李明衍讓人搬來一捆青竹,都是碗口粗細的毛竹。
他親自示範,將竹子鋸成一尺長的竹筒,一端保留竹節封底,另一端敞開。
"看仔細了。"他將研磨好的細鹽和草木灰按照特定比例混合,"七分灰、三分鹽,充分攪拌均勻。"
混合物呈現出一種奇特的灰白色,質地極其細膩。
"裝填時要壓實,但不能太緊。"李明衍邊說邊演示。
用一根細竹棍將混合物一點點壓入竹筒,"裝到八分滿即可,上麵留出空間。"
最後,他用融化的鬆脂將竹筒封口,外麵再裹上一層油紙。
"這樣一枚"雨彈"就做好了。"他掂了掂分量,"不輕不重,正好兩手合握。"
呂由和子它麵麵相覷,都看不懂這小小的竹筒能有什麼神奇功效。
但李明衍沒有解釋,隻是吩咐道:"按照這個方法,三日內要製作五百枚。記住,每一枚都要一模一樣,不可有絲毫差池。"
安排完這些,李明衍又讓長老發動百姓,搜集銅鏡和大鼓。
"銅鏡不論大小,但必須光亮如新。若是生鏽的,要用細沙打磨,直到能清晰照出人影。"他特彆強調,
"大鼓要選牛皮鼓,鼓麵越大越好,最好是祭祀用的那種。"
整個渡口都動了起來。
鬆林中,上百個壯漢揮汗如雨地砍伐、劈柴。
呂由親自監督,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符合要求。
當第一批鬆木開始燃燒時,青煙直上雲霄,空氣中彌漫著特有的鬆香味。
鹽井旁,婦女們排成長隊,小心翼翼地從深井中汲取鹵水。
這些鹵水要經過反複煎煮、過濾、結晶,才能得到純淨的細鹽。
然後是無休止的研磨——石磨吱呀作響,雪白的鹽粉如霜雪般灑落。
城外的空地上,子它帶領工匠們搭建投石機。
選木、削皮、打磨、組裝,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
當第一架投石機成型時,子它親自試射——一塊石頭呼嘯著飛向天空,足足飛出三百步才落地。
"好!"圍觀的百姓爆發出歡呼。
製作"雨彈"的工坊裡更是熱火朝天。
百姓們們按照李明衍的方法,一絲不苟地切竹、裝填、封口。
起初動作還有些生疏,但很快就熟練起來。
一枚接一枚的竹筒整齊地碼放在架子上,如同等待出征的士兵。
與此同時,各家各戶紛紛獻出銅鏡。
有的是祖傳的寶物,有的是新婚的嫁妝,但聽說是仙人的要求,都毫不猶豫地拿了出來。
這些銅鏡大小不一、樣式各異,但經過打磨後都光可鑒人。
大鼓的收集倒是費了些周折。
渡口雖大,但真正的牛皮大鼓卻不多。
最後還是長老親自出麵,調用了七麵祭祀用的巨鼓,每麵都有磨盤大小。
到了第三日傍晚,所有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李明衍親自檢查每一樣物品。
五百枚"雨彈"整整齊齊,十架投石機威武雄壯,上百麵銅鏡閃閃發光,七麵大鼓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