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李明衍躺在床上,卻毫無睡意。
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他翻了個身,腦海中不斷回響著李冰的話——朝堂班底、軍隊支援、內廷耳目、府庫金銀、保命死士。
這五樣,他哪一樣都沒有。
在百越,他確實有了基礎,但那畢竟遠在千裡之外。要在秦國朝堂立足,需要的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資源體係。而現在,他幾乎是從零開始。
"不,不是從零開始。"他坐起身,點亮油燈,"我還有仙家門。"
想到這裡,他立即起身,鋪開紙墨,開始給盧敖寫信。
"敖兄親啟:彆來無恙。明衍現已至蜀中,諸事順遂,惟感時局將變,需早做準備..."
他的筆走龍蛇,將心中所想一一寫下。
首先是人才儲備。戰爭年代,孤兒遍地。這些失去家人的孩子,如果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將來都是可用之才。仙家門本就有收養孤兒的傳統,現在要加大力度。
"...請兄廣收戰爭遺孤,不問出身,但看資質。教之以文武,授之以技藝。此事雖費時日,卻是根本..."
寫到這裡,他停頓了一下。這些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是他的部下?還是仙家門的棟梁?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但至少,他們能有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接著是情報網絡。巴蜀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北接關中,南通百越,東連楚地,西鄰氐羌。如果能在這裡建立起完善的情報係統,對掌握天下動向大有裨益。
"...巴蜀山川險阻,民風淳樸,正可為我仙家門根基之地。請兄擇精乾弟子,潛移默化,廣結善緣..."
然後是最關鍵的一步——聯絡呂不韋的舊部。
李明衍放下筆,陷入沉思。呂不韋雖然已死,但他經營多年的勢力不可能完全消失。特彆是那些被貶到房陵的門客,都是當年的精英人才。如果能夠將他們收歸己用...
"...房陵之地,有呂相國門客數百人。此輩皆飽學之士,隻因主辱而受牽連。兄可派人前往,言明衍有呂相國臨終囑托。若彼輩尚有報國之心,可引為助力..."
他特意用了"臨終囑托"這個說法。雖然呂不韋臨死前確實見過他,也說過一些期許的話,但具體內容如何,外人無從得知。這就給了他很大的操作空間。
最後,是一個隻有他和盧敖知道的秘密。
"...另有一事,至關重要。請在鹹陽之弟子,尋城西槐樹巷第三進老宅,入內後直行至後院,東牆第一到五排青磚下有當年所藏之物,務必全部取回,並遣得力弟子送來..."
那是他離開鹹陽前藏下的東西——呂不韋留給他的呂覽,他想現在用來派上用場。
寫完信,天已經微明。李明衍小心地將信封好,準備派人送出。
接下來的七天,他按照李冰的建議,帶著阿漓在成都四處走訪。
他們去了都江堰,看到這個偉大的工程依然在發揮作用,岷江水被巧妙地分流,灌溉著成都平原的萬頃良田。
他們拜訪了幾位地方鄉老,了解蜀地的經濟狀況。蜀錦、井鹽、鐵器、茶葉,這些都是蜀地的支柱產業,也是財富的來源。
他們還暗中觀察了駐軍情況。蜀地雖然偏遠,但戰略地位重要,秦國在此駐有重兵。如何與這些軍方勢力打交道,是一門大學問。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蜀地的官員大多是李冰的門生故吏。
"老師在蜀地二十多年,恩澤深厚啊啊。"阿漓感歎道。
李明衍若有所思:"這恐怕就是老師說的"助我一臂之力"的含義。"
七日轉瞬即逝。
這一天清晨,李明衍獨自來到李冰府上。他特意囑咐阿漓和其他人不要跟來,因為他隱隱感覺到,今天將會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
剛進府門,他就發現氣氛有些不同。府中仆役來往匆忙,似乎在準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