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咱們講到,希特勒在貢比涅森林裡導演了一場複仇大戲,法國正式投降,第三帝國似乎達到了權力的頂峰,元首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
但是,咱們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曾經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怎麼就在短短六周之內就土崩瓦解了呢?僅僅是因為德國人的“閃電戰”太厲害嗎?還有,德國人那套看似無敵的“閃電戰”,難道就真的完美無缺,一點毛病沒有嗎?
短短六周,法國就跪了。這速度,不僅讓全世界驚掉了下巴,連希特勒自己都覺得贏得有點太輕鬆。那麼,曾經在一戰中死磕了德國四年的法蘭西,這次怎麼就跟紙糊的一樣了呢?這“病根兒”,其實早就埋下了:
病根一:腦子沒轉過彎,戰術思想落後一個時代!有好武器也不會用!)
這是咱老生常談的,但也是是最根本的原因。法國的將軍們,腦袋裡的“戰爭軟件”還停留在1918年版本,沒更新!他們覺得,打仗嘛,最重要的就是挖塹壕、修堡壘馬奇諾防線就是登峰造極的代表),然後靠步兵和炮兵在線上死磕。
更要命的是他們對坦克的理解和使用!法國人雖然也有坦克,而且說出來您可能不信,單論性能,當時法國不少坦克的‘塊頭’和‘火力’比如索瑪s35中型坦克、夏爾b1重型坦克)比德國當時的主力坦克比如一號、二號輕型坦克,甚至三號、早期四號中型坦克)還要強!裝甲更厚,炮管更粗!論數量,英法聯軍在戰役開始時的坦克總數也並不比德國少,甚至可能還多一點!
可問題是,有好家夥你不會用,那也是白搭!法國人還是把坦克當成了支援步兵的“移動碉堡”,零零散散地分散到各個步兵師裡去,跟著步兵慢慢爬。他們缺乏把坦克集中起來,組成獨立的、能夠實施高速縱深突擊的裝甲師團的理念,更缺乏有效的無線電通訊很多法國坦克甚至沒有無線電!)和空地協同戰術。這就好比你手裡明明有一副能湊成“王炸”的好牌,結果你非要把它拆開來當“對三”“對四”去管人家的“小單張”,那能打贏人家手裡牌也許沒你好、但懂得集中優勢兵力打“飛機”“順子”的對手嗎?德國人恰恰就是把坦克集中起來,配上飛機和摩托化步兵,玩起了“閃電戰”這套新組合拳!你法國人用舊思維指揮新武器而且是質量和數量都不差的武器!),怎麼可能不挨揍?
病根二:指揮係統像“老牛拉破車”,反應遲鈍效率低!
法國軍隊那指揮體係也是出了名地僵化和官僚。命令一層層往下傳,等傳到前線,仗都打完了!信息溝通也不暢,各部隊之間經常是“雞同鴨講”。甘末林那樣的總司令,還喜歡躲在後方總部看地圖,對前線的瞬息萬變反應極其遲鈍。等他被撤換,魏剛將軍臨危受命時,大局已定,回天乏術。麵對德軍那種“唯快不破”的閃電戰,法國這種“老爺車”式的指揮效率,簡直就是致命的。
病根三:“精銳”送人頭,家裡沒“預備隊”!
戰略部署上的失誤更是致命!法國人和英國人一起)完美地掉進了曼施坦因計劃的“陷阱”裡,把他們最精銳、機動性最強的部隊,在一開戰就興衝衝地派到了比利時北部去“堵槍眼”結果堵了個假目標)。等到德軍從阿登山區這個“軟肋”殺出來,真正需要戰略預備隊去反擊、去堵口子的時候,法國人悲哀地發現——家裡沒人了!就像丘吉爾問甘末林時得到的那個令人絕望的答案:“沒有了!”)沒有機動預備隊,就等於眼睜睜看著德軍的坦克在你國土上撒歡兒跑,卻無能為力。
病根四:天上沒保護,地上任人欺!
法國空軍在開戰初期就被德國空軍打殘了,數量和質量都處於下風。失去了製空權,法國地麵部隊就等於完全暴露在德國俯衝轟炸機和戰鬥機的打擊之下。不僅傷亡慘重,連集結、調動都變得極其困難,士氣更是備受打擊。
病根五:彌漫全國的“馬奇諾心態”——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除了軍事指揮層麵,整個法國社會在戰前也彌漫著一種危險的“馬奇諾心態”。法國人花了那麼大的力氣和金錢修建了馬奇諾防線,很多人包括不少政客和普通民眾)就真的以為,隻要有這堵“銅牆鐵壁”在,法國就安全了,德國人就永遠打不進來了!這種對“固守防禦”的過度迷信,不僅讓軍方的戰術思想變得僵化保守,也讓整個社會都缺乏麵對現代快速機動作戰的心理準備和危機意識。大家似乎都覺得可以“躺”在防線後麵睡大覺了,結果人家德國人壓根不從你家正門進,直接翻牆阿登)進來了!
病根六: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軍事上的接連失利,也徹底暴露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長期積累的政治矛盾。政府內部充滿了爭吵、推諉和失敗主義情緒。主戰派和主和派投降派)鬥得不可開交。民眾呢?經曆了一戰的慘痛,普遍厭戰,加上對政府長期以來的各種醜聞和無能感到失望,當國家麵臨危亡時,那種抵抗到底的決心和意誌,遠不如一戰時期那麼堅定了。失敗主義情緒像瘟疫一樣蔓延開來。當貝當這種“老英雄”出來喊著“為了法國,停戰吧”的時候,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害怕混亂的保守勢力)也就順水推舟地接受了。一個國家,如果連高層都失去了戰鬥的意誌,那離投降也就不遠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法國人也並非全是孬種!咱們得承認,即使在那樣絕望的情況下,仍然有無數法國士兵和平民展現了驚人的勇氣。無論是在敦刻爾克外圍拚死掩護英軍撤退的士兵,還是在索姆河、埃納河防線上死戰不退的部隊比如像戴高樂指揮的那次反擊),亦或是在馬奇諾防線裡堅持到最後的要塞守軍……仍然有無數法國軍人和平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流儘了最後一滴血。隻是,在整體戰略崩盤、指揮係統失靈、政治高層分裂的滔天巨浪麵前,他們局部的英勇和犧牲,也隻能像是投入大海的石子,無法改變法國迅速潰敗的命運,顯得格外悲壯和無奈。
總而言之,法國的潰敗,是軍事思想、指揮體係、戰略部署、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和裝甲部隊的運用理念)、政治決心乃至整個社會心態等多方麵因素疊加的結果。它不是偶然,而是這個曾經的歐洲霸主,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未能跟上時代步伐、內部又矛盾重重的必然結局。德國人的“閃電戰”固然厲害,但法國自身的“病症”,才是導致其如此迅速崩潰的根本原因。
法國戰役的輝煌勝利,把“閃電戰”這個詞推上了神壇。全世界的軍事家都在研究德國人這種空地協同、高速穿插、分割包圍的打法,似乎它就是未來戰爭的“標準答案”,是不可戰勝的。
但實際上,就在這場看似完美的勝利中,“閃電戰”自身的一些固有弱點,也悄悄地暴露了出來,隻是當時被耀眼的勝利光環給掩蓋了。如果我們仔細複盤,就能發現這把“快刀”其實也有它的“卷刃”之處:
補給線像根“脆弱的臍帶”:坦克跑得是快,可“油箱子”和“彈藥箱”跑不快啊!閃電戰要求高速、縱深突擊,這就把後勤補給線拉得老長老長,而且非常脆弱,就像嬰兒那根細細的臍帶,一旦被敵人切斷或者襲擾,前線的裝甲部隊就可能立刻“斷奶”,變成一堆動不了的廢鐵。這次打法國,因為推進太順利,後勤壓力還不算致命,但隱患已經埋下了。
側翼暴露,“腰子”容易被捅:裝甲矛頭像錐子一樣往前紮。但錐子紮得越深,它的兩側就越是空虛,容易暴露給敵人。如果敵人反應快,組織起有效的力量比如像戴高樂那樣),從側翼給你來一下子,捅你的“腰子”,那裝甲矛頭就可能被攔腰截斷,甚至被反包圍。這次法國戰役中,盟軍的反擊雖然沒成功,但也確實讓古德裡安這些前線指揮官驚出過冷汗。
“挑食”的地形,不是在哪兒都好使:“閃電戰”這玩意兒,特彆“挑食”,它就喜歡在那種平坦開闊、道路良好的地形上撒歡兒跑。比如法國北部的大平原,簡直是為它量身定做的舞台。可要是碰上山地、河流、茂密的森林、或者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坦克的用武之地就大大受限,速度優勢也發揮不出來,很可能就得停下來慢慢啃,甚至“歇菜”。阿登山區的冒險成功,有很大的僥幸成分。
高度依賴“大腦”和“神經”:玩閃電戰,對指揮、通信、情報和協同的要求極高。前線指揮官得有高度的自主權和判斷力像古德裡安、隆美爾那樣敢於“將在外”),後方指揮部得能及時掌握戰場信息,做出快速決策。空軍和陸軍之間得像親哥倆一樣配合默契,步兵、炮兵、工兵、後勤都得跟上節奏。哪個環節掉了鏈子,比如通訊中斷、情報失誤、空中支援不到位,都可能導致整個進攻癱瘓甚至失敗。
這些弱點,在1940年的法國戰場上,其實都已經或多或少地顯現出來了。
但可惜的是,此刻的希特勒和他手下那幫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將軍、幕僚們,正沉浸在征服法國、稱霸歐洲的巨大喜悅之中。在他們看來,“閃電戰”就是天下無敵的製勝法寶,是德意誌軍事天才的完美體現!至於那些暴露出來的小毛病、小隱患?那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細枝末節!或者隻是因為敵人太弱,沒能給“閃電戰”造成真正的考驗!
這會兒的希特勒,可以說已經徹底“飄”起來了!他更加迷信自己的“天才直覺”,更加迷信武力的作用,也更加看不起那些按部就班的“保守”將領。他似乎覺得,沒有什麼能阻擋他的步伐了。這種勝利帶來的極度自信和對“閃電戰”弱點的忽視,將為他日後在更廣闊、更複雜的戰場比如蘇聯)上栽一個更大的跟頭,埋下了致命的伏筆。
法國投降了!貢比涅的恥辱柱上又添了新的刻痕。貝當元帥領導的維希政府,選擇了與納粹德國合作的道路。整個法蘭西,似乎都籠罩在了失敗和屈辱的陰影之下,歐洲大陸徹底落入了希特勒的魔掌。勝利者在巴黎耀武揚威,失敗者在維希苟且偷安。
難道,法蘭西真的就這樣完了嗎?難道這個曾經誕生了拿破侖、雨果、伏爾泰的偉大民族,就要從此沉淪,任人宰割了嗎?
不!並非所有人都選擇了屈服!就在貝當政府準備向德國人低頭的那一刻,就在法蘭西的榮譽即將被徹底踐踏的瞬間,一位在之前的戰鬥中雖然失敗了)展現出非凡勇氣和遠見的法國將軍,做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在當時看來甚至是“螳臂當車”的選擇!他拒絕承認那個屈辱的停戰協定,更拒絕向納粹德國低頭!他要繼續戰鬥下去,為了法蘭西的自由和尊嚴!
這個人,就是咱們之前提到過的,那個在蒙科爾內指揮坦克發動了那次雖敗猶榮反擊的、當時還名不見經傳至少在國際上)的夏爾·戴高樂!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