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戰那些事兒 > 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

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2 / 2)

gko的成立,標誌著蘇聯的權力結構,在戰爭的極端壓力下,完成了從和平時期的“集體領導”向戰時“個人高度集權專政”的徹底轉變。斯大林通過gko這個機構,將所有的權力都牢牢地集中到了自己手中,成為了整個蘇聯戰時體製的絕對核心和最高主宰。

在討論成立gko的會議上,麵對當時極其嚴峻的軍事形勢和斯大林本人在戰爭初期一度出現的“消沉”狀態,黨內高層比如莫洛托夫自己或者其他人)可能也曾有過一些其他的想法或建議,比如是不是可以暫時讓莫洛托夫作為政府首腦)來主持大局,或者成立一個更具“集體領導”色彩的戰時委員會。但這些想法,都被斯大林毫不猶豫地當場拒絕了!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分享或挑戰他的最高權力,尤其是在這國家危亡的時刻,他更需要將所有的權力都集中起來,按照他自己的意誌來指揮這場戰爭。

在完成政治權力的集中後,斯大林還必須麵對另一個問題:沉默太久了。

自6月22日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長達十一天未發表任何公開聲明。這種“沉默”,一度在社會上引發混亂和不安。在7月3日,沉默終於被打破。斯大林通過廣播發表了他親自撰寫並審定的戰時第一次全國講話。

那一天,蘇聯千百萬收音機前的人民,第一次聽到這個習慣以“同誌們”自稱的統帥,突然換了一個開場白——

“同誌們!公民們!兄弟姐妹們!陸海軍的戰士們!”

這種稱呼,在蘇聯宣傳中是極不尋常的。它不僅突破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語言範式,更觸動了普通百姓最本能的民族情感。“兄弟姐妹們”,那是一種家庭式的召喚,是當故土麵臨滅頂之災時的血脈喚醒。

在這篇講話中,斯大林首次正式將這場戰爭命名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呼籲全民團結,進行全麵抵抗與焦土政策,並鼓勵在被占區組織遊擊戰。他承認蘇聯麵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強調“我們必須保衛每一寸蘇聯的土地,不惜一切代價!”

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和訴求發生了深刻轉變。這次講話不僅有對希特勒與納粹的猛烈譴責,也夾雜著前所未有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東正教色彩,它不再局限於抽象的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理想,而是訴諸於“保衛祖國”“扞衛人民”“反抗外辱”的本能情感。這一宣傳轉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讓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了共同戰鬥的理由。

因為此刻,“共產主義”或許還不足以讓人赴死,但“家國”可以。

從組織上看,gko的強權集中為戰爭體製提供了鋼鐵般的執行力;而從精神動員上看,7月3日的講話則為全社會注入了靈魂。這套政治—宣傳的雙重機製,是蘇聯能夠在國家瀕臨崩潰的邊緣,逐步組織起反攻力量的根本保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在蘇聯西方麵軍在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地區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同時,蘇聯在外交和戰略態勢上的處境,也變得更加險惡。那些在戰前與蘇聯有過節、或者對蘇聯領土抱有野心的鄰國們,一看“紅色巨人”似乎要不行了,也紛紛跳了出來,想趁火打劫,撈取好處。

蘇芬戰爭的恥辱,芬蘭人可一天都沒忘記。當德國入侵蘇聯的消息傳來時,芬蘭政府雖然一開始在外交上還比較謹慎,宣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他們早就跟德國人暗通款曲,允許德國軍隊利用芬蘭北部的領土作為進攻蘇聯摩爾曼斯克方向的基地。

1941年6月25日,當德國空軍的飛機有些可能就是從芬蘭機場起飛的)開始轟炸列寧格勒等蘇聯城市時,蘇聯空軍也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等城市進行了報複性的空襲。這一下,芬蘭政府找到了“借口”!心裡想著可算能報仇了,他們立刻宣布,蘇聯對芬蘭發動了無端攻擊,芬蘭被迫進入“繼續戰爭”狀態,以保衛國家主權和收複在冬季戰爭中失去的領土!)

6月26日,芬蘭正式向蘇聯宣戰,加入了德國一方,從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地區向蘇軍發動了進攻。芬蘭軍隊的加入,使得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進攻列寧格勒時,得到了重要的戰略策應,也使得列寧格勒麵臨著來自南北兩麵的夾擊。

在外交辭令上,芬蘭人也玩得挺溜。他們一直強調,自己不是德國的“盟友”,隻是與蘇聯單獨進行一場“繼續戰爭”,目的是“自衛”和“收複失地”,並不是要參與到德國稱霸歐洲的侵略計劃中去。這種說法,當然是自欺欺人,但在當時也確實迷惑了一些西方國家。

南邊的羅馬尼亞,在安東內斯庫元帥的獨裁統治下,更是德國忠實的仆從國。羅馬尼亞對在1940年被蘇聯強占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一直耿耿於懷。德國入侵蘇聯,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

就在6月22日德軍發起進攻的同一天,羅馬尼亞軍隊就打著“解放失地”、“反布爾什維克十字軍”的旗號,緊跟著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步伐,越過普魯特河,向蘇聯境內的比薩拉比亞和烏克蘭南部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他們不僅想收回失地,還希望能從蘇聯的“屍體”上多分一杯羹。

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其他軸心國的小兄弟們,也紛紛派兵加入了這場對蘇“聖戰”。一時間,蘇聯在西部和西北、西南方向,幾乎是四麵楚歌,陷入了多線作戰的極其不利的戰略態勢之中。曾經那個試圖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來“禍水西引”、坐山觀虎鬥的斯大林,現在不得不品嘗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鏡頭再次回到明斯克那個巨大的“口袋”裡。幾十萬被合圍的紅軍將士,在失去了統一指揮、彈儘糧絕、與後方完全隔絕的情況下,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但他們並沒有完全放棄抵抗。許多部隊的指揮官和政工乾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試圖組織部隊向東突圍,希望能衝出德軍的包圍圈,與主力會合。

突圍的過程,是極其慘烈和悲壯的。他們要在德軍飛機、坦克、大炮的輪番轟炸和追剿下,在森林、沼澤和敵占區中艱難跋涉。白天躲藏,夜晚行軍。沒有地圖,就靠著太陽和星辰辨認方向;沒有糧食,就吃樹皮、草根,甚至煮皮帶充饑;沒有乾淨的水,就喝那些散發著腐臭味的沼澤水和彈坑裡的積水。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裡,被打散的紅軍士兵們,三五成群,互相攙扶,艱難地向著東方前進。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很多人身上還帶著傷。夜晚,森林裡常常能聽到他們互相呼喚同伴、或者詢問方向的微弱聲音,那聲音裡充滿了疲憊、絕望,但也夾雜著一絲絲求生的渴望。

然而,德軍的包圍圈收得越來越緊。德國士兵對這些試圖突圍的蘇軍,也表現出了極其殘酷的一麵。很多放下武器、選擇投降的紅軍士兵,遭到了德軍士兵的肆意虐待和屠殺。在一些德國士兵的日記和回憶錄中,甚至出現了“他們根本不是士兵,他們是牲口,可以直接槍斃”這樣的言論。在納粹的種族主義宣傳和“滅絕戰爭”的指導思想下,東線戰場的殘酷性,從一開始就遠超西線。

最終,隻有極少數幸運的、意誌極其堅強的紅軍士兵大概79萬),曆經千辛萬苦,才成功地從這個“活人墓穴”中逃了出來。他們帶回來的,是關於這場災難性失敗的慘痛消息,以及對德軍“閃電戰”威力的切身體會。而更多的紅軍將士,則永遠地倒在了那片白俄羅斯的土地上,或者成為了德軍的俘虜,等待著他們的是更加悲慘的命運。大量的紅軍傷員、後勤人員以及寶貴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器材,都被遺棄在了包圍圈內,成為了德軍的戰利品。

就在明斯克陷落、局勢萬分危急的時候,斯大林曾與剛剛被他從遠東召回、臨危受命參與最高軍事指揮的朱可夫有過一次深夜密談。在那間煙霧繚繞的辦公室裡,斯大林叼著他那標誌性的煙鬥,對著牆上巨大的蘇聯地圖,沉默了很久。然後,他用低沉的語調,對朱可夫也像是在自言自語)說道:“德國人來得確實很快,很凶猛。但俄國的土地太大了,冬天也太冷了……他們來得快,也許,回不去呢?”這句話,或許帶有一點自我安慰的成分,但也隱約透露出斯大林內心深處那股尚未被完全摧垮的韌性和對持久戰的某種模糊預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可夫則更為冷靜和務實。他向斯大林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紅軍在戰術、指揮和裝備上的種種缺陷,並建議必須立刻放棄那種死守邊境、處處設防的錯誤戰略,轉而采取縱深防禦,利用蘇聯廣闊的國土空間來消耗敵人,爭取時間,集結後備力量,在關鍵的戰略方向上與敵人進行決戰。他還建議,應該立刻在莫斯科接近地設立幾道堅固的防禦地帶,作為反擊的戰略支撐點。

對於朱可夫這些在當時聽起來頗有些“泄氣”和“消極”主要是聽到要後退)的建議,斯大林一開始並沒有完全采納,甚至一度有所擱置。他可能還對紅軍能夠通過局部反擊來扭轉戰局抱有一絲幻想,或者說,他還不願意在戰爭剛剛開始就承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略退卻。但朱可夫的這些思考,無疑也對斯大林後來的戰略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儘管損失慘重,但蘇聯龐大的戰爭機器,在經曆了最初的混亂之後,也開始慢慢地、但卻是堅定地發動起來。成千上萬的工廠,正在夜以繼日地從西部危險地帶,向著烏拉爾山以東、向著西伯利亞的腹地進行著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戰略轉移,他們要在新的地方重新紮根,為前線生產武器彈藥。無數的蘇聯男女,響應國家的號召,走上生產崗位,或者拿起武器,加入到保衛祖國的行列中去。

克裡姆林宮上空那顆閃耀的紅星,雖然在德國飛機的轟炸聲中劇烈晃動,但它並沒有墜落!

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的陷落,隻是這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的開始。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下一個目標,將是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地——斯摩棱斯克。蘇聯的“第一道戰略堤壩”,能否在斯摩棱斯克成功構築起來?曆史,將很快給出答案。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玄門萬法道 小巷裡的重組家庭[六零] 送葬者:陸上最強雇傭軍 孕妻搬空家產去隨軍!團長日日紅溫 開局就要離婚,科研軍嫂怒了! 港城來了個資本家小姐,殘疾大佬寵瘋! 網遊:我靠遊戲幣就能變強 傳奇小隊 短故事快穿:世界扭曲?我來救贖 逃出六劫之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