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德軍拿下斯摩棱斯克,莫斯克的大門向德軍敞開,就在這節骨眼上,希特勒和他手下那幫將軍們,在“狼穴”那個陰森森的大本營裡,為了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是繼續憋著勁兒死磕莫斯科呢,還是先掉過頭去收拾南邊烏克蘭那塊“肥肉”,吵翻了天。最終,還是希特勒的“資源至上主義”占了上風。他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和裝甲兵悍將古德裡安等人的苦苦勸諫,一意孤行,在8月21日下達了那道後來被無數軍事曆史學家詬病的命令:中央集團軍群暫時停止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主力裝甲部隊,特彆是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立刻調頭南下,協同南方集團軍群,務必在最短時間內,圍殲盤踞在烏克蘭首府基輔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
這一回,咱們就來詳細聊聊這場“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卻也成了“閃電戰”最後榮光的——基輔會戰。
時間,來到了1941年的8月下旬。當希特勒那道“南下”的命令傳到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時候,古德裡安這位素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著稱的“閃電俠”,簡直是氣得暴跳如雷!他覺得,眼看就要捅破莫斯科的窗戶紙了,元首居然在這個節骨眼上,讓他放棄近在咫尺的“中原逐鹿”,掉過頭去啃南邊那塊雖然肥美但同樣難啃的“硬骨頭”,簡直是本末倒置,貽誤戰機!
他甚至不惜親自從前線飛回“狼穴”,想當麵說服希特勒改變主意。但結果呢?碰了一鼻子灰。希特勒鐵了心要先解決烏克蘭。古德裡安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裡,帶著幾分無奈和憤懣寫道,當他接到南調的命令時,幾乎是帶著絕望的心情,對手下的參謀們說了一句大意是):“好吧,既然元首執意如此,我們就去烏克蘭。但是,彆指望我們回來的時候,還能幫你們修好通往莫斯科的路了!”這話裡話外的意思,充滿了對錯失戰機和未來命運的擔憂。
而此時的蘇聯西南方麵軍,在方麵軍司令員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將一位在戰前大清洗中被提拔起來、相對年輕的將領)的指揮下,正依托著寬闊的第聶伯河天險,以及基輔周邊構築的堅固築壘地域,與當麵進攻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進行著殊死的搏鬥。
西南方麵軍是當時蘇聯紅軍實力最強、裝備也相對較好的一個戰略集團,下轄第5、第21、第26、第37等多個集團軍,總兵力高達七八十萬算上後方部隊和補充兵員,可能更多),擁有大量的火炮和一定數量的坦克。他們在戰爭初期雖然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主力尚存,鬥誌也依然頑強。
麵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猛烈攻勢,基爾波諾斯和他的參謀長圖皮科夫少將等人,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他們看到,德軍的裝甲矛頭正在從南北兩翼迂回,大有將整個西南方麵軍主力合圍在基輔以東地區的企圖。於是,他們多次向莫斯科的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發電報,請求允許方麵軍主力放棄基輔,向第聶伯河東岸縱深地區實施戰略性撤退,以避免被德軍合圍,保存有生力量。
這個建議,在當時的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看來,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唯一可行的選擇。朱可夫深知,在德軍掌握製空權、裝甲部隊又具有強大突擊能力的情況下,死守一城一地,最終隻會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他力主西南方麵軍主力立刻向東撤退,跳出德軍即將形成的包圍圈。
然而,這個在軍事上完全合理的建議,卻遭到了斯大林的斷然拒絕!
斯大林同誌,這位“鋼鐵領袖”,此刻似乎又犯了他那剛愎自用、不願承認失敗的老毛病。在他看來,基輔是蘇聯的第三大城市,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義,絕不能輕易放棄!一旦放棄基輔,不僅會在政治上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動搖民心士氣,更可能讓德國人輕易地奪取整個烏克蘭的糧食和工業資源。而且,他可能還對西南方麵軍的抵抗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他們能夠頂住德軍的進攻,甚至通過反擊來扭轉戰局。
於是,斯大林嚴令基爾波諾斯:“堅守基輔!一步也不許後退!所有的撤退言論都是動搖軍心,是投降主義!”
朱可夫因為堅持認為應該放棄基輔,保存實力,與斯大林在最高統帥部會議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朱可夫甚至拍了桌子,言辭激烈地指責斯大林的決策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結果呢?斯大林勃然大怒,當場就解除了朱可夫總參謀長的職務,把他打發到預備隊方麵軍去“冷靜冷靜”了。也有說法是朱可夫主動請辭,但無論如何,這次人事變動都與基輔的命運息息相關。)
就這樣,在最高統帥“堅守到底”的死命令下,在朱可夫等少數“明白人”被排擠出決策核心的情況下,蘇聯西南方麵軍近七十萬大軍的命運,實際上已經注定了。他們就像一群被綁在鐵軌上的羔羊,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德軍那兩把巨大的“鐵鉗”,從南北兩翼,一步步地向他們合攏過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德軍這邊希特勒的命令一下,古德裡安雖然一百個不情願,但也隻能硬著頭皮,指揮著他那支疲憊不堪但依然戰力強悍的第2裝甲集群,停止了向莫斯科方向的東進,調轉馬頭,像一把從天而降的利劍,從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線上,向南斜插下去,目標是繞到基輔蘇軍重兵集團的東北方向,切斷其向東的退路。
古德裡安的坦克部隊,從斯摩棱斯克南部的傑斯納河地區出發,一路向南,攻占了科諾托普等重要交通樞紐,克服了蘇軍的零星抵抗和糟糕的道路條件,以驚人的速度向著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群克萊斯特指揮)的方向猛撲過去。
而與此同時,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鐵拳頭”——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也正在從其在第聶伯河中遊克列緬丘格地區奪占的登陸場出發,一路向北、向東北方向猛攻,試圖與南下的古德裡安會師。
這兩支強大的裝甲集群,一南一北,就像兩隻張開的巨型鐵鉗的兩個鉗口,以基輔以東約二百公裡的洛赫維察小鎮為目標,開始了它們致命的合攏運動!
蘇聯西南方麵軍的指揮官基爾波諾斯上將,雖然也察覺到了德軍的企圖,並組織部隊進行了反擊,試圖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的會師。但他的反擊,在德軍強大的空中優勢和裝甲突擊力量麵前,顯得蒼白無力,如同螳臂當車。蘇軍的防線,被德軍的坦克集群撕得七零八落,就像一張被揉爛了的廢紙。前線指揮部與各個集團軍之間的電話線,很多時候甚至是拖在逃跑的馬匹後麵,在泥濘的道路上顛簸,通訊聯絡早已是一片混亂。
德國空軍的偵察機,在戰場上空盤旋,拍下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在基輔以東的廣闊平原上,數不清的蘇聯紅軍部隊,像一群沒頭蒼蠅一樣,在森林、沼澤和村莊之間來回穿梭,試圖尋找突圍的道路,但他們的四周,已經被德軍的坦克履帶碾出了一道道合圍的印記。從空中俯瞰,那簡直就是一個“城市大小的包圍圈”!
1941年9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被載入軍事史冊的日子,也是蘇聯西南方麵軍幾十萬將士的“審判日”。在洛赫維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附近,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與從南方疾馳而來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終於勝利會師!
兩把巨大的鋼鐵鐵鉗,嚴絲合縫地咬合在了一起!一個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巨型包圍圈,就此形成!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連同方麵軍司令部在內,總計超過六十萬大軍,被徹底包圍在了基輔以東、第聶伯河左岸那片廣闊的區域之內!
合圍圈一旦形成,等待被圍蘇軍的,就隻剩下絕望和毀滅了。
包圍圈內的蘇軍部隊,主要包括第5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26集團軍、第37集團軍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其他一些零散的部隊和後勤單位。總人數,據德軍後來的統計,高達六十多萬!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
這些曾經是蘇聯紅軍精華所在的部隊,此刻卻陷入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絕境。他們的補給線被完全切斷,糧食、彈藥、油料都無法運進來。指揮係統在德軍的快速穿插和猛烈打擊下,早已陷入全麵癱瘓,各個部隊之間失去了聯係,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協同突圍。
德國的步兵集團軍如第6集團軍、第17集團軍等)緊隨裝甲部隊之後,迅速地從四麵八方向包圍圈壓縮過來,一步步地蠶食著蘇軍的活動空間。德國空軍的飛機,則像一群盤旋在屍體上空的禿鷲,對包圍圈內的蘇軍進行著不間斷的轟炸和掃射。
在缺糧缺水、彈儘糧絕的極端困境下,被圍困的紅軍將士們,爆發出了驚人的求生欲望和零星的、悲壯的抵抗。一些部隊的指揮官,仍然試圖組織小股部隊,向著東方,向著那一線渺茫的生機,發起突圍。
有的紅軍戰士,在饑渴難耐的時候,甚至不得不飲用馬匹的鮮血,或者在泥濘的彈坑裡尋找一點點渾濁的積水來解渴。為了取暖和做飯,他們把馬鞍、皮帶、槍托等一切能燒的東西都燒了。
在一些被分割包圍的小據點裡,紅軍士兵們依托著簡陋的工事,與數倍於己的德軍展開了最後的搏殺。據說,有一個整團的紅軍部隊,在被德軍團團包圍、與外界失去一切聯係之後,依然堅持抵抗了六天六夜,直到彈藥全部打光,大部分官兵陣亡,才最終被迫投降。
但更多的時候,等待他們的,是無情的屠殺和冰冷的絕望。德軍為了瓦解蘇軍的抵抗意誌,甚至動用了巨幅的擴音器,向包圍圈內的紅軍喊話:“紅軍戰士們!你們的指揮官已經拋棄了你們!你們的政府已經忘記了你們!你們已經被徹底包圍了!放下武器,投降吧!這是你們唯一的生路!”
在經曆了數日的饑餓、轟炸、絕望和無休止的戰鬥之後,包圍圈內的蘇軍抵抗力量,逐漸被消磨殆儘。從9月19日開始,德軍對包圍圈內的蘇軍殘部,發動了最後的清剿。大批大批的紅軍士兵,在失去了建製、耗儘了彈藥之後,被迫向德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