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咱們說到,德軍圍困列寧格勒,一個長達近900天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圍城戰正式開啟,而斯摩棱斯克這座被稱為“莫斯科之門”的古城,最終還是落入了德軍之手,但中央集團軍群那幫耀武揚威的德國將軍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為啥?因為這門檻,他們邁得太費勁了!兩個多月的血戰,蘇軍的頑強抵抗和神出鬼沒的局部反擊尤其是在葉利尼亞那個地方,連德國的精銳黨衛軍“帝國”師都被朱可夫給“咬”了一口,被迫後撤),硬生生把他們那“三個月拿下莫斯科”的如意算盤給攪黃了。德軍的“閃電戰”節奏,第一次在東方大地上被打亂,銳氣也銼掉不少。
更要命的是,這仗打到1941年的8月初,希特勒和他手下那幫將軍們,對於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在“狼穴”那個陰森森的大本營裡,吵翻了天!這可不是一般的業務討論,這是一場決定第三帝國國運和數百萬士兵生死的戰略大賭博!
按理說,斯摩棱斯克既然已經拿下,兵鋒距離莫斯科也就三百多公裡了,正是應該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把克裡姆林宮那顆紅星給摘下來的時候。這也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博克元帥、他手下那兩位裝甲集群的“急先鋒”古德裡安和霍特、以及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等人力主的方案。
主張“直搗莫斯科派”的將軍們,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心臟、軍事中樞、交通樞紐和最大的工業中心。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隻要拿下了莫斯科,就能給蘇聯的抵抗意誌以致命一擊,整個國家很可能就會像1917年沙皇倒台那樣,陷入混亂和崩潰。
第二,蘇軍在莫斯科方向的主力,經過斯摩棱斯克一戰的消耗,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正是乘勝追擊,將其徹底殲滅的最好時機。
第三,時間不等人啊!現在已經是8月份了,俄國的秋天來得早,雨季一到,道路泥濘不堪,坦克就得趴窩;冬天一來,冰天雪地,德國兵可沒蘇聯人那麼抗凍!必須趕在鬼天氣來臨之前,結束戰鬥!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換了誰,估計都得這麼想。
可偏偏咱那位前“陸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元首,他不這麼看!他老人家自有他的一套“高瞻遠矚”的“戰爭經濟學”理論。
希特勒覺得,莫斯科雖然重要,但它更像一個政治符號,而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他看來,蘇聯真正的“命根子”,是南邊烏克蘭那片廣闊的“黑土地糧倉”,是頓巴斯地區豐富的煤炭和鋼鐵,更是高加索地區那噴湧不儘的石油!
他不止一次地在軍事會議上,對著地圖上烏克蘭和高加索的方向,唾沫橫飛地咆哮道:“你們這幫將軍,就知道打仗!打仗!你們懂什麼是戰爭經濟學嗎?!沒有糧食,我們的士兵吃什麼?沒有煤炭和鋼鐵,我們的工廠拿什麼造坦克大炮?最重要的是石油!沒有高加索的石油,我們的坦克飛機就是一堆廢鐵!到時候彆說打敗蘇聯了,我們自己都得完蛋!所以,必須先拿下烏克蘭,奪取頓巴斯,控製高加索油田!這才是當務之急!至於莫斯科?那不過是個地理名詞,一個紙老虎!就算拿下了,隻要蘇聯的經濟基礎還在,戰爭就結束不了!”
支持希特勒這個“南下優先”觀點的,主要是南方集團軍群的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他那邊在烏克蘭雖然也打得挺順,但蘇軍西南方麵軍的主力還在,基輔這座重鎮也還沒拿下來。他也希望能得到中央集團軍群的支援,先徹底解決掉南方的威脅。
於是,在“狼穴”那煙霧繚繞的作戰室裡,一場激烈的爭論爆發了。主張“直搗莫斯科”的將軍們,和主張“南下奪取資源”的希特勒以及附和他的人),吵得是麵紅耳赤,不可開交。
古德裡安這位“閃電俠”,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覺得,眼看就要捅破莫斯科的窗戶紙了,元首居然要在這個節骨眼上掉頭南下,簡直是不可理喻!他甚至親自從前線飛回“狼穴”,想當麵說服希特勒改變主意。
古德裡安在希特勒麵前,慷慨陳詞,力陳進攻莫斯科的種種好處和放棄進攻的巨大風險。但希特勒根本聽不進去!他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判斷才是唯一正確的。一番爭論下來,古德裡安不僅沒能說服元首,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他後來回憶說,離開“狼穴”時,看到希特勒“麵色蒼白,語氣決絕”,就知道這事兒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更是在他那著名的日記裡,用絕望的筆觸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關於進攻莫斯科)我們曾經有機會,但我們錯過了那道門戶……”這句話,充滿了無奈和對未來的不祥預感。
最終,獨裁者的意誌壓倒了專業將領的意見。1941年8月21日,希特勒正式發布了第34號指令以及後續的相關命令),做出了那個後來被很多軍事曆史學家認為是“巴巴羅薩”計劃失敗的關鍵轉折點的決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中央集團軍群暫時停止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
其主力裝甲部隊,特彆是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必須立刻調頭南下,協同南方集團軍群,首先在基輔地區圍殲蘇聯西南方麵軍的主力!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則被命令向北支援北方集團軍群,參與對列寧格勒的進攻!
這個決定,等於把中央集團軍群這把最鋒利的“攻城錘”,硬生生地給拆成了兩半,一半往南,一半往北,唯獨就是不讓它往正東方向的莫斯科砸!
希特勒這一“騷操作”,可把對麵的蘇聯人給樂壞了當然,他們當時可能還不知道德軍內部有這麼大的分歧,隻是感覺正麵壓力突然減輕了)。
就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主力調頭南下和北上的時候,原本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瀕臨崩潰的蘇聯西方麵軍此時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了被處決的帕夫洛夫指揮),總算是得到了一個極其寶貴的、意想不到的喘息之機!
鐵木辛哥和剛剛從遠東調來、開始更多地參與到西線戰略策劃的朱可夫大將以及接替朱可夫擔任總參謀長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拚了老命地重組部隊,補充兵員,加固防線,重新構建莫斯科方向的縱深防禦體係。
那段時間,整個莫斯科周邊地區,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數十萬莫斯科市民包括老人、婦女和孩子)響應政府的號召,走出家門,拿起鐵鍬和鎬頭,在莫斯科的西麵和南麵,挖掘了數百公裡長的反坦克壕、交通壕,設置了無數的鐵絲網、鹿砦、地雷區,還用廢棄的鐵軌、水泥墩等構築了各種各樣的障礙帶。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用血肉和汗水,為保衛首都,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屏障!
與此同時,剛剛組建起來的莫斯科工人誌願軍,也開始陸續開赴前線,補充到那些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損失慘重的正規部隊中去。他們雖然武器簡陋,訓練不足,但保家衛國的熱情卻異常高漲。
蘇聯最高統帥部也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起來。一份份標有“莫斯科周邊地區戰備防禦圖”的作戰計劃,以副本的形式,火速下發到各個軍區和方麵軍指揮部,要求他們嚴格執行,務必在德軍下一次進攻發起之前,完成防禦部署。這在戰爭初期那種混亂不堪的局麵下,是難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