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分兵之爭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8章 分兵之爭(2 / 2)

可以說,德軍在戰略上的這次“猶豫”和“轉向”,雖然可能在局部比如南線的基輔)會取得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卻給了蘇聯人一個極其寶?的“戰略間歇期”,讓他們得以在莫斯科方向重新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也為日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希特勒的這個“分兵”決定,在戰術層麵上看,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南方烏克蘭的資源確實誘人,西南方麵軍的蘇軍主力也確實是個巨大的威脅。但從整個“巴巴羅薩”計劃的戰略全局來看,這無疑是一次致命的失誤,其後果就是:

中央進攻節奏徹底中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那股銳不可當的進攻勢頭,在斯摩棱斯克受阻之後,又因為主力裝甲部隊被抽調,徹底停頓了下來。等到他們解決了南方和北方的“麻煩”,再想重新集結兵力,向莫斯科發動進攻時,已經是秋雨連綿、道路泥濘的10月份了,進攻的黃金季節早已錯過了!

兵力被嚴重分散:德軍原本集中的突擊力量,被分散到了三個戰略方向上,哪個方向都想吃,結果哪個方向都可能因為兵力不足而啃不動。這種“撒胡椒麵”式的打法,完全違背了“閃電戰”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的精髓。

後勤補給雪上加霜:德軍的補給線本就已經拉得老長老長,現在主力部隊又要在廣闊的戰線上來回機動,對本已不堪重負的後勤係統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油料、彈藥、糧食、備件……樣樣都缺!德軍在斯摩棱斯克地區雖然也試圖修複被破壞的鐵路蘇聯鐵路是寬軌,德國是窄軌,需要換軌或者更換車皮),組織民工修築公路,但修複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部隊前進和消耗的速度。

蘇聯工業轉移贏得寶貴時間:就在德軍在斯摩棱斯克一線猶豫徘徊、在烏克蘭南部兜圈子的時候,蘇聯後方的工業大轉移,卻正在進入高潮!成千上萬的工廠設備,被拆卸下來,裝上火車,冒著德軍飛機的轟炸,日夜兼程地向著烏拉爾山以東、向著西伯利亞的腹地轉移。無數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也跟著工廠一起,踏上了漫長而艱苦的東遷之路。沿途的鐵路線上,擠滿了向東行駛的“工廠列車”,蔚為壯觀,有些工人甚至自豪地稱自己是“流動城市”的建設者。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工業大轉移,為蘇聯在戰爭後期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武器彈藥,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德軍的每一次戰略遲疑,都在客觀上為蘇聯的工業轉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巴巴羅薩”計劃原定在1941年9月最多不超過秋季)就基本結束戰鬥。但打到8月底,彆說結束戰鬥了,連莫斯科的邊兒都還沒摸到呢!這個最初的戰略構想,此時此刻,已經因為希特勒的戰略誤判和戰場的實際發展,而變得麵目全非,完全無法實現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會做出這樣一個在很多職業軍人看來是“外行指揮內行”的、極其冒險的戰略決策呢?這背後,反映了他根深蒂固的“資源至上主義”思想和他對蘇聯抵抗能力的嚴重誤判。

在希特勒看來,現代戰爭打的就是資源,就是經濟!隻要控製了蘇聯的經濟命脈——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鐵、高加索的石油——蘇聯這頭“北極熊”就算不被打死,也得餓死、凍死、困死!

他堅信,經過戰爭初期的沉重打擊,蘇聯紅軍的主力已經被消滅,蘇維埃政權也已經搖搖欲墜,剩下的,不過是些“殘兵敗將”和“驚弓之鳥”,根本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接下來的戰爭,主要就是一場對資源的掠奪和對占領區的“清掃”而已。

據說,在“狼穴”的作戰地圖前,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指著地圖上烏克蘭和高加索的方向,對他手下的將軍們說:“沒有烏克蘭的糧食,我們養活不了歐洲!沒有頓巴斯的煤炭,我們的工廠就會停轉!最重要的是高加索的石油!沒有石油,我們的坦克飛機就是一堆廢鐵!我們就會死在這裡!”

至於莫斯科?在他看來,那不過是一個“象征性的政治目標”,一個“紙老虎”,就算拿下了,隻要蘇聯的經濟基礎還在,隻要斯大林還能在烏拉爾山後麵繼續組織抵抗,戰爭就結束不了。反而不如先奪取南方的經濟命脈,徹底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這樣莫斯科自然就會不攻自破。

這種過分強調經濟資源、而忽視政治和軍事中心重要性的戰略思想,以及對敵人抵抗意誌和國家韌性的極端蔑視,可以說是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犯下的最致命的錯誤之一。

希特勒的命令一下,古德裡安雖然一百個不情願,但也隻能服從。他指揮著他那支疲憊不堪但依然驍勇善戰的第2裝甲集群,硬生生地從向東的莫斯科方向,扭頭轉向了南方,像一把巨大的鐵犁,開始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犁開一條血路,準備與正在從南麵和西麵進攻的南方集團軍群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等)會合,共同圍殲盤踞在基輔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

烏克蘭的夏末秋初,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塵土遮天蔽日。古德裡安的坦克部隊卷起的黃色煙龍,綿延數十公裡,仿佛要將整個天空都給吞噬。德軍的推進速度依然很快,蘇軍的抵抗也依然頑強,但他們似乎總是慢了半拍,難以擺脫被德軍裝甲矛頭穿插、分割、包圍的命運。

南方集團軍群的將領們,自然是喜出望外。有了古德裡安這支生力軍的加入,他們圍殲基輔蘇軍重兵集團的把握就更大了。一場更大規模、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基輔會戰”的序幕,正在緩緩拉開。德軍似乎又要在南方複製一個甚至比明斯克更大的“殲滅奇跡”了!

然而,就在南方戰線捷報頻傳、希特勒為自己的“英明決策”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那些步兵師的將軍和士兵們,卻在背後叫苦連天。他們抱怨說:“我們辛辛苦苦打到斯摩棱斯克,眼看就要到莫斯科了,結果元首一聲令下,把我們的“坦克拳頭”給抽走了!現在讓我們兩條腿去追趕那些已經跑得沒影兒的坦克,還要去填補他們留下的巨大缺口,這哪是分兵啊,這簡直是要把我們給拆散架了!”

中央集團軍群的攻勢,因為失去了裝甲主力的支撐,徹底停頓了下來。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利用這個寶貴的喘息之機,不斷地加固防線,調集援兵。時間,在一天天地流逝,戰機,也在悄悄地溜走。

東線戰場的風雲變幻,也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

遠在倫敦的蘇聯“死對頭”丘吉爾,也開始天天喊著要支持蘇聯,把蘇聯的抵抗視為英國的重大利好畢竟德國的槍口從英國轉向了蘇聯),但他對蘇聯到底能不能頂住,心裡其實也沒底。英國的情報部門,根據德軍初期的輝煌戰果和蘇軍的慘重損失,甚至一度做出了“蘇聯可能支撐不過1941年冬天”的悲觀預測。丘吉爾雖然在公開演說中慷慨激昂地表示要與蘇聯並肩作戰,但當斯大林提出希望英國立刻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軍壓力時,丘吉爾卻以“條件不成熟”、“準備不足”為由,婉言拒絕了。這時的英國條件確實不成熟,在剛經曆不列顛空戰的盟軍急需休整,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丘吉爾覺得這倆貨反正都不是啥好東西,就讓兩個“魔鬼”繼續狗咬狗吧,等他們兩敗俱傷了,英國再出來收拾局麵。用丘吉爾的話來說:最好的戰爭結果就是,一個敵人進了太平間,另一個癱倒在擔架上呻吟。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還沒有正式參戰,但也開始通過《租借法案》,向正在苦苦支撐的蘇聯提供第一批軍事和經濟援助。這些援助,在1941年的夏天和秋天,數量還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通訊器材比如電話線)、運輸車輛比如水罐車、卡車)、軍用物資比如軍靴、罐頭)等等。這些東西,對於蘇聯龐大的戰爭需求來說,可能隻是杯水車薪,但其政治和象征意義卻非常重大。它表明,反法西斯的力量,正在開始超越意識形態的隔閡,逐漸聯合起來。

據說,英國戰時情報部門當時截獲並破譯的德軍情報顯示,希特勒似乎已經把所有的戰略賭注,都押在了1941年秋季之前徹底擊敗蘇聯上。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德國的戰爭機器將難以為繼。

時間,已經悄悄地滑向了1941年的9月底。俄國的秋雨季節,即將來臨。那連綿不絕的秋雨,將把蘇聯那原本就糟糕的土路,變成一片片讓坦克和車輛寸步難行的泥沼。緊隨其後的,將是那令所有侵略者都聞風喪膽的俄國嚴冬。

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在南線基輔地區取得了又一次規模空前的圍殲勝利這將是咱們下一章要講的內容)之後,終於要重新集結兵力,調轉槍口,向著那個讓他們魂牽夢繞、也讓他們錯失良機的莫斯科,發動最後的、也是孤注一擲的猛攻了。

“台風行動”的作戰計劃,已經擺在了希特勒的案頭。但此時此刻,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都已經與6月22日戰爭爆發之初,截然不同了。等待德軍的,將是一場更加殘酷、也更加沒有把握的生死決戰。莫斯科,這座紅星照耀下的城市,能否頂住納粹“台風”的瘋狂肆虐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穿成病弱炮灰後隻想等死 武林外史,人間富貴花 說好的當反派,全員倒追什麼鬼? 鶴發 柔弱殘O竟是強大的星際上將! 假麵騎士:鎧甲的奇妙冒險 進擊的崇禎皇帝 煉銀劫 讓你貴族學校讀書,你去泡大小姐 趕海係統:開掛帶全家實現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