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希特勒為了南邊烏克蘭那塊“肥肉”,硬是把中央集團軍群的“鐵拳頭”——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給抽調南下,雖然在基輔地區打了個史無前例的“輝煌”大勝仗,俘虜了蘇軍六十多萬人,但也因此耽誤了將近兩個月的寶貴時間,徹底錯過了在夏季和初秋天氣尚好、道路尚可的情況下,全力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
基輔的硝煙尚未散儘,斯大林和蘇聯最高統帥部,也從基輔慘敗的震驚和痛苦中,逐漸清醒過來,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地在莫斯科方向構築防線,調集兵力,準備迎接德軍下一輪更猛烈的進攻。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從“狼穴”大本營發布了第35號指令,正式下令準備對莫斯科發動決定性攻勢,行動代號——“台風”!這個名字,充滿了德意誌式的狂妄和自信,仿佛要像一場摧枯拉朽的台風一樣,將蘇聯的首都連同其抵抗意誌,一掃而空!
為了確保“台風”行動的成功,希特勒幾乎是把德國在東線戰場上所有能調動的精銳力量,都集中到了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的手中。博克元帥此刻手握的兵力,堪稱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以來最為龐大和精銳的突擊集團:
北翼突擊集團:由赫爾曼·霍特上將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和阿道夫·施特勞斯上將指揮的第9集團軍組成。他們的任務是從斯摩棱斯克以北地區出發,向東南方向的維亞茲馬實施突擊,割裂蘇軍西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的聯係。
南翼突擊集團:由“閃電俠”海因茨·古德裡安上將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此時已擴編為第2裝甲集團軍)和京特·馮·克魯格元帥指揮的第4集團軍其麾下也包含了埃裡希·霍普納上將指揮的第4裝甲集群的部分兵力)組成。他們的任務是從斯摩棱斯克以南和羅斯拉夫利地區出發,向東北方向的布良斯克和維亞茲馬實施突擊,與北翼的霍特集團形成鉗形攻勢,合圍當麵的蘇軍布良斯克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的右翼。
正麵壓迫: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和施特勞斯的第9集團軍的步兵主力,則負責從正麵突破蘇軍防線,配合裝甲部隊的穿插,並承擔清剿被圍蘇軍的任務。
這三路大軍,總計兵力高達約170萬到180萬人,集中了德軍在東線約70的坦克約1700輛至2000輛,擁有超過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以及得到德國空軍第二航空隊凱塞林元帥指揮)約500至1000架作戰飛機的空中支援飛機數量因統計口徑和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疑是德軍在東線能集中的最強空中力量)。
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對“台風”行動寄予了厚望。他們認為,蘇軍的主力已經在夏秋之際的邊境會戰、明斯克合圍、斯摩棱斯克激戰以及南線的基輔大包圍中被消滅殆儘,剩下的不過是些殘兵敗將和臨時拚湊起來的民兵,根本無法抵擋德軍這雷霆萬鈞的最後一擊!
古德裡安這位裝甲兵的悍將,在接到進攻命令後,雖然也對部隊的疲憊和後勤的壓力感到擔憂,但他骨子裡那股子“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的勁兒又上來了。他對部下的軍官們說道大意是):“弟兄們!這是帝國為了在今年冬天到來之前贏得戰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速度上的賭博!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突破敵人的防線,衝向莫斯科!勝利就在眼前!”
1941年9月30日古德裡安的南翼實際上提前兩天就開始行動了),“台風”行動的序幕正式拉開。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三路大軍,在經過短暫但猛烈的炮火準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同時向著當麵蘇軍的防線,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進攻!
戰爭初期的噩夢,似乎又一次在蘇聯紅軍的頭上重演!
在“台風”行動的最初幾天裡,德軍的攻勢異常順利,簡直可以用“勢如破竹”來形容。蘇軍在莫斯科以西倉促建立起來的維亞茲馬布良斯克防線,雖然也集結了不少兵力主要是西方麵軍、預備隊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的部隊),但這些部隊很多都是在之前的戰鬥中被打殘後重新補充起來的,缺乏重裝備,訓練也不足,指揮係統也遠未理順。
北線,維亞茲馬方向:霍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和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團軍,像兩把鋒利的剪刀,輕易地就撕開了蘇軍西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的結合部,高速向東穿插。僅僅幾天之內,他們就在維亞茲馬以東地區完成了合圍,將蘇軍第19、第20、第24、第32集團軍的大部兵力,團團包圍在了一個巨大的“口袋”之中。
南線,布良斯克方向: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從奧廖爾地區向北、向東北方向猛攻,配合從正麵進攻的德軍第2集團軍,也將蘇軍布良斯克方麵軍的第3、第13、第50集團軍主力,合圍在了布良斯克西南的森林和沼澤地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這樣,在戰爭開始後不到十天的時間裡,德軍就在莫斯科的西麵和西南麵,同時形成了兩個巨大的合圍圈——維亞茲馬包圍圈和布良斯克包圍圈!據德軍的統計,在這兩個“口袋”裡,他們總共俘虜了蘇聯紅軍官兵高達約66萬3千人!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一些平民和後勤人員,但蘇軍的損失無疑是災難性的)。蘇軍部署在莫斯科方向的三個主要方麵軍西方、預備、布良斯克方麵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
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似乎已經徹底洞開!德軍的坦克,距離蘇聯首都最近的地方,一度隻有一百多公裡!
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方向蘇軍主力被圍殲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傳到了莫斯科。一時間,這座蘇聯的首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亂之中。
德軍的坦克距離莫斯科隻有一百多公裡了!這個消息像野火一樣在城內蔓延。一些政府機關開始秘密焚燒文件,準備撤離。商店的貨架被搶購一空,火車站擠滿了試圖逃往東方的難民。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甚至出現了一些搶劫和騷亂事件。莫斯科,這座曾經象征著革命和力量的城市,似乎在一夜之間,就要變成一座棄城。
就在這危急關頭,斯大林和他領導下的國家防衛委員會gko),終於采取了斷然措施,來穩定局勢,保衛首都。
1941年10月19日,蘇聯政府正式宣布,莫斯科及其周邊地區進入戒嚴狀態!一切權力歸軍事當局掌握,任何破壞秩序、散布謠言、臨陣脫逃的行為,都將受到最嚴厲的軍事法律製裁!
與此同時,一場規模空前的“莫斯科保衛戰”的全民動員開始了!
構築防線:數十萬莫斯科市民,主要是婦女、老人和青少年,響應政府的號召,走出家門,拿起鐵鍬和鎬頭,在寒冷的天氣裡,日以繼夜地在莫斯科的西麵、南麵和北麵,挖掘了數道縱橫交錯的反坦克壕、交通壕,修築了成千上萬個土木火力點、街壘和障礙物。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保衛首都,築起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人民防線”。
組建民兵:城內的工廠工人、機關乾部、大學師生,也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書本,拿起武器,組建了數十個工人營、共產黨員營和民兵師。他們雖然缺乏軍事訓練,武器裝備也極其簡陋很多人甚至隻能拿到老式的莫辛納甘步槍或者土製手榴彈),但他們保衛莫斯科的決心卻異常堅定。
城市偽裝:為了迷惑德國空軍,莫斯科城內的許多重要建築物,比如克裡姆林宮、列寧墓、大劇院等,都進行了巧妙的偽裝。橋梁被塗上迷彩,工廠的煙囪被放倒,甚至在一些開闊地帶,還用木頭和帆布搭建了假的工廠和居民區,試圖引誘德國飛機去轟炸假目標。
就在城內一片緊張備戰、人心惶惶的時候,一個關鍵的問題擺在了斯大林的麵前:要不要把蘇聯政府和最高統帥部,從莫斯科遷往東部更安全的後方城市,比如伏爾加河畔的古比雪夫現在的薩馬拉)?
在蘇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有人可能是莫洛托夫或貝利亞)提出了這個建議,認為莫斯科一旦失守,最高領導層如果也陷落敵手,那對整個國家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從軍事角度看,這似乎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但斯大林斷然否決了遷都的建議!他知道,一旦他本人和政府離開莫斯科,那無異於向全世界宣告蘇聯的失敗,必將導致民心士氣的徹底崩潰!到那個時候,彆說組織抵抗了,整個國家都可能陷入分裂和瓦解。而且,斯大林心裡可能還有另一層更深也更陰暗)的盤算:他要是真的跑到了古比雪夫,萬一莫斯科真的丟了,那他這個“偉大領袖”的威信何在?手底下那幫對他心懷不滿的將軍和政客們,會不會趁機把他給“架空”了,甚至搞個政變把他掀翻在地?這都是說不準的事兒!在獨裁者的世界裡,失去權力與威信,往往比失去生命更可怕。
於是,斯大林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他本人,以及國家防衛委員會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核心機構,堅決留在莫斯科!與首都共存亡!他還特意發表了一次內部講話沒有公開),語氣堅定地說道:“我,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斯大林,將留在莫斯科,直到我們把最後一個法西斯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土地!莫斯科絕不會陷落!”
這個決定,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極大地穩定了莫斯科的民心和軍心。當莫斯科的市民們知道,他們的最高領袖並沒有拋棄他們,而是選擇與他們一起堅守在這座危城之中時,那種同仇敵愾、誓死保衛首都的決心,也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就在莫斯科城內全民動員、構築街壘的時候,城外的戰鬥,也進入了最關鍵、最殘酷的階段。
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西線戰局,斯大林在10月10日左右,將在列寧格勒前線成功穩住局勢的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大將就是在此時被後世稱為“救火隊員”),緊急調回了莫斯科,任命他為西方麵軍司令員,統一指揮莫斯科方向的防禦作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