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日本這頭“餓狼”在吞下了馬來亞和新加坡這兩塊“肥肉”之後,馬不停蹄地又撲向了荷屬東印度那片更廣闊、也更誘人的“油田”。今村均中將指揮下的日軍第16軍,靠著空降奪油田、海上一鍋端的神奇操作,硬是把abda聯合司令部那幫“多國部隊”給打了個落花流水,爪哇島也跟著陷落。這下,日本算是把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都給攥在了手裡,那“大東亞共榮圈”的“雞血”,是越打越足了。
然而,它的“絕對防禦圈”的東邊,還有一塊硬骨頭,硌得它寢食難安,也讓遠在華盛頓的山姆大叔,臉上火辣辣地疼。這塊硬骨頭,就是——菲律賓!
菲律賓,為何如此重要?
您打開世界地圖瞅瞅,菲律賓這串珍珠般的島嶼,不多不少,正好卡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十字路口”上。往北,它能直接威脅到日本本土和咱們中國台灣之間的海上生命線;往南,它又是連接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的重要跳板;往西,它扼守著南海的東大門;往東,則是茫茫的太平洋,直通美國西海岸。這地理位置,簡直就是老天爺專門給兵家必爭之地量身定做的!
想當年1898年),美國人也是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趁著西班牙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日薄西山,一場美西戰爭下來,就把菲律賓從西班牙手裡給“解放”了過來,變成了自家的殖民地。後來雖然也答應讓菲律賓“高度自治”,準備將來讓它獨立,但在1941年底那會兒,菲律賓的國防和外交大權,還都牢牢地攥在美國人手裡,是美國在遠東地區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和戰略支撐點。簡單說,菲律賓一丟,美國在亞洲的大門就算是敞開了一半,日本想在西太平洋橫行霸道,也就少了一個最大的顧忌。
更重要的是,菲律賓對美國來說,意義遠不止一座海外基地、一個戰略跳板這麼簡單——它是政治象征,是樣板間,是美國向全世界推銷新秩序的“櫥窗展示”。
這裡容我說點題外話哈。
咱們前麵說過,一戰之後,那套英法主導的老殖民秩序其實就已經千瘡百孔了,可英法就是死死不鬆手,繼續把殖民地當搖錢樹。這也為後來全球的不滿情緒埋下了雷。
而羅斯福腦子更活,他想乾的,是另起爐灶、建立一個由美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這套秩序說白了,就是你不需要搞殖民,照樣能讓彆的國家聽你的,怎麼聽?靠“示範效應”——你得拿出個能看的榜樣來。
於是,菲律賓就成了他精心挑選的“櫥窗樣板”:一個從殖民地過渡出來的“自由自治國”,在美國的庇護和扶持下,搞民主、興經濟、走發展路線,成為亞洲其他國家眼中那個“跟著美利堅混,有肉吃”的活教材。
這是羅斯福對抗老歐洲殖民邏輯的手法,也是未來美國主導全球秩序的試驗田。隻不過後來因為戰後形勢變化、冷戰格局驟起,加上菲律賓自身原因,這張牌沒打響。蘇聯戰後的崛起,讓美國隻好掉頭扶持了昔日戰敗國日本——於是才有了東京的高速公路、豐田的引擎蓋和戰後“日美同盟”的黃金年代。
按照原計劃是要與英國競爭殖民話語權,結果陰差陽錯,變成了冷戰裡與蘇聯爭奪全球影響力的第一場排頭兵對決。馬歇爾計劃,就是這場新競爭邏輯下的正式開幕。
所以你說,菲律賓一丟,不隻是軍事失利,而是整個“新秩序櫥窗”當場砸碎,美國想在亞洲、乃至全球推廣那一套“自由繁榮模板”,第一回合,就被日本狠狠打了個耳光。
所以啊,無論是從軍事戰略、經濟利益還是政治象征意義上看,菲律賓這塊地盤,對當時的日本和美國來說,都是寸土必爭、輸不起的“天王山”!
好了,咱言歸正傳!
負責啃菲律賓這塊硬骨頭的,是日本陸軍的第14軍,司令官名叫本間雅晴,陸軍中將。
這位本間雅晴,他早年當過駐英國的武官,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對西方文化也頗有了解,甚至還寫過一些頗有文采的詩歌,算是個“文藝範兒”的將軍。在戰術思想上,他不像有些日本將領那樣一味地強調“精神注入”和“白刃衝鋒”,而是更注重情報搜集、後勤保障和計劃的周密性,打起仗來,既有日本軍人特有的那種堅韌和果決,又不失謹慎和靈活,具備在菲律賓這種島嶼眾多、地形複雜的戰場上協調指揮多兵種聯合作戰的能力。
本間雅晴為進攻菲律賓製定的作戰計劃,可以說也是“閃電戰”思想在島嶼攻防作戰中的一次“本土化”嘗試。他的核心思路是:
主攻呂宋島,南北夾擊:菲律賓最重要的島嶼,自然是首都馬尼拉所在的呂宋島。本間雅晴計劃,將其主力部隊主要是第48師團和第16師團的一部分),分彆從呂宋島北部西海岸的林加延灣和東南部靠近馬尼拉的拉蒙灣,阿巴南海灘是其一部分,或指附近更小的登陸點)兩個主要方向同時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北路登陸部隊的目標是迅速向南推進,切斷呂宋島北部的聯係;南路登陸部隊則直接向馬尼拉及其周邊地區突擊。最終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將美菲聯軍主力合圍在馬尼拉平原,一舉殲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輔助方向,切斷退路:在棉蘭老島等南部主要島嶼,日軍也將同時發動規模相對較小的登陸作戰,目的是占領當地的機場和港口,切斷美菲聯軍可能向南撤退或從澳大利亞獲得增援的通道,並為後續進攻荷屬東印度提供前進基地。
海空一體,立體壓製:為了確保登陸作戰的順利進行,日本海軍的“南方派遣艦隊”由近藤信竹中將指揮,擁有戰列艦、巡洋艦和航空母艦“龍驤”號等兵力)將負責為登陸船隊提供全程護航,並壓製美國亞洲艦隊可能的海上反擊。而日本陸軍和海軍的第十一航空艦隊,則將在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就對呂宋島上的克拉克、尼科爾斯等美軍主要空軍基地,進行毀滅性的空中突襲,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將美軍的空中力量摧毀在地麵上,奪取絕對製空權。
那麼,本間雅晴的對手——駐菲律賓的美菲聯軍,實力又如何呢?
總司令,自然是那位大名鼎鼎、派頭十足、嘴裡總叼著個玉米芯煙鬥的五星上將當時還是四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麥帥這個人,咱們後麵還會重點講到他,這裡先按下不表。
他手底下的兵力,從紙麵上看,倒也不算太少。總共約有12萬到13萬人,其中美軍正規部隊約3萬人左右主要是美國陸軍的菲律賓師和一些海岸炮兵、航空隊單位),其餘近10萬人,則是剛剛動員起來的菲律賓本地士兵組成的菲律賓陸軍。
可這“十萬大軍”,水分可不小。美軍正規部隊,很多都是些和平時期駐紮在熱帶殖民地的“老爺兵”,訓練水平和戰鬥意誌都值得懷疑。而那些菲律賓本地士兵呢?更是缺乏訓練,武器裝備也極其老舊落後很多人手裡拿的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恩菲爾德步槍),甚至連基本的軍餉和夥食都難以保障,士氣普遍不高。更要命的是,美菲聯軍內部,由於種族、文化和指揮體係的差異,也存在著不少矛盾和隔閡。
至於武器裝備,那就更寒酸了。菲律賓的美軍航空力量,在戰爭爆發前,總共也就二百多架飛機,其中能算得上是現代化戰鬥機的p40“戰斧”,數量更是少得可憐,而且很多都還在組裝和調試之中。跟日本陸海軍航空隊那些性能優異、數量眾多的“零式”、“九六陸攻”比起來,簡直就是“小米加步槍”對陣“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輛,更是鳳毛麟角。
可以說,在1941年底,麥克阿瑟和他手下這支“聯合國軍”主要是美國人和菲律賓人),麵對著即將到來的、如狼似虎的日本侵略軍,其處境,從一開始就相當不妙。
1941年12月8日,就在珍珠港遇襲僅僅十個小時之後,日本陸海軍航空隊的飛機,就如同事先演練好一般,鋪天蓋地地飛臨了呂宋島上空,對克拉克、尼科爾斯、伊巴等美軍主要空軍基地,進行了毀滅性的空中突襲!
由於美軍指揮層的麻痹大意和反應遲鈍據說麥克阿瑟在接到珍珠港遇襲的消息後,長達數小時都沒有下令部隊進入最高戰備狀態,也沒有批準對台灣的日軍基地進行先發製人的空襲),大部分美軍飛機都像珍珠港的“前輩”們一樣,整整齊齊地停放在機場上,成了日本轟炸機和戰鬥機絕佳的活靶子!
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呂宋島上的美軍航空力量,就幾乎被摧毀殆儘!殘存的少量飛機,也因為機場被破壞而無法起降。日本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菲律賓上空的絕對製空權。
緊接著,從12月10日開始,日本的地麵部隊,開始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裡、維甘等地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登陸,進一步吸引和迷惑美菲聯軍的注意力。
真正的“大戲”,在12月22日正式上演!這一天,本間雅晴指揮的日軍第14軍主力,在強大的海空火力掩護下,分彆從呂宋島北部西海岸的林加延灣和東南部靠近馬尼拉的拉蒙灣,同時實施了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
麵對日軍的南北夾擊,麥克阿瑟和他手下的美菲聯軍,再次出現了嚴重的誤判!他們原以為日軍的主攻方向會是馬尼拉灣的正麵,因此將主要的防禦力量都集中在了那裡。對於林加延灣和拉蒙灣這兩個看似“偏僻”的登陸點,防禦力量則相對薄弱,工事也遠未完善。
結果呢?日軍的突擊部隊,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就成功地在林加延灣和拉蒙灣的灘頭陣地站穩了腳跟,並迅速向內陸縱深穿插!
日軍的戰術特點,再次展現了其在戰爭初期的那種凶悍和高效。他們集中優勢兵力,在選定的突破點上實施猛烈攻擊,一旦撕開對手的防線,其後續的騎兵部隊日本陸軍在東南亞戰場上,仍然保留了一定數量的騎兵部隊,用於在道路狀況不佳的地區進行快速偵察和穿插)和摩托化步兵,就利用菲律賓那狹長、沿海的地形特點,沿著公路和海岸線,以驚人的速度向南或向北)推進,試圖對馬尼拉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合圍之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麵對日軍這種多路穿插、快速突擊的打法,本就裝備落後、訓練不足、指揮混亂的美菲聯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正麵抵抗。他們的防線,如同紙糊的一樣,一捅就破,節節敗退。很多菲律賓本地士兵,在看到日軍的坦克和飛機之後,更是嚇得魂飛魄散,一觸即潰,甚至成建製地逃散或投降。
麥克阿瑟在最初的幾天裡,可能還對守住呂宋島、與日軍進行主力決戰抱有一絲幻想。但嚴酷的戰場現實,很快就讓他清醒了過來。他意識到,就憑手裡這點七拚八湊、士氣低落的部隊,要想在開闊的馬尼拉平原上,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還掌握著製空權的日軍硬碰硬,那簡直就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於是,在12月23日也就是日軍主力登陸後的第二天),麥克阿瑟被迫做出了一個痛苦但卻相對明智的決定——執行早在戰前就已製定好的“橙色戰爭計劃3號”!
這個計劃的核心思想,就是放棄在呂宋島大部分地區與日軍進行主力決戰,將美菲聯軍的主力部隊,迅速向南撤退,集中到呂宋島西南部那個地形狹窄、易守難攻的巴丹半島以及扼守馬尼拉灣入口的科雷希多島要塞,依托那裡的有利地形和預設工事,進行持久抵抗,拖延時間,等待美國本土的援軍到來。
麥克阿瑟的撤退命令一下,美菲聯軍就開始了向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的大規模戰略轉移。而為了避免首都馬尼拉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繁華城市在巷戰中化為焦土,也為了給撤退行動爭取更多的時間,1941年12月26日,麥克阿瑟正式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
1942年1月2日,日軍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馬尼拉。
馬尼拉的“無血開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的毀滅和大規模的平民傷亡,但其政治和象征意義上的打擊,卻是極其沉重的:
亞洲最大殖民地的淪喪:這意味著美國在亞洲經營了幾十年的、也是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和軍事前哨,就這樣輕易地落入了日本人之手。這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美國國家威望和“帝國臉麵”的一次嚴重崩塌。
菲律賓自治政府的解體:隨著日軍的到來,由美國扶植的菲律賓自治邦政府由總統曼努埃爾·奎鬆領導)被迫流亡奎鬆後來在美國病逝)。日本很快就在菲律賓扶植起了一個由親日分子組成的傀儡政權以何塞·勞雷爾為首),試圖通過“以菲製菲”的方式,來維持其在菲律賓的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