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上旬開始,加查拉防線上的各個英軍“盒子”陣地,相繼告急!德軍的坦克集群,像一群餓狼一樣,在英軍的防線之間來回穿梭,尋找著薄弱環節。一旦發現機會,就立刻發動猛攻,用精準的炮火摧毀英軍的反坦克炮,然後坦克就衝上去,用機槍和榴彈掃蕩戰壕裡的步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英軍雖然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他們的“十字軍”坦克在德國四號坦克麵前,簡直就是“移動的打火機”,一打就著。通訊線路也經常被德軍的炮火炸斷,各個“盒子”之間的協同作戰根本無從談起。很多“盒子”陣地,在與外界失去聯係、彈儘糧絕之後,隻能在絕望中各自為戰,最終被德軍分割包圍,逐個殲滅。
像埃爾阿代姆、西迪穆夫塔、奈特斯布裡奇這些曾經被英軍寄予厚望的“堅固據點”,在德軍的淩厲攻勢麵前,都像紙糊的一樣,紛紛失守。英軍的整個加查拉防線,如同被蛀空了的堤壩,開始出現全麵的、不可逆轉的崩塌!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體係,也因為前線的接連失利和通訊的混亂,徹底陷入了癱瘓狀態,裡奇將軍根本無法準確掌握戰場情況,也無法有效地調動和指揮部隊。英軍的軍心,也隨之全麵崩潰,很多部隊甚至不戰自亂,開始向東潰逃。
“圖卜魯格再次陷落”
加查拉防線一崩,圖卜魯格這個剛剛解圍了沒幾個月的“英雄城市”,就又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隆美爾的兵鋒之下。這一次,它的命運,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1942年6月20日,隆美爾指揮著他那支士氣如虹、剛剛在加查拉戰場上取得了輝煌勝利的德意聯軍,對圖卜魯格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與一年前那場曠日持久的圍困戰不同,這一次,隆美爾的進攻,準備更充分,兵力更集中,戰術也更堅決。他吸取了上次強攻失敗的教訓,不再從多個方向分散兵力,而是將主攻矛頭,集中在了圖卜魯格防禦體係相對薄弱的東南方向。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也對圖卜魯格的防禦工事和炮兵陣地,進行了極其猛烈的“地毯式”轟炸,為地麵部隊的進攻,掃清了障礙。
而駐守在圖卜魯格的英聯邦守軍呢?此時他們的指揮官,已經換成了南非的克洛普少將。他手底下的部隊,雖然也號稱有三萬多人,但大多是些在之前戰鬥中被打殘的二線部隊和後勤人員,裝備差,士氣也低落,根本無法與一年前那些頑強的澳大利亞“沙漠老鼠”們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英軍完全低估德軍進攻力度、缺乏應變準備,加之兵員配置不佳,使得圖卜魯格這次淪陷幾乎成了“心理崩盤式投降”。
戰鬥的結果,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德軍的工兵部隊,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迅速在雷區和鐵絲網中開辟了通道。緊接著,德軍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就像一群決堤的洪水,從被撕開的缺口中一擁而入,迅速突入圖卜魯格的市區!守軍的抵抗,在德軍淩厲的攻勢麵前,幾乎是象征性的,很快就被瓦解。
僅僅用了一天多的時間!1942年6月21日,這個曾經讓隆美爾頭疼了八個多月的“眼中釘”、“肉中刺”——圖卜魯格要塞,就再次落入了德國人之手!超過3萬3千名英聯邦士兵主要是南非和英國部隊)放下了武器,成為了隆美爾的俘虜!這是自新加坡陷落以來,英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又一次奇恥大辱!
消息傳到柏林,希特勒興奮得差點沒從椅子上跳起來!他立刻給隆美爾發去賀電,並當即決定,將這位在北非沙漠中屢創奇跡的“沙漠之狐”,破格提升為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也因此成為了德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元帥當時他隻有50歲),也是唯一一位主要依靠在非洲戰場的戰功而獲得元帥權杖的德國將領。這是隆美爾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也是他個人榮譽的頂點!
而消息傳到倫敦,丘吉爾首相正在華盛頓跟羅斯福總統開會,商討下一步的全球戰略呢。當他從助手那裡,用顫抖的聲音聽到“圖卜魯格已經陷落,守軍三萬餘人投降”這個噩耗時,這位一向以強硬和鎮定著稱的“老獅子”,據說當場就臉色煞白,半天說不出話來,雪茄都差點掉在地上。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是我整個戰爭期間,所經曆的最沉重的打擊之一。”整個英國,也因為圖卜魯格的再次陷落,而陷入了一片震驚、沮喪和憤怒之中。
圖卜魯格的失守,對英軍來說,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慘敗,更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打擊。它徹底動搖了英軍在北非的信心,也使得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門戶,徹底向隆美爾敞開了。
“阿伯丁行動”,英軍急謀反攻,慘敗收場
就在圖卜魯格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儘,隆美爾還在為自己的元帥權杖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已經被打得暈頭轉向、陣腳大亂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在奧金萊克和裡奇的催促下或者說,是在倫敦的巨大政治壓力下),居然還想著要組織一次“絕地反擊”,試圖挽回一點顏麵,或者至少是阻止隆美爾繼續向埃及腹地長驅直入。
這個反攻計劃,代號“阿伯丁行動”這名字聽著就有點蘇格蘭高地的悲壯味道,估計是想沾點“勇敢的心”的光)。其核心思路,是想趁著隆美爾的部隊在攻占圖卜魯格之後,兵力分散、補給尚未完全跟上、而且可能有點“驕兵必敗”的空檔,集中第八集團軍手中僅存的一些裝甲力量主要是那些在加查拉戰役中幸存下來的“十字軍”坦克和少量“格蘭特”坦克),對德軍裝甲突擊集群那長長的、看似脆弱的側翼,發動一次大膽的夜間突襲,試圖將其攔腰斬斷,或者至少是製造混亂,遲滯其前進的步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法是挺好,也挺有“英國紳士”那種“輸人不輸陣”的勁頭。可問題是,這個“阿伯丁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不靠譜”的因素:
計劃倉促,情報失誤:英軍對當麵德軍的兵力部署、陣地情況以及隆美爾的真實意圖,都缺乏準確的情報。他們可能還以為,隆美爾在拿下圖卜魯格之後,會暫時停下來休整,沒想到這隻“狐狸”比猴還精,早就料到英國人可能會來這麼一手,提前就做好了防備。
兵力不足,裝備堪憂:英軍能拿出來反攻的坦克,數量本來就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在之前的戰鬥中“帶傷”的,性能也不如德國的四號f2型坦克。更彆說,那些負責支援的步兵和炮兵,也是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夜間突擊,難度太大:在漆黑一片、地形又不熟悉的沙漠裡搞夜間坦克突擊,那難度係數,簡直比在黑暗中給駱駝穿針眼還大!通訊基本靠吼,協同基本靠瞅,方向基本靠蒙,很容易就自己人打自己人,或者一頭紮進雷區裡去。
結果呢?這場被寄予厚望的“阿伯丁行動”,幾乎從一開始就變成了一場災難性的“黑暗大逃殺”!英軍的坦克部隊,在夜色中摸索前進,很多都迷失了方向,或者一頭紮進了德軍預先布設的雷區和反坦克炮陣地之中。德國人則以逸待勞,用精準的炮火和交叉火力,給那些在黑暗中亂闖亂撞的英國坦克,好好上了一堂“什麼叫夜間反坦克作戰”的課。
英軍的進攻,很快就從最初的“突襲”,變成了一場混亂的“潰敗”。坦克一輛接一輛地起火爆炸,步兵在德軍的機槍火網麵前傷亡慘重,指揮係統也再次失靈。奧金萊克和裡奇試圖通過這次反攻來“扭轉乾坤”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在這場“阿伯丁慘敗”中,被無情地碾得粉碎。英軍被迫再次全線向東撤退,這一次,他們要退得更遠,更徹底。
“英軍全線退卻至阿拉曼”
比爾哈凱姆丟了,加查拉防線上的“盒子”也一個個都“開了蓋”,連圖卜魯格這個曾經的“英雄城市”都再次陷落了,“阿伯丁行動”的反攻又打了個稀巴爛……英國第八集團軍,在1942年5月底到6月底這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可以說是把之前在“十字軍行動”中好不容易才積攢起來的那點“家底”和“人品”,全都給敗光了。
奧金萊克爵士知道,大勢已去,再不跑路,整個第八集團軍都可能要被隆美爾這隻“沙漠之狐”給包了餃子,到時候彆說保衛埃及了,恐怕連回開羅喝下午茶的機會都沒有了。
於是,他當機立斷也可能是被逼無奈),下達了全線總撤退的命令!英國第八集團軍殘餘的部隊,以及大量的後勤人員和輔助單位,開始沿著地中海沿岸那條唯一的公路,向著埃及腹地,進行一場規模空前、也狼狽不堪的“戰略大轉進”。那場麵,跟幾個月前他們在“十字軍行動”中追擊德意聯軍的時候,簡直是天壤之彆,隻不過這次,追趕者和被追趕者的角色,互換了過來。
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則像一群聞到血腥味的鯊魚,在後麵窮追不舍。隆美爾更是親自駕駛著他的指揮車,衝在部隊的最前麵,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將潰退的英軍徹底消滅在埃及邊境以西的沙漠之中。
一時間,從昔蘭尼加到埃及西部邊境,到處都是燃燒的車輛、被遺棄的裝備、以及四散奔逃的英軍士兵。很多部隊甚至連建製都打亂了,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隻能憑著求生的本能,漫無目的地向東逃竄。
德軍長驅直入,很快就重新占領了埃及邊境的薩盧姆、哈勒法耶隘口等戰略要地,並繼續向東,攻占了埃及西部的重要港口城市馬特魯。到了6月下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的先頭部隊,距離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英國地中海艦隊主要基地的亞曆山大港,已經不足一百公裡了!而距離埃及首都開羅和那條關係到大英帝國生死存亡的蘇伊士運河,也隻剩下最後大約250公裡的路程了!
整個埃及,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都因為隆美爾這突如其來的、勢不可擋的攻勢,而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開羅城內,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很多英國僑民和埃及上層人士,已經開始秘密焚燒文件,準備隨時逃離。英國駐埃及的軍事和政治機構,也開始製定緊急的撤退預案,甚至考慮過要不要炸毀蘇伊士運河,以免落入德國人之手。
就在這大英帝國在北非的統治即將土崩瓦解、隆美爾的“沙漠之狐”神話也即將達到巔峰的危急時刻,奧金萊克爵士和他手下那些被打殘了的將軍們,總算是在一個名叫“阿拉曼”的小地方,找到了一塊可以暫時喘口氣、組織起最後一道防線的“救命稻草”。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距離亞曆山大港以西約100公裡。這個地方,北邊是波濤洶湧的地中海,南邊則是廣闊無垠、坦克難以逾越的卡塔拉窪地一片低於海平麵的、遍布流沙和鹽沼的巨大窪地,德軍的坦克要想從南邊繞過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阿拉曼防線的正麵寬度,隻有大約60公裡左右。這對於兵力嚴重不足、又急需構築堅固防線的英軍來說,簡直是天賜的有利地形!他們終於可以不用再擔心被隆美爾那神出鬼沒的裝甲部隊從側翼迂回包抄了,可以把所有能找到的兵力、火炮和地雷,都集中在這短短的60公裡防線上,跟德國人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消耗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從1942年6月底開始,英國第八集團軍殘餘的部隊,以及從後方緊急調來的援軍,開始在阿拉曼一線,不分晝夜地挖掘戰壕,修築地堡,布設雷區,拉起鐵絲網……他們要把這裡,打造成保衛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最後一道、也是最堅固的一道“馬其諾防線”雖然這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至少是他們最後的希望了)。所有的英國士兵都知道,他們的身後,就是亞曆山大港,就是開羅,就是蘇伊士運河!再退,就真的無路可退,隻能跳進尼羅河裡喂鱷魚了!
奧金萊克爵士也親自趕到了阿拉曼前線,統一指揮防禦作戰。他知道,這一仗,關係到他個人的榮辱,更關係到整個大英帝國在北非乃至中東的命運。他必須在這裡,擋住隆美爾的進攻,為英國爭取到喘息和反攻的機會!
阿拉曼,這個在地圖上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就這樣,在1942年的夏天,成為了整個北非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局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一場更大規模、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血戰,即將在阿拉曼的黃沙烈日之下,拉開它殘酷的序幕。而這場戰鬥的結局,不僅將決定北非戰場的歸屬,也將深刻地影響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沙漠之狐”隆美爾,能否再次創造奇跡,突破阿拉曼防線,將納粹的卐字旗插上開羅的城堡?還是英國第八集團軍能夠在這裡頂住壓力,上演一場絕地反擊,將這隻狡猾的狐狸徹底困死在沙漠之中呢?曆史的懸念,即將揭曉。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