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儘管“古斯塔夫”巨炮在視覺和心理上,都造成了極其震撼的效果,但從純粹的戰術角度來看,它的效費比,卻是低得可憐。
戰術上的“雞肋”:首先,它的射速極慢,平均每天隻能發射幾發炮彈。其次,它的精度也不高,很難對付那些點狀的小型目標。更重要的是,它的部署和維護,實在是太耗費人力物力了,而且極易受到敵方空軍的攻擊好在當時德國空軍牢牢掌握著製空權)。相比之下,數百架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用更低的成本,卻能取得比它更有效、也更精確的打擊效果。
因此,在戰後的軍事史學家眼中,“古斯塔夫”巨炮,更多地被視為一個“技術上的奇跡,戰術上的雞肋”。它所代表的,是那種追求“更大、更強、更變態”的、日耳曼式的技術迷狂,其在戰爭中的實際作用,遠沒有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外形和傳說來得那麼巨大。
曼施坦因的攻堅藝術
有了“古斯塔夫”巨炮和“卡爾”臼炮這些“大殺器”的助陣,再加上數千門大炮和上千架飛機的支援,曼施泰因終於覺得,自己有了啃下塞瓦斯托波爾這塊硬骨頭的足夠把握。
1942年6月7日,在經曆了長達五天的、堪稱是二戰史上最猛烈的炮火準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德國第11集團軍的總攻,正式開始了!
曼施坦因再次展現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教科書般的攻堅指揮藝術。他並沒有采取那種簡單粗暴的、全線平推的“人海戰術”,而是精心設計了一套複雜的、多層次的、虛實結合的攻擊方案:
北翼佯攻,吸引主力:在總攻開始階段,他首先命令北翼的部隊,對塞瓦斯托波爾防禦最堅固的彆彆克河穀和“高爾基i號”炮台等區域,發動猛烈的試探性進攻。蘇軍的指揮官彼得羅夫少將,果然上當,將自己手中最精銳的預備隊,都調往了北翼,以加強那裡的防禦。
南翼滲透,暗度陳倉:就在蘇軍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北翼的時候,曼施泰因卻將他真正的主攻矛頭,放在了南翼那片地形更複雜、也更難被察覺的山地和峽穀地帶。德軍的突擊工兵和山地步兵,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地滲透到蘇軍防線的結合部和薄弱環節,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一個一個地端掉了蘇軍的火力點和暗堡。
空地協同,精確打擊:在整個攻擊過程中,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與地麵的炮兵和突擊部隊,進行了極其密切和有效的配合。空軍的聯絡官,甚至直接配屬到了一線的步兵營,用無線電隨時引導飛機,對那些最頑固的、阻礙部隊前進的蘇軍火力點,進行精確的“點名式”打擊。特彆是對於薩普恩高地這個控製著整個城市南部門戶的戰略要地,以及那些深藏在地下的炮台和指揮所,德軍的空地火力,更是進行了反複的、毀滅性的轟炸和炮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彈性推進,交替打擊:曼施泰因的進攻,並非一成不變的猛衝猛打,而是充滿了彈性和節奏感。當一個方向的進攻受阻時,他會立刻將主攻方向轉移到另一個更薄弱的環節;當一個部隊打得疲憊不堪時,他會立刻投入新的預備隊,保持攻擊的連續性和壓迫感。他尤其強調兵種之間的聯動,優先摧毀敵方的指揮所、通訊中心和炮兵陣地,癱瘓其整個防禦體係的“神經中樞”。
在德軍這種立體化、多維度、而且極其聰明的打擊之下,即便是像塞瓦斯托波爾這樣堅固的堡壘,也開始逐漸地動搖和崩潰了。經過二十多天艱苦卓絕的、逐個要塞、逐條戰壕的血腥爭奪,德軍終於在6月底,突破了蘇軍的最後一道防線,衝入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市區。
1942年7月1日,在最後的抵抗被肅清之後,德軍終於完全占領了這座黑海堡壘。
這場攻堅戰,德軍再次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輝煌的戰果:
蘇軍損失:據德方統計,塞瓦斯托波爾的守軍,總計損失約20萬人!其中,約10萬6千人被俘,其餘的大多在戰鬥中陣亡。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彼得羅夫少將等少數高級指揮官,在最後時刻乘坐潛艇撤離,但絕大多數的官兵,都與這座城市共存亡了。
德軍損失:而德軍方麵呢?他們雖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傷亡總數隻有大約3萬5千人左右。以如此懸殊的傷亡代價,就攻克了一座被譽為“永不陷落”的世界級堅固要塞,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創造了一個令人驚歎的記錄。
曼施坦因的高光時刻
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讓整個德國都為之沸騰了!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喉舌們,將這次勝利,渲染為德意誌軍事天才和鋼鐵意誌的又一次偉大體現。
1942年7月2日,為了表彰曼施坦因的卓越功績,希特勒親自授予了他德國陸軍的最高榮譽——元帥軍銜!在授銜儀式上,希特勒盛讚曼施坦因為“攻堅作戰的偉大典範”,其在軍中的聲望,也因此而攀升到了頂峰,被很多人認為是“僅次於古德裡安”的、德國國防軍中最具天才的戰術家。
然而,就在這片耀眼的榮光之下,一條細微的卻讓人難以察覺的裂痕,卻已經在曼施坦因這位新晉元帥和他的“元首”之間,悄然地產生了,當然此時此刻的曼施坦因想不到,希特勒也不會想到。
這,就和希特勒的性格有關了:
每一個人都是有優缺點的,當然希特勒缺點在多,他也有他的優點,希特勒在用人方麵,就是他的一個優點,那就是他極其善於發現和提拔那些思想新銳、不拘一格的年輕將領,比如像平民出身的隆美爾,又比如此刻正聲望日隆的曼施泰因。這事兒,咱們不妨用一個現代職場的比喻來理解,那就一清二楚了。
您可以把第三帝國看作一個飛速發展的“初創公司”,而希特勒,就是那個充滿了激情、魅力四射、但又控製欲極強的“創始人兼ceo”。公司裡那些經曆過一戰、滿腦子都是傳統普魯士軍事思想的“馮”字輩將校們,就好比是公司裡那幫德高望重、但思想僵化的“老董事”,天天把“祖宗之法不可變”、“風險控製要第一”掛在嘴邊,讓希特勒這位“ceo”聽著就煩。
所以,希特勒特彆喜歡從“基層”或者“隔壁公司”挖一些有衝勁、有想法、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骨乾”來當他的“項目總監”或“事業部vp”。這些年輕人,往往更敢於打破常規,更容易接受“元首”那一套“意誌決定一切”、“政治正確高於一切”的“企業文化”。對希特勒來說,他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在還沒當上“副總裁”之前,特彆聽話。而對那些軍銜還不高、渴望證明自己的年輕人來說,來自“ceo”的親自提拔和青睞有加,那簡直就是無法抗拒的“期權激勵”和“職場榮耀”!他們會覺得,這位“ceo”真是平易近人、慧眼識珠,是一個真正懂業務、有遠見的“商業奇才”。
但問題,也恰恰就出在這裡。
一個真正優秀的“項目總監”,在他獨立負責了幾個大項目、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之後,他的眼光、能力和自信心,必然會水漲船高。他開始不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指令的執行者”,他會對“ceo”的某些“拍腦袋”決策,提出自己的專業見解。
這就好比,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這位新晉的“副總裁”比如曼施坦因)可能會在戰略會議上,小心翼翼地對“ceo”希特勒)說:“老板,您那個‘全麵占領市場’的‘藍色方案’雖然聽起來很棒,但我們的‘現金流’後勤補給)跟不上,而且‘競爭對手’蘇軍)的‘市場韌性’抵抗意誌和戰略縱深)也遠超我們的預期。我建議,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收縮一下戰線,搞個‘彈性市場策略’機動防禦),先穩住我們的‘核心業務’保存有生力量),再圖發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您猜這位“創始人ceo”聽了會怎麼想?他會覺得:“好小子,翅膀硬了是吧?敢質疑我的‘頂層設計’了?我當初提拔你,是讓你來執行我的意誌,不是讓你來教我怎麼當ceo的!”
從那一刻起,裂痕就注定了。信任變成了猜忌,欣賞變成了提防。那個曾經的“明星員工”,現在成了“有自己小算盤的潛在對手”。於是,矛盾開始醞釀,衝突日益加劇,最終走向無法調和的分道揚鑣。
可以說,這在整個納粹德國的軍事係統裡,幾乎成了一種無解的“職場死循環”:
當你還是個才華橫溢、但名不見經傳的“高級經理”時,希特勒把你當成寶,對你青睞有加。
當你憑著實力和戰功,一路晉升為手握重兵、戰功赫赫的“事業部副總裁”時,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戰略判斷,並試圖提出不同看法。
於是,在“ceo”眼中,你就不再是那個“聽話的好員工”了。他會逐漸疏遠你、打壓你,最終找個借口,把你“優化”掉,或者調到某個不痛不癢的“邊緣部門”去養老。
這種“元首的悖論”,像一條無形的絞索,最終困住了所有真正優秀的德國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是這樣,之前的“閃電俠”古德裡安也是這樣;此刻正被元首視為“攻堅典範”的曼施坦因,也終究沒能逃過這個命運。隻是,現在的他,還正沐浴在克裡米亞的勝利榮光之中,那條通往“職場天花板”的道路,看起來還是一片光明。
克裡米亞的陽光,似乎格外偏愛這位新晉的德國元帥。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廢墟之上,曼施泰因終於可以暫時卸下戎裝,享受片刻的勝利與寧靜。他的名字,與“攻堅藝術”一起,成為了第三帝國軍事學院裡最炙手可熱的傳奇。軍中的聲望,也攀升到了無可爭議的頂峰。按照原計劃,他和他的第11集團軍,在短暫休整之後,本應作為“藍色方案”的戰略預備隊,被投入到南線那片更廣闊、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場上去。
然而,就在這位新晉元帥還未來得及在克裡米亞的陽光下多曬幾天、讓那地中海的風吹乾他軍服上的硝煙時,一紙來自東普魯士“狼穴”大本營的電令,卻像一道來自北方的寒流,瞬間吹散了他所有的閒情逸致。命令的內容,簡單而又出人意料:曼施泰因元帥及其麾下的第11集團軍主力,將即刻北上,目標——列寧格勒!
這突如其來的調動,讓所有人都大感意外。原來,自從柳班戰役以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之後,克裡姆林宮並未就此放棄解圍列寧格勒的企圖。恰恰相反,斯大林和他的將軍們,正以一種近乎偏執的頑強,將一股股新編組的部隊和從西伯利亞、遠東抽調來的戰略補給,源源不斷地朝著涅瓦河與沃爾霍夫河兩岸彙集。紅軍的反撲意圖,已經昭然若揭。而柏林的希特勒,則希望用曼施泰因這位剛剛創造了“攻堅奇跡”的戰術大師,去遏製住蘇軍在北線那股愈演愈烈的反撲苗頭,甚至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列寧格勒這個心腹大患。
就在這片即將再次沸騰的戰場上,一種德意誌工業與暴力美學相結合的、足以讓所有坦克兵都從噩夢中驚醒的“秘密武器”,也正搭乘著重型列車,悄然駛向冰冷的北方前線。它的名字,簡單而又凶悍——“虎”式重型坦克。
這頭擁有著由無敵的88毫米高射炮改裝而來的主炮、披著厚達100毫米正麵裝甲、號稱“任何蘇聯炮彈都無法從正麵擊穿”的鋼鐵猛獸,它的第一次實戰登場,究竟會像塞瓦斯托波爾的巨炮一樣,成為一場華麗的表演,還是會像一把真正的利刃,撕開紅軍的防線?它那驚天動地的首秀,又將取得怎樣的戰果呢?我們,下回分解。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