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部署:德軍的第1和第4裝甲集團軍,在霍特和克萊斯特的指揮下,開始秘密地向預定的反擊出發陣地集結。而由保羅·豪塞爾指揮的黨衛軍裝甲軍下轄“警衛旗隊”、“帝國”和“骷髏”這三個王牌師),則被作為最鋒利的矛頭。
蘇軍的茫然:對麵的蘇軍,無論是瓦圖京的西南方麵軍,還是戈利科夫的沃羅涅日方麵軍,都還沉浸在收複哈爾科夫的勝利喜悅之中。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張由德軍裝甲部隊編織的死亡之網,已經悄然張開。
攻勢展開:2月19日,德軍的反擊正式開始!豪塞爾的黨衛軍裝甲軍,如同出鞘的利刃,從南翼猛地插向蘇軍波波夫機動集群的側後方。德軍的坦克,利用其在火力和戰術上的優勢,迅速地截斷了蘇軍的聯絡線和補給線。
蘇軍的反應:瓦圖京在接到側翼告急的電報後,大驚失色。他急忙命令他手中已經疲憊不堪、油彈兩缺的第3坦克集團軍等部隊掉頭,去堵塞那個巨大的缺口。結果,這些早已是強弩之末的蘇軍坦克,一頭撞上了以逸待勞、裝備精良的黨衛軍裝甲矛頭。
潰敗:戰鬥的結果,幾乎是一邊倒的。蘇軍的波波夫機動集群和第6集團軍此第6集團軍為蘇軍新建,非斯大林格勒被圍者)被徹底擊潰,第3坦克集團軍也遭受重創。曼施泰因的反擊,不僅成功地穩住了瀕臨崩潰的南線戰局,更反過來將蘇軍的進攻部隊打得是落花流水。北線羅科索夫斯基原本準備對中央集團軍群發動的攻勢,也因為南線的急劇惡化而被中途叫停。一場戰役上的大逆轉,就這樣發生了。
哈爾科夫血戰3月11日–3月15日)
在擊潰了蘇軍的野戰機動兵團之後,曼施泰因的原計劃,是繞過哈爾科夫,從其北麵渡過頓涅茨河,將蘇軍的殘部合圍。然而,黨衛軍的指揮官豪塞爾,這位政治動機濃厚、渴望為“斯大林格勒複仇”的納粹悍將,卻公然違抗了曼施泰因的命令!
豪塞爾的違令:3月7日,豪塞爾不顧曼施泰因“避免巷戰、保存實力”的指令,執意指揮他的黨衛軍裝甲軍,對哈爾科夫市區發動了猛烈的強攻。
慘烈的巷戰:“警衛旗隊”和“帝國”師的裝甲擲彈兵,與蘇軍的守備部隊,在哈爾科夫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極其慘烈的逐屋爭奪。市中心的捷爾任斯基廣場、巨大的拖拉機廠區、以及哈爾科夫火車站等要地,反複易手。成千上萬的士兵,死在了這片烏克蘭的土地上。
占領與複仇:3月14日,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德軍終於宣布完全控製了哈爾科夫。為了炫耀武功,黨衛軍狂妄地將市中心的廣場,更名為“警衛旗隊廣場”。緊接著,一場針對傷兵和所謂“遊擊隊員”的血腥報複開始了。黨衛軍衝進醫院,屠殺了數百名手無寸鐵的蘇軍傷兵,並縱火焚燒了大量的建築物,聲稱這是為“斯大林格勒死難的戰友複仇”。
就這樣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以蘇軍的失敗而告終,雙方開始形成對峙狀態。這場戰役也成為了雙方指揮官命運的又一個分水嶺。
曼施坦因登頂:他憑借這次堪稱完美的“反手一擊”,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他無與倫比的戰術指揮藝術。他因此被授予了橡葉騎士十字勳章,並被公認為“東線最傑出的指揮官”。
豪塞爾與黨衛軍:雖然戰術執行力極強,但也暴露了其不服從國防軍指揮、自行其是的危險傾向,為日後黨衛軍與國防軍之間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軍將領的命運:失敗,總要有人來承擔責任。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戈利科夫,因為在戰役中指揮失當,被斯大林罷免,從此再也未能獲得重要的前線指揮權。而瓦圖京將軍的形象,也因此次失敗而嚴重受損,但最終還是保住了位置。
從戰術層麵上看,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無疑是德軍的一次輝煌勝利。
蘇軍:傷亡及被俘總數約8.5萬至9萬人,多達52個師的番號被擊潰或重創。
德軍:傷亡總數約1.1萬至1.2萬人,雖然代價不菲特彆是黨衛軍裝甲軍傷亡約4500人),但與蘇軍的損失相比,堪稱是一次“大捷”。
戰術上:這是一次完美的、教科書式的機動作戰反擊。
戰略上:然而,這場勝利,卻並未能從根本上逆轉德軍在東線的總體被動局麵。它更像是一次回光返照,一場“空洞的勝利”。
通往庫爾斯克的伏筆:戰役結束後,德軍的戰線在哈爾科夫以北,形成了一個向西深深凹陷的巨大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就是後來將決定整個蘇德戰爭最終命運的——庫爾斯克突出部。曼施坦因原本計劃,在奪取哈爾科夫之後,發動第三階段的進攻,一舉將這個突出部“拉平”,但因為春季泥濘的到來而被迫中止。而蘇軍,則利用這個寶貴的喘息之機,開始在這個突出部的周圍,構築起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堅固、也最複雜的縱深防禦體係。
戰後,曼施坦因在他的回憶錄中,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這次戰役,將其視為自己軍事生涯的代表作,並以此來證明,如果希特勒能夠始終聽從他這樣的職業軍人的建議,德國本可以贏得戰爭。但他卻巧妙地回避了黨衛軍在哈爾科夫的暴行和戰爭的非正義性。
而蘇聯的官方戰史,則長期淡化這次慘敗,更多地是突出其最初解放哈爾科夫的短暫“勝利”。
西方的軍事曆史學家,普遍將此役評價為“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經典的德式機動作戰”。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不過是一場浪費了德軍最後精銳機動兵力的“空洞勝利”。
曼施坦因,用一場戰術上的奇跡,暫時穩住了南方集團軍群瀕臨崩潰的戰線,也為第三帝國的戰爭機器,又爭取了幾個月的喘息時間。哈爾科夫的勝利,成為了東線戰場上,德軍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由自己主動發起的、並取得完勝的戰役。但這,也隻是殘陽落山前,最後一道絢爛而又短暫的光輝。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結束後,蘇德雙方早已筋疲力儘,戰線在殘破的廢墟上陷入了短暫的對峙與沉寂。東線的槍聲暫歇,戰場陷入了令人窒息的靜默。
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將鏡頭再次轉向另一片浩瀚戰場——太平洋。自從中途島海戰那場決定性勝利擊沉了日軍四艘主力航母後,日本由攻轉守,戰略態勢發生根本性逆轉;而美國,也終於開始了它的反攻大業。
隻是,美軍並未料到,他們這場聲勢浩大的“收複之路”的第一站——瓜達爾卡納爾島,卻並非一場輕鬆的登陸演習,而是一場曠日持久、血肉橫飛的地獄試煉……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