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戰那些事兒 > 第139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

第139章 解放斯摩棱斯克(1 / 2)

上一回我們說到,哈爾科夫的第四次易手,標誌著庫爾斯克戰役的結束,曼施坦因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在蘇軍的雷霆攻勢下,防線洞開,被迫向第聶伯河全線退卻。然而,戰爭是一個整體,南線的勝利,離不開中線兄弟部隊的有力支撐。早在“魯緬采夫行動”打響之前,斯大林和朱可夫就已經將銳利的目光,投向了那個自1941年以來,就一直像一根毒刺般紮在蘇聯胸口的戰略要地——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這座位於第聶伯河上遊的古老城市,不僅僅是一個交通樞紐。它更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最重要的前進基地和後勤中心,是進攻莫斯科的“大門”和“跳板”。隻要這扇門還掌握在德國人手裡,莫斯科就永無寧日。現在,到了把這扇門徹底奪回來,並永遠關上的時候了。

1943年7月底,克裡姆林宮。

庫爾斯克南北兩翼的反攻計劃均已順利展開,斯大林和朱可夫的目光,共同聚焦在了地圖中央那個巨大的、由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占據的突出部。一個代號為“蘇沃洛夫”的龐大攻勢計劃斯摩棱斯克攻勢為其第一階段,後世常統稱為斯摩棱斯克攻勢),被正式批準。

其戰略意圖,清晰而務實:

牽製與消耗:對德軍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發動持續猛攻,使其無法抽調任何兵力去增援岌岌可危的南線烏克蘭戰場。

收複失地:奪回斯摩棱斯克、羅斯拉夫爾、葉利尼亞等一係列重要城鎮,將德軍戰線向西推回數百公裡。

奠定基礎:為未來解放整個白俄羅斯的更大規模戰役,創造一個穩固的出發基地。

為了執行這個計劃,蘇軍調集了兩個方麵軍作為主攻,一個方麵軍負責策應。

西方麵軍:由瓦西裡·索科洛夫斯基大將指揮,是本次攻勢的絕對主力。他麾下集結了約55萬兵力,配備了近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他們的任務,是從正麵和北翼,直搗斯摩棱斯克。

加裡寧方麵軍:由安德烈·葉廖緬科大將指揮,擁有約35萬兵力。他們的任務,是在西方麵軍的北側,發動協同進攻,牽製德軍兵力,防止其北上增援。

中央方麵軍:在羅科索夫斯基的指揮下,負責在攻勢的南翼提供掩護,確保整個進攻集團的側翼安全。

總計超過百萬的大軍,在長達400公裡的戰線上,嚴陣以待。

而在他們對麵,是德國陸軍中資曆最老、裝備最精良的中央集團軍群,由老牌將領君特·馮·克盧格元帥指揮。其主力,是沃爾特·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和戈特哈德·海因裡希的第4集團軍。

經過兩年多的經營,德軍在這裡構築了被稱為“東方壁壘”一部分的堅固防線。多道防線、密集的雷區、永備火力點、反坦克壕……整個斯摩棱斯克地區,被德軍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布滿了陷阱的堡壘群。克盧格和他的將軍們相信,憑借這套防禦體係和德軍士兵的戰鬥素養,足以抵擋住任何規模的進攻。

一場矛與盾的終極較量,即將在這片決定莫斯科命運的土地上展開。

1943年8月7日,淩晨4點30分。

與南線的“魯緬采夫行動”一樣,斯摩棱斯克攻勢,也以一場驚天動地的炮火準備拉開了帷幕。數千門蘇軍火炮同時開火,炮彈如犁,將德軍的前沿陣地反複耕耘。

炮擊過後,索科洛夫斯基的西方麵軍,集中主力,向斯摩棱斯克外圍的德軍第4集團軍防線,發起了潮水般的進攻。

然而,戰鬥的進程,卻遠沒有南線那麼順利。

中央集團軍群畢竟是德軍的精銳,其防禦的韌性和戰術的靈活性,遠非南線那些被抽調一空的部隊可比。蘇軍的步兵剛剛躍出戰壕,就遭到了德軍縱深炮火的猛烈反擊和機槍火力的瘋狂掃射。

德軍的戰術極為狡猾。他們的一線陣地,隻留少數觀察哨和機槍火力點,主力部隊則部署在後方的第二、第三道防線上。當蘇軍衝過空無一人的第一道防線時,迎接他們的,是來自側翼和後方高密度反坦克炮火的交叉射擊。

蘇軍的t34坦克,一輛接一輛地起火燃燒。德軍的反擊也來得異常迅速。往往蘇軍一個步兵營剛剛占領某個村莊,還沒來得及鞏固陣地,德軍一個精乾的裝甲戰鬥群,就會在幾輛突擊炮的掩護下,立刻發動反擊,將蘇軍再趕出去。

戰鬥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殘酷的拉鋸戰。索科洛夫斯基的部隊,在付出了巨大傷亡後,多次突擊,卻始終未能像南線的友軍那樣,形成決定性的縱深突破。他們被死死地擋在了德軍的第二道防線之前。

戰役的第一周,蘇軍的進攻,如同撞在了一堵堅硬而有彈性的牆上,除了撞得自己頭破血流,收效甚微。

攻勢初期的進展,讓克裡姆林宮和蘇軍總參謀部都感到有些失望。在最初的十幾天裡,西方麵軍的平均日推進速度,甚至不足3公裡。這與南線日行數十公裡的高歌猛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德軍的頑強抵抗,迫使蘇軍指揮官們必須重新審視和調整戰術。他們很快意識到,麵對“東方壁壘”這樣的成熟防禦體係,單純依靠大規模的正麵衝擊,是行不通的。

這裡簡單說一下德軍的防禦體係,這個號稱“東方堡壘”可不是簡單的幾道戰壕,而是一個縱深達到30至50公裡的梯次防禦迷宮,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克盧格元帥和他的防禦大師們,對蘇軍傳統戰術的深刻理解和針對性部署。

第一線,是“犧牲品”和“眼睛”。這裡隻有少量的前哨和觀察哨,以及精心偽裝的雷區。他們的任務不是死守,而是在蘇軍發起進攻時,最大限度地暴露其主攻方向和兵力部署,然後呼叫後方炮火。

第二線,是真正的“屠宰場”。這裡才是德軍的主陣地,擁有堅固的掩體、密集的交叉火力網、大量的反坦克炮陣地,以及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師級機動預備隊。

第三線,則是“鐵拳”。這裡部署著德軍的裝甲預備隊和戰略儲備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在蘇軍衝破前兩道防線、精疲力竭之時,發動致命的反擊,將被撕開的口子重新堵上。

克盧格元帥相信,蘇軍那種“大縱深齊頭猛推”、在幾百公裡戰線上同時施壓的戰術,在這樣的防禦體係麵前,隻會讓自己兵力分散,最終在反複的拉鋸中耗儘力量。他已經布好了陷阱,等待著蘇聯人一頭撞上來。

在戰役的頭幾天,蘇軍完全陷入了這種“突破被反擊後退”的惡性循環。他們沿全線平均進攻,就等於主動將自己的兵力分散,非但沒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給了德軍無數個“打地鼠”般進行局部反擊的機會。西方麵軍在8月頭三周,傷亡率急劇攀升,但戰線卻像被釘住了一樣,推進極其有限。

血的教訓,讓蘇軍總參謀部和前線指揮官們清醒地認識到:老辦法不行了。那種依靠數量和意誌的“齊頭猛推”戰術,麵對德軍成熟的深縱防禦體係,已經變成了一場高效率的自殺。

慘淡的戰果和驚人的傷亡報告,雪片般地飛向莫斯科。蘇軍總參謀部立刻召開緊急會議,嚴厲批評了前線指揮員中普遍存在的“一次性推進”和“速勝”的急躁傾向,要求必須“以最小代價,逐步消耗敵人”。

正是在這次戰略反思中,一種全新的、後來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戰術思想,被正式確立下來。而這個思想的背後,是蘇軍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以來,用鮮血換來的寶貴經驗。

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動”,就是蘇軍“體係化作戰”的雛形。當時,蘇軍並沒有全線平推,而是集中了絕對優勢的火力和兵力,在幾個極其狹窄的地段上,一舉突破了羅馬尼亞軍隊守衛的薄弱防線,從而完成了對德軍第6集團軍的世紀大包圍。

現在,斯摩棱斯克前線的將領們,要將這種經驗,進行係統化和普及化。

據戰後一些將領的回憶,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的朱可夫元帥,在聽取西方麵軍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的彙報時,用一個極為生動的比喻,點明了新的戰術核心。他指著地圖說:


最新小说: 二婚窮老公,竟是頂級真大佬 從瘋癲皇子到鎮國大帝 複活在魔物娘圖鑒的勇者如何是好 暴君總想殺我,我靠讀檔躺贏 清穿:宮鬥從皇後開始 奧特雜兵?在外叫我宇宙警察! 上山為匪:開局撿漏六房壓寨夫人 美男全部封妃,陛下今天也在發癲 特殊現場清理師 致命的權力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