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德軍在基輔城下,發動了其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有效反擊,但最終仍在蘇軍壓倒性的力量和烏克蘭嚴酷的寒冬麵前,迎來了決定性的失敗。然而,戰爭的齒輪,並不會因為嚴冬的到來而停歇。在烏克蘭的南部,第聶伯河下遊那個巨大的彎曲部,德軍還頑固地占據著一個至關重要的突出部。這裡,不僅是他們穩定整個南方戰線的最後一個戰略支撐點,更蘊藏著對第三帝國戰爭機器而言,如同血液般寶貴的礦產資源。一場旨在拔掉這顆“釘子”的、慘烈的戰役,即將打響。
時間:1944年1月–2月
目標:消滅德軍在第聶伯河彎曲部的突出部,切斷其重要礦產資源
在進入這場戰役的血與火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白,雙方為何要在一個滴水成冰的嚴冬,為了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突出部,投入數十萬大軍,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答案,就埋藏在這片土地之下。
首先,是無可替代的資源。
這個被稱為“尼科波爾突出部”的區域,其核心,是兩大戰略要地:尼科波爾和克裡沃羅格。克裡沃羅格,是蘇聯最重要的鐵礦產區之一。而尼科波爾,則擁有著當時世界上儲量最大、品質最高的錳礦。錳,是生產高強度特種鋼,尤其是生產坦克和火炮所必須的裝甲鋼時,不可或缺的合金元素。在整個戰爭期間,尼科波爾的錳礦產量,幾乎占據了德國高質量錳礦供應的絕大部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軍的每一輛“虎”式、“豹”式坦克厚重的裝甲板裡,都流淌著來自尼科波爾的“血液”。一旦失去這裡,德國的鋼鐵工業,尤其是軍火工業,將立刻麵臨“貧血”的危機。
其次,是至關重要的戰略位置。
在1943年秋冬的第聶伯河戰役之後,蘇軍雖然在北翼和中段,都成功地渡過了第聶伯河,但在南翼,德軍卻憑借這個突出部,像一個巨大的楔子,死死地釘在第聶伯河的東岸南岸)。這個突出部,不僅嚴重威脅著蘇軍南下解放克裡米亞的側翼安全,更是德軍整個南方戰線,最後一個可以依托的、有一定縱深的戰略支撐點。如果這裡失守,德軍在整個烏克蘭南部的防線,將徹底失去依托,麵臨全線崩潰的危險。
正因如此,希特勒對他的將軍們,下達了斬釘截鐵的死命令:“尼科波爾,絕對不能丟!”他一再地否決了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關於主動收縮防線、撤出突出部的合理建議。
為了執行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德軍在這裡,集結了他們最後的預備隊。主力,是由卡爾阿道夫·霍利特將軍指揮的、經過重建的第6集團軍這是一個新的番號,與在斯大林格勒被全殲的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並非同一支部隊),配屬了若乾個裝甲師和黨衛軍師的殘部,總兵力約35萬人。他們在突出部的外圍,構築了多道堅固的野戰防禦工事,準備在此與蘇軍決一死戰。
而在他們對麵,蘇聯最高統帥部,則集結了更為龐大的兵力。由羅季翁·馬利諾夫斯基將軍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和由費奧多爾·托爾布欣將軍指揮的烏克蘭第4方麵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對這個突出部,形成了巨大的鉗形包圍態勢。蘇軍的總兵力,達到了近70萬人注:早期投入兵力,後期增援後總數接近120萬),擁有超過2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近2萬門各型火炮。
蘇軍的戰略意圖,清晰而明確:拔掉這顆釘子,肅清克裡米亞半島北部的威脅,徹底摧毀德軍的南翼防線,為春季解放整個烏克蘭,掃清最後的障礙。
一場圍繞著鐵礦和錳礦的、嚴冬裡的絞肉機之戰,即將啟動。
第一階段.正麵突擊與“碰壁”1月10日–1月20日)
1月10日,在一陣短暫而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烏克蘭第4方麵軍,從突出部的正麵,率先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
蘇軍的步兵集團,在刺骨的寒風中,向著德軍的第一道防線,發起了衝擊。然而,戰鬥從一開始,就進行得異常艱難。德軍在這裡,經營已久,他們精心布設了密集的、縱橫交錯的雷區,以及由地堡和塹壕組成的、相互支援的機槍火力網。
蘇軍的步兵,在開闊的、被白雪覆蓋的平原上,成了德軍機槍手和炮兵的絕佳靶子。他們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德軍第6集團軍,也展現出了頑強的防禦韌性。他們依托堅固的縱深陣地,不斷地發動小規模的反擊。德軍第17裝甲師和第302步兵師的殘部,像消防隊一樣,在防線上來回奔波,哪裡有缺口,就立刻撲上去,用反擊將蘇軍再打回去。
在進攻的第一周,蘇軍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除了在幾個次要地段,艱難地向前推進了10到15公裡之外,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初期的失利,讓前線的蘇軍指揮官——馬利諾夫斯基和托爾布欣,清醒地認識到,麵對德軍如此堅固的防禦,單純的正麵平推,是行不通的。在一場緊急召開的前線聯席會議上,他們決定,必須改變戰術,將“全麵開花”,轉為“重點突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二階段.克裡沃羅格方向的致命一擊1月21日–2月5日)
經過短暫的調整和重新部署,蘇軍將他們真正的“殺手鐧”,亮了出來。
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將方麵軍中最精銳的裝甲力量——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第4近衛機械化軍,秘密地集中到了突出部的北翼。他們的目標,不再是與德軍在防線上進行拉鋸,而是要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從北麵,狠狠地切入德軍防線的側後方,直取重要的工業城市——克裡沃羅格。
其戰術意圖非常明確:一旦占領克裡沃羅格,就等於切斷了其與南麵尼科波爾之間的聯係,從而將整個突出部內的德軍主力,分割包圍。
1月25日拂曉,在克裡沃羅格方向,蘇軍的炮火,再次發出怒吼。緊接著,數百輛t34坦克,在堅硬的凍土上,以驚人的速度,向著德軍防禦相對薄弱的側翼,楔入進去。
德軍的防線,被這記突如其來的重拳,打得暈頭轉向。曼施坦因緊急將手中最後的機動預備隊——第23裝甲師,火速調往克裡沃羅格方向,試圖堵住這個巨大的缺口。甚至連正在其他地區休整的黨衛軍“維京”師的一部分,也被緊急派來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