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美軍在新喬治亞群島的血戰中,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但也學到了寶貴的經驗。他們在殘酷的夜海對決中,逐漸掌握了克製日本“東京快車”的法門;更重要的是,他們悟出了一個全新的戰略思想——“越島作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蛙跳戰術”。與其硬啃每一塊難啃的骨頭,不如繞過去,切斷其補給,讓其在孤立無援中慢慢爛掉。這個革命性的想法,即將被應用到一場規模更大、戰略意義更重要的戰役中。而這場戰役的目標,就是山本五十六的葬身之地——布乾維爾島。
1943年底,太平洋戰爭的“雙軸”反攻進入了高潮。
在中太平洋,尼米茲的航母艦隊正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準備切開馬紹爾群島的防禦。而在西南太平洋,麥克阿瑟與哈爾西的部隊,已經把絞索套在了日本南方大本營——拉包爾的脖子上。現在,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收緊這根絞索。
而布乾維爾島,就是這根絞索上最後一顆,也是最關鍵的一顆紐扣。
布乾維爾是所羅門群島中麵積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島嶼,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它就像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停泊在拉包爾的東南大門。隻要控製了這裡,美軍的飛機就能輕鬆地把拉包爾變成一片火海。
日本人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他們在島上部署了超過6萬名陸海軍部隊。但他們的防禦部署,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就像一個偏科嚴重的學生,日本指揮官百武晴吉中將,把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都集中在了南部的布因、東岸的基埃塔和北端的布卡島。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美軍會像在新喬治亞一樣,選擇在有機場的地方進行硬碰硬的登陸。
而對於廣闊的西海岸,尤其是中部一個叫“奧古斯塔皇後灣”的地方,他們幾乎不設防。因為那裡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沼澤和原始叢林,在他們看來,根本不適合大規模登陸。
這個致命的判斷失誤,被一群潛伏在叢林裡的“幽靈”看得一清二楚。
這些“幽靈”,就是澳大利亞的海岸觀察員。他們在島上已經秘密潛伏了一年多,靠著簡陋的無線電,源源不斷地將日軍的兵力部署、巡邏路線、防禦工事等核心情報,發往瓜島的哈爾西指揮部。
手握著精準的情報,盟軍製定了一個極其大膽的計劃:我們根本不打算硬攻拉包爾,也懶得去啃布乾維爾南部的硬骨頭。我們就要在你最意想不到、防禦最薄弱的西海岸,搶下一小塊地盤,迅速建起機場,然後用無窮無儘的空中力量,把你整個布乾維爾島,連同拉包爾,一起變成一座與世隔絕的、隻能坐以待斃的海上孤島。
這是一場典型的“越島作戰”,一次教科書式的非對稱打擊。戰爭的天平,在登陸艇還沒有下水之前,就已經嚴重失衡了。
第一節“櫻花行動”:登陸托羅基納
盟軍為這次行動起了一個頗具詩意的代號——“櫻花行動”。但它的過程,卻充滿了鋼鐵的冰冷和叢林的殘酷。
登陸點的選擇,是這次行動成功的關鍵。經過反複的航空偵察和情報分析,美軍最終將登陸點,選在了西海岸的托羅基納角。
這個地方,從軍事地形學上看,簡直爛透了。
這裡沒有港口,沒有道路,隻有一片望不到頭的紅樹林沼澤和濃密到連陽光都透不進來的原始叢林。登陸部隊一旦上岸,將立刻陷入泥潭。
但正是這個“爛”,才成了它最大的優勢。因為日本人也覺得這裡爛,所以隻象征性地派了約270名士兵駐守。這裡是整個島嶼防禦體係中最薄弱的一環。美軍的計劃,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用強大的海空力量和工程能力,來彌補地形上的劣勢。
為了確保在托羅基納的登陸萬無一失,哈爾西策劃了一係列精彩的佯動,把日本人耍得團團轉。
“幸福時光行動”:在主攻前幾天,一支海軍陸戰隊突擊營,在布乾維爾北邊的舒瓦瑟爾島實施了一次佯攻登陸。他們大張旗鼓地進攻,故意製造出要從北方包抄的假象,成功吸引了拉包爾日軍的注意力。
“善後行動”:與此同時,另一支新西蘭部隊,攻占了布乾維爾南邊的寶藏群島。這又讓日本人覺得,美軍的主攻方向可能在南部。
就在日本人被這兩次佯動搞得暈頭轉向、猶豫不決時,所羅門群島航空司令部由美、澳、新西蘭等多國部隊組成)的數百架飛機,已經對布乾維爾島上日軍的所有機場,進行了長達數周的持續空襲,基本癱瘓了日軍的空中反應能力。
一切準備就緒,主角即將登場。
1943年11月1日,清晨。
美軍第3海軍陸戰師的登陸艦隊,出現在了托羅基納角外的海麵上。然而,天公不作美,當天的海況極其惡劣,巨大的海浪不斷衝擊著海岸。
當登陸艇的艙門打開時,許多陸戰隊員發現自己麵對的不是敵人的子彈,而是高達兩米的巨浪。無數登陸艇在衝灘過程中被巨浪打翻、撞壞,或者直接擱淺在沙灘上。當天,共有84艘登陸艇損壞或報廢,占總數的近一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日軍微弱的抵抗火力,主要來自幾個隱藏在叢林邊緣的炮位。其中一個75毫米火炮陣地,給登陸部隊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就在這時,海軍陸戰隊中士羅伯特·歐文斯挺身而出。他獨自一人,端著步槍,迎著日軍的炮火衝了上去。他衝進炮位,用步槍打死了炮手,但自己也被其他日軍的火力擊中,壯烈犧牲。他的英勇行為,為後續部隊清除了障礙,戰後被追授美國最高軍事榮譽——國會榮譽勳章。
儘管海況惡劣,但美軍的登陸行動,總體上依然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到當天晚上,已經有超過14,000名士兵和他們所有的裝備,成功登上了灘頭。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後勤部隊在短短一天之內,就將6,200噸的物資——包括彈藥、食品、推土機和建築材料——運送上岸。
這展現了美國在戰爭中真正的、也是最可怕的優勢:無與倫比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後勤組織能力。戰爭打到這個階段,已經不僅僅是士兵之間的搏殺,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全麵碾壓。
美軍在托羅基納成功地打下了一顆釘子。現在,他們需要做的,是守住這片灘頭,並迎擊日本人必然會發動的猛烈反撲。
灘頭陣地剛剛建立,日本人預料之中的海上反擊,如期而至。這一次,他們派出了自瓜島戰役以來最強大的水麵艦隊,企圖重演夜戰的輝煌,將立足未穩的美軍趕下大海。
得知美軍在托羅基納登陸的消息後,駐紮在拉包爾的日軍第八艦隊司令大森仙太郎中將,立刻拚湊起一支艦隊,星夜兼程,殺了過來。
他的艦隊實力不俗,包括2艘重型巡洋艦“妙高”號和“羽黑”號)、2艘輕型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他的計劃很簡單:利用夜色掩護,在午夜時分衝進奧古斯塔皇後灣,用艦炮和魚雷,摧毀美軍脆弱的運輸船隊和登陸場。
這是一個經典的“東京快車”式突襲計劃。大森仙太郎信心滿滿,他相信憑借日本海軍嫻熟的夜戰技巧,定能給美國人一個慘痛的教訓。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
美軍早已不是吳下阿蒙。指揮官阿倫·梅裡爾少將率領的第39特混艦隊,已經提前通過飛機偵察,掌握了大森艦隊的動向。他手下的4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早已在海灣外圍布下了一個口袋陣。
更重要的是,經過了庫拉灣和維拉灣的血戰,美軍的夜戰戰術已經煥然一新。他們不再迷信炮火,而是將雷達、魚雷和炮火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11月2日淩晨2點27分,美軍的雷達屏幕上,清晰地捕捉到了日軍艦隊的蹤跡。梅裡爾沒有急於開炮,而是命令驅逐艦搶先發射魚雷,打亂敵人的陣型。
隨後,他指揮艦隊中的主力——“哥倫比亞”號和“蒙彼利埃”號輕巡洋艦,利用先進的火控雷達,對日軍艦隊進行了毀滅性的火力壓製。
戰鬥一打響,日軍就陷入了被動。
在精確的雷達指引下,美軍的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準確地落在日軍艦隊中。日軍旗艦、輕巡洋艦“川內”號,很快就被多發炮彈命中,舵機失靈,燃起大火,最終沉沒。
混亂中,日軍驅逐艦“初風”號與重巡洋艦“妙高”號相撞,動彈不得,隨後也被美軍驅逐艦的炮火擊沉。
大森仙太郎徹底被打懵了。他發現自己麵對的,是一支看不見、打不著,卻能對自己進行精確打擊的“幽靈艦隊”。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他意識到夜襲已經不可能成功,隻得下令艦隊狼狽撤退。
這場被稱作“奧古斯塔皇後灣海戰”的對決,以美軍的完勝告終。日軍損失1艘輕巡、1艘驅逐艦,另有多艘艦船受損;而美軍僅有數艘驅逐艦受了輕傷。
這場勝利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它標誌著美軍已經徹底掌握了布乾維爾登陸場的製海權。從此,托羅基納的灘頭陣地,固若金湯。
奧古斯塔皇後灣的失利,讓日本大本營惱羞成怒。他們不甘心失敗,決定下更大的賭注。一個對布乾維爾,乃至整個太平洋戰局都構成巨大威脅的新危機,正在拉包爾的港口內悄然形成。
為了發動一次規模空前的海上反擊,日本海軍將在聯合艦隊的主力,從遙遠的特魯克環礁當時日軍最重要的海軍基地)調往拉包爾。
一時間,拉包爾的辛普森港內,檣櫓如林,戰艦雲集。足足有6艘重型巡洋艦,加上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了一支極其強大的水麵打擊力量。這支艦隊的實力,遠超剛剛在奧古斯塔皇後灣獲勝的梅裡爾艦隊。
一旦讓這支艦隊出港,布乾維爾的登陸場將危在旦夕。哈爾西上將麵臨著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
哈爾西手裡能用的牌,少得可憐。他當時隻有兩艘航空母艦——老舊的“薩拉托加”號和一艘輕型航母“普林斯頓”號。
而拉包爾,是號稱“南太平洋第一要塞”的地方,港口內有密集的防空炮火,周邊還有5個機場,部署了數百架戰鬥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用區區兩艘航母,去攻擊一個戒備森嚴的陸上要塞和一支龐大的艦隊,這在當時所有人看來,無異於自殺。
但“公牛”哈爾西,骨子裡就是個賭徒。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決定:主動出擊,用他僅有的艦載機,去空襲拉包爾!
他後來在回憶錄裡寫道:“我知道這是一次冒險,但如果什麼都不做,我們將失去一切。我寧願在進攻中失去我的航母,也不願在防守中眼睜睜地看著我的陸戰隊員被屠殺。”
11月5日:哈爾西的航母編隊,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悄悄地駛近了拉包爾。清晨,97架來自“薩拉托加”號和“普林斯頓”號的艦載機包括“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複仇者”式魚雷機),呼嘯著撲向了拉包爾港。
港內的日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儘管防空炮火拚命射擊,但美軍飛行員們英勇地衝破火網,將炸彈和魚雷,準確地投向了那些擠在一起的日本巡洋艦。
空襲過後,奇跡發生了。日本的6艘重型巡洋艦,全部被擊中,遭受重創!雖然沒有一艘被擊沉,但它們都失去了戰鬥力,變成了無法出海的“瘸子”。
11月11日:為了給日本人補上一刀,哈爾西又調來了3艘航母,發動了第二次更大規模的空襲。這一次,不僅港內的艦船再次遭到重創,拉包爾上空的日本精銳航空兵,也在與美軍戰鬥機的纏鬥中,損失了數十名寶貴的飛行員。
這兩次空襲,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略性勝利。
受損的日軍巡洋艦,再也無力反擊,隻得拖著傷痕累累的艦體,全部撤回遙遠的特魯克環礁進行修理。經此一役,日本在拉包爾的水麵艦隊力量,基本被摧毀。
哈爾西的驚天豪賭,贏了。布乾維爾島,從此再無來自海上的威脅。
海上的威脅解除了,但陸地上的戰鬥,才剛剛開始。美軍的目標,不僅僅是守住灘頭,更重要的是向內陸推進,建立一個足夠大的環形防禦圈,以保護即將修建的機場。於是,他們一頭紮進了那片被稱作“皮瓦叢林”的綠色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