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普裡恩成為了u艇部隊的偶像和象征,直到1941年3月,他和他的u47號,在一次攻擊護航船隊的行動中,永遠地消失在了大西洋的迷霧裡。據信,他被英國驅逐艦“金剛狼”號發現並擊沉。
奧托·克雷齊默——“沉默的奧托”
如果說普裡恩的標簽是大膽、勇猛、富有攻擊精神,那麼另一位王牌,奧托·克雷齊默上校,則以其冰一般的冷靜、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和令人恐怖的獵殺效率,成為了整個二戰中,擊沉敵方總噸位最高的u艇王牌。
從1939年9月戰爭爆發,到1941年3月被俘,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克雷齊默指揮他的u99號,共擊沉了47艘船,總噸位超過了27萬噸。這是一個至今都無人能及的記錄。
克雷齊默的戰術理念,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一彈一船”。他極度鄙視那種在遠距離上,像撒網一樣發射扇形魚雷的浪費做法。他更喜歡的,是在漆黑的夜晚,利用u艇在水麵上低矮的輪廓和柴油機提供的高速,像駕駛一艘魚雷快艇一樣,大膽地、悄無聲息地從護航船隊的陰影側,或者迎風側這樣可以避免自己的柴油機廢氣和艦首的浪花暴露目標),直接突入到戒備森嚴的護航圈內部。然後在近到隻有幾百米的距離上,對選定的目標,進行精準的、致命的單發魚雷攻擊,然後迅速下潛或撤離。
這種戰術的風險極高,稍有不慎就會被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但效率也高得驚人。
他因此,也獲得了一個恰如其分的綽號——“沉默的奧托”。這個綽號有雙重含義。一是指他那神出鬼沒、如同幽靈般的攻擊技巧。二是指他這個人在巡航期間,極度不情願使用無線電向總部發報。
這並非出於抗命,而是源於他那獵人般敏銳的直覺。他很早就懷疑,盟軍似乎有某種神奇的手段,能夠通過無線電測向hfdf)來大致定位正在發報的u艇的位置,甚至可能已經破譯了德軍的密碼。事實證明,他的懷疑,是完全正確的。他用沉默,為自己和船員贏得了更高的生存機率。
克雷齊默的行事風格,也完美體現了老派普魯士軍官那種一絲不苟的嚴謹。當時的其他u艇,在結束了漫長而艱苦的巡航、返回法國港口時,船員們通常都是留著大胡子,衣著隨意,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但克雷齊默的u99號,每次返航,都要求所有船員必須刮乾淨胡須,穿著整潔的製服,在甲板上整齊列隊,保持著嚴格的軍容,仿佛是在接受檢閱。
1941年3月17日,就在普裡恩失蹤後不久,克雷齊默在一次成功的夜間攻擊後,他的u99號也被英國驅逐艦“步行者”號和“範諾克”號發現,並用深水炸彈重創,被迫上浮。克雷齊默冷靜地下令自沉潛艇,並與他的大部分船員一同被俘。他的王牌生涯,就此畫上了句號。即便是在戰俘營中,他依然不屈不撓地組織抵抗,策劃越獄,將他的傳奇,一直延續了下去。
大西洋之戰的勝負天平,最終並不是由這些王牌艇長的個人英勇所決定的。其勝負手,在於一場在電波中進行的、看不見的戰爭。這場情報戰的核心,一方是德國人引以為傲的“恩尼格瑪”密碼機,另一方,則是英國布萊切利園裡,那群天才的密碼破譯專家。
“恩尼格瑪”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機電式轉子密碼機。德國軍方堅信,它所產生的加密電報,是絕對無法破譯的。而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又高度依賴無線電通訊來聯絡和協調攻擊。這就意味著,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份的加密電報,在u艇和總部之間傳來傳去。這雖然是狼群戰術的優勢,但也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綻——它為盟軍的監聽和破譯,提供了海量的素材。
早在戰爭爆發前,波蘭的密碼專家就已經在破譯“恩尼格瑪”方麵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在德國入侵前,無私地將他們的全部研究成果,分享給了英國和法國。以此為基礎,英國在倫敦郊外的布萊切利園,成立了“政府代碼暨密碼學校”,彙集了包括偉大的數學家艾倫·圖靈在內的一大批頂尖人才,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攻克德軍的密碼。他們破譯出的情報,被賦予了最高安全等級——“超級機密”。
然而,德國海軍使用的“恩尼格瑪”,是所有軍種裡最複雜的版本,密鑰更換也更頻繁,這給破譯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破譯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轉折點,發生在1941年5月9日。這一天,被許多曆史學家譽為整個大西洋戰役中,最重要的一天。
在一次對ob318護航船隊的攻擊中,由另一位王牌艇長弗裡茨尤利烏斯·倫普指揮的u110號潛艇,被英國護航艦艇用深水炸彈重創,被迫上浮。在棄船的混亂中,倫普和部分船員不幸喪生,但他的潛艇,卻奇跡般地沒有立刻沉沒。
英國驅逐艦“鬥牛犬”號上的官兵,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由一名叫戴維·巴爾姆的中尉帶領的登船小隊,冒著潛艇隨時可能沉沒的危險,成功地登上了這艘u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次代號為“報春花”的行動,取得了無價的、決定性的收獲。登船小隊在u110的無線電室裡,發現了完好無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當月以及未來幾個月的全套密鑰設置表、密碼本以及其他所有的關鍵文件!
為了保守這個天大的秘密,u110號在被拖曳回港的途中,被英軍“故意”弄沉了。它的幸存船員也被秘密隔離關押。德國人那邊,始終以為u110號連同它所有的機密,都早已沉入了海底,絲毫沒有起疑。
u110的戰利品,被用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布萊切利園。它為圖靈和他的團隊,提供了破解海軍密碼的“羅塞塔石碑”。從1941年6月起,盟軍開始能夠穩定地、近乎實時地閱讀u艇的所有加密通訊了。
其影響,是立竿見影的。英國海軍部的“潛艇跟蹤室”,現在能夠像上帝一樣,在海圖上精確地繪製出每一條u艇巡邏線和每一個狼群集結點的位置圖。他們可以指揮護航船隊,像一個在黑暗中睜著眼睛和蒙著眼睛的人玩捉迷藏一樣,輕鬆地繞開這些危險區域。
盟軍商船的損失噸位,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從1941年6月高峰期的43.2萬噸,驟降至8月份的不足8萬噸。
為了掩蓋這個秘密,盟軍的情報部門,也個個都是“影帝”。比如,他們通過破譯密碼,得知了某艘德軍u艇補給船的確切位置。但他們不會直接派軍艦去擊沉它。他們會先派一架偵察機,在那個區域上空“恰好”飛過,假裝是“偶然發現”了目標,然後再引導攻擊部隊前往。這樣一來,德國人就會相信,自己的補給船隻是運氣不好被常規偵察發現了,而絕不會懷疑是密碼被破譯了。
儘管鄧尼茨曾多次因為u艇與盟軍護航隊之間“巧合”到不可能的相遇,而懷疑密碼的安全性,並一度在1942年2月,引入了保密性更強的、擁有四個轉子的恩尼格瑪機,使得布萊切利園的破譯工作一度陷入了長達十個月的“黑暗期”。但通過繳獲其他u艇如u559)上的密碼材料,盟軍的破譯天才們,最終還是重新攻克了難關。
可以說,布萊切利園裡那群默默無聞的英雄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贏得了大西洋戰役中最關鍵的一役。情報,不僅拯救了無數的生命和船隻,更從根本上,瓦解了狼群戰術的根基——即通過集中指揮,獲得信息上的優勢。
當鄧尼茨元帥的棋盤,對盟軍來說,已經變得單向透明時,狼群的覆滅,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到1943年初,大西洋之戰進入了最後的、也是最瘋狂的白熱化頂點。
鄧尼茨的u艇部隊,在數量上達到了頂峰,狼群戰術的運用也日臻成熟。1943年3月,u艇的戰果達到了整個戰爭期間的最高點,一個月內擊沉了超過120艘船隻,總噸位接近70萬噸——那個鄧尼茨夢寐以求的數字。英國的補給狀況,一度危急到有傳言稱戰爭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鄧尼茨本人,也在這年1月,接替了老邁的雷德爾,成為了德國海軍的總司令,登上了個人權力的頂峰。
然而,這輝煌的頂點,恰恰是崩潰的前夜。
1943年5月,後來被幸存的德國潛艇部隊,用顫抖的聲音稱為“黑色五月”的這個月份,戰局發生了雪崩式的、不可逆轉的逆轉。盟軍在過去幾年裡,臥薪嘗膽,積累的技術、戰術和情報優勢,在此時此刻,集中爆發了。它們形成了一套致命而高效的係統性反潛體係,徹底地、無情地擊潰了狼群戰術。
這場勝利,並非源於某一種單一的“超級武器”,而是多個係統協同作戰的結果。它堪稱是現代網絡中心戰的雛形:
製空權的延伸——關閉“空中缺口”:在廣闊的大西洋中部,有一片區域,因為超出了當時陸基飛機的航程,被稱為“黑色深淵”。這裡一度是u艇最安全、最愜意的獵場。但隨著航程更遠的b24“解放者”轟炸機的大量服役,盟軍終於能夠為這片“黑色深淵”,提供持續的空中掩護了。u艇從此在大西洋上,再無安全藏身之所。
移動的機場——護航航空母艦:美國那恐怖的工業力量,開始展現威力。大量廉價、用貨船船體改造的、可以快速建造的護航航空母艦,像下餃子一樣開始服役。這些被戲稱為“吉普航母”的小航母,雖然不起眼,但卻能為每一支護航船隊,提供專屬的、隨叫隨到的空中力量。反潛作戰,從此不再僅僅是被動的防禦,盟軍可以組建由一艘護航航母和幾艘驅逐艦構成的“獵殺小組”,主動出擊,獵殺u艇。
科技的利刃——雷達與聲呐:新一代的、工作在厘米波段的機載雷達,可以清晰地探測到u艇露出水麵那小小的潛望鏡或通氣管,即使在黑夜或濃霧中,也無所遁形。而被安裝在幾乎所有護航艦艇上的高頻定向儀綽號“哈夫達夫”),能夠瞬時測定正在發出無線電信號的u艇的方位,引導獵殺小組,像獵鷹一樣直撲目標。而“刺蝟彈”這種新式的、向前拋射的反潛迫擊炮,可以在不丟失聲呐接觸的情況下,對潛艇進行飽和攻擊,極大地提高了獵殺的效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情報的上帝視角:到1943年,布萊切利園的破譯工作已經進入了巔峰狀態。海軍部的潛艇跟蹤室,對狼群的動向幾乎了如指掌。他們不僅能引導船隊避開危險,更能反過來,主動將“獵殺小組”派往u艇的預定集結區,設下致命的埋伏。u艇從獵手,變成了獵物。
這場決戰的縮影,是圍繞著一支代號為ons5的慢速船隊的戰鬥。1943年4月底至5月初,由43艘商船和16艘護航艦艇組成的ons5船隊,遭到了超過30艘u艇組成的、史無前例的龐大狼群的圍攻。在激烈的戰鬥中,儘管盟軍損失了13艘商船,但護航艦艇和飛機,也成功地擊沉了6艘u艇。
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交換比,是鄧尼茨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他的人力,損失不起。
整個五月份,u艇的損失數字,呈指數級增長。當月,共有41艘u艇被擊沉,而取得的戰果,卻急劇下降。u艇出海,已經和自殺無異。
麵對如此災難性的損失,5月24日,鄧尼茨元帥萬分痛苦地,下達了一道命令:將所有u艇,撤出北大西洋的主航線。他在自己的戰時日誌中,用沉重的筆調寫下了一句話:“我們已經輸掉了大西洋之戰。”
從這一刻起,u艇部隊雖然仍在戰鬥,但它們已經從令人生畏的獵手,徹底淪為了被獵殺的對象。大西洋上最危險的威脅,被清除了。
而這一點的戰略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它意味著,從美國和加拿大出發的、滿載著士兵、坦克、飛機和補給的巨型船隊,可以相對安全地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為那場即將到來的、決定戰爭最終結局的史詩級登陸——諾曼底登陸,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沒有贏得大西洋戰役的勝利,就沒有諾曼底登陸的成功。而隨著狼群戰術的失敗,登陸諾曼底的行動,基本上就暢通無阻了。
在u艇戰殘酷的絞殺與反絞殺中,還發生過一件深刻影響了海戰規則和戰後審判的標誌性事件。它不僅是一場海上悲劇,更是一場關於戰爭倫理、指揮責任和人性底線的嚴峻考驗。這,就是“拉科尼亞事件”。
1942年9月12日,由維爾納·哈滕施泰因上尉指揮的u156號潛艇,在西非海岸附近,用魚雷擊沉了英國大型運兵船“拉科尼亞”號。
當u156號上浮查看戰果時,艇員們驚訝地聽到,海麵上漂浮的成百上千的幸存者中,居然傳來了大量的意大利語呼救聲。哈滕施泰因這才意識到,這艘船上,除了英國官兵、平民和船員外,居然還載有大約1800名德國的盟友——意大利戰俘,以及看守他們的波蘭士兵。
麵對這一極其意外的情況,哈滕施泰因上尉,做出了一個違背戰爭常規,但完全符合人道主義和舊時代騎士精神的決定:他立即停止了戰鬥,展開了救援行動。
他將部分幸存者包括英國人)接到自己本就擁擠不堪的潛艇甲板上,並立刻向鄧尼茨的總部報告了情況,請求指示。更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他用明碼,向該海域的所有船隻包括敵船),廣播了一段信息,承諾隻要自己不被攻擊,他將不會攻擊任何前來救援的船隻。為了表示誠意,他還在自己的潛艇上,懸掛起了一麵巨大的紅十字旗。
鄧尼茨在接到報告後,也批準了這次救援行動。他還命令附近的u506號、u507號和一艘意大利潛艇,火速前往協助。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這幾艘軸心國的潛艇,共同救起了數百名幸存者。他們有的擠在潛艇狹窄的甲板上,有的待在由潛艇拖曳的救生艇裡。在殘酷的戰場上,出現了一幅雖然混亂,但充滿了一種奇異的、人道主義合作氛圍的畫麵。
然而,悲劇,在9月16日降臨了。
一架從盟軍設在阿森鬆島的秘密基地起飛的美軍b24“解放者”轟炸機,發現了正在水麵上航行的、掛著紅十字旗、甲板上擠滿了人的u156號。飛行員向上級報告了這一情況,並請求指示。
儘管現場的情況,明顯是在進行一場人道主義救援,但美軍的地麵指揮官,羅伯特·理查森三世上尉,卻下達了一道冷酷無情的命令:“擊沉潛艇!”。
b24轟炸機隨即對u156號進行了轟炸和掃射。炸彈雖然幸運地沒有直接擊沉潛艇,但卻炸毀了兩艘由潛艇拖曳的救生艇,造成了數十名“拉科尼亞”號的幸存者死亡。
為了拯救自己的潛艇和船員,哈滕施泰因彆無選擇。他隻能痛苦地命令甲板上的幸存者,重新回到海裡,割斷了拖曳著其他救生艇的纜繩,然後緊急下潛,逃離了現場。
這次攻擊,徹底激怒了遠在法國總部的鄧尼茨。在他看來,u艇展現出的人道主義行為,換來的卻是敵人無情的攻擊。他認為,這種“天真”的想法,會危及到他所有u艇和船員的安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此,他發布了那道著名的,也是後來備受爭議的“拉科尼亞命令”。該命令用異常嚴厲的措辭,嚴禁u艇指揮官,再對任何被擊沉船隻的幸存者,進行任何形式的救援除非是為了獲取情報而俘虜船長或總工程師等關鍵人物)。命令的最後一句是:“救援,違背了戰爭最基本的要求:即摧毀敵艦及其船員……要殘酷無情。”
這道命令,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成為了起訴鄧尼茨犯有戰爭罪的核心證據之一。檢方認為,這道命令,等同於下令殺害手無寸鐵的幸存者。
然而,鄧尼茨的辯護,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律師指出,該命令的措辭,雖然嚴厲,但隻是禁止“救援”,並未明確下令“殺害”。更具戲劇性的是,美國海軍的五星上將,太平洋戰區的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居然為他的德國同行鄧尼茨,提供了一份書麵證詞。尼米茲在證詞中坦率地承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從戰爭的第一天起,就執行了全麵的、無限製的潛艇戰,並且出於潛艇自身的安全考慮,通常情況下,也絕對不會救援被擊沉的日本船隻的幸存者。
由於盟軍自己,實際上也在采取類似的做法,法庭最終裁定,鄧尼茨在該項戰爭罪的指控上,無罪。但仍然譴責該命令的措辭是“模棱兩可且應受最強烈譴責的”。
“拉科尼亞事件”及其引發的後果,成為了二戰海戰史上一個複雜而痛苦的道德判例。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在現代總體戰中,舊有的騎士精神和戰爭法則,是如何被殘酷的現實,衝擊得支離破碎的。
隨著1943年“黑色五月”的慘敗,隨著狼群在大西洋上被成群地獵殺,德國海軍,作為一個能夠影響戰爭全局的戰略力量,實際上,已經死亡。
但故事,還沒有完全結束。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德國的工程師們,仍在拚儘全力,試圖用更先進的技術,來挽回敗局。他們研發出了擁有革命性水下高速航行能力的xxi型和xxiii型“電動潛艇”,這些潛艇,預示著未來潛艇的發展方向。然而,它們出現得太晚了,數量也太少了,再也無法扭轉戰局。
不過此時對於盟軍來說,狼群的威脅基本上已經解除。在1944年4月份的英國,已經集結了280萬以上的軍隊,而且裝備精良,一場加速納粹德國的“霸王”行動馬上開打!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