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巴黎上空的鐘聲為自由而鳴響,戴高樂衣錦還鄉,法蘭西在經曆了四年的屈辱後,終於迎來了重生。西線戰場上,盟軍高歌猛進,似乎通往柏林的道路已經是一片坦途。
但是,今天咱們得先把視線,從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暫時挪開一下。我們要講一場名氣不大,但作用卻至關重要的登陸戰。這場登陸,就像是一場巨星演唱會裡那個才華橫溢、但總被人忽略的暖場樂隊。那位巨星,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諾曼底登陸。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暖場樂隊”,它的代號,叫“龍騎兵行動”——盟軍在法國南部的登陸。
可能很多朋友都沒怎麼聽說過法國南部登陸,這不奇怪。實在是諾曼底登陸的光環太耀眼了,就像太陽一樣,把旁邊所有的星星都給蓋過去了。但如果你以為南法登陸隻是個可有可無的“小插曲”,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咱們得先回到1944年的夏天。6月6號,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這隻是開了個頭。接下來,盟軍就一頭紮進了諾曼底地區那臭名昭著的“樹籬牆”地帶。
這鬼地方,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防禦陣地。到處都是一人多高的、由土堆和盤根錯節的灌木組成的樹籬,把整個地區分割成無數個小方格。盟軍的坦克在這種地方施展不開,步兵走兩步就可能撞上德軍的機槍陣地。推進異常艱難,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更要命的問題,在後方。
到1944年8月底,登陸法國的盟軍部隊,總數已經超過了200萬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兩百萬張嘴要吃飯,上萬輛坦克和卡車要喝油,無數門大炮要喂炮彈。這每天的消耗量,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
可盟軍的後勤補給,卻出了大問題。這就好比你開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餐廳,生意火爆,結果回頭一看,發現後廚隻有一個水龍頭和一個小煤球爐子,根本供不上啊!
盟軍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攻占了法國北部的深水大港——瑟堡港,但德國人在撤退前,把港口設施給炸了個稀巴爛,修複需要很長時間。而盟軍自己搭建的那個臨時的“桑葚”人工港,吞吐能力又極其有限,在大風暴裡還壞了一個。
後勤,這個戰爭的“血液”,眼看就要供應不上了。前線的巴頓將軍急得跳腳,他的坦克因為沒油,好幾次都隻能停在路邊曬太陽。這個巨大的戰略瓶頸,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死死地掐住了盟軍的喉嚨,再不解決,整個西線戰局,都有可能陷入停滯。
正是在這種火燒眉毛的背景下,那個曾經因為資源不足而被一再推遲的“南法登陸計劃”,一下子,就從一個次要的選項,變成了一劑救命的良藥。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咱們的老熟人,戴高樂將軍。
對於戴高樂來說,解放法國,必須要有法國軍隊唱主角。這是重塑法蘭西民族榮譽和確立他臨時政府合法性的關鍵一步。所以,他也是這項計劃最積極的推動者。
於是,在軍事必要性和政治意誌的雙重驅動下,盟軍聯合參謀部終於拍了板。就在這時丘吉爾還在那兒念念不忘他的“巴爾乾登陸”計劃他總想從“歐洲柔軟的下腹部”插進去),但這時候,已經沒人聽他的了。
1944年8月1日,南法登陸計劃被正式命名為——“龍騎兵行動”,登陸日,定在了8月15日。
“龍騎兵行動”的目標,簡單粗暴,但至關重要:以最快的速度,奪取法國地中海沿岸的兩個重要深水港——土倫和馬賽。隻要拿下這兩個港口,就等於為盟軍在歐洲,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從南方直通內陸的後勤大動脈。
1944年8月15日淩晨,“龍騎兵”出動了。
行動以大規模的空降拉開序幕,盟軍的傘兵,像撒豆子一樣,被精準地投放到德軍後方的內陸要地,切斷他們的增援路線。
幾個小時後,在海麵上由戰列艦、巡洋艦和航空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開始對普羅旺斯海岸,進行毀滅性的炮擊和轟炸。隨後,由美國第六集團軍群司令亞曆山大·帕奇將軍指揮的主力部隊,開始搶灘登陸。
和諾曼底登陸時那種屍山血海的慘烈景象完全不同,“龍騎兵行動”的登陸過程,順利得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原因很簡單。德國人在南法的g集團軍群,本來就是二流部隊,兵力分散,裝備差,士氣低落。而且,在盟軍登陸的前後,法國國內的抵抗力量法國內務部隊,ffi),早就把德軍的後方給攪成了一鍋粥。他們炸橋梁、割電話線、伏擊運輸隊,極大地削弱了德軍的反應能力。
登陸成功後,戰役的真正主角,登場了。
那就是由讓塔西尼將軍指揮的、承載著整個法蘭西複興希望的——法國b集團軍。
這支由北非的法國部隊和國內抵抗力量組成的軍隊,一踏上自己的國土,那戰鬥意誌簡直爆表。這口氣憋了四年了,今天終於能親手把德國佬趕出家門了!法軍繞過美軍的側翼,像一把尖刀,直插土倫和馬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攻勢迅猛得令人咋舌。到8月27日,馬賽解放;第二天,土倫守軍投降。在解放這兩座港口的戰鬥中,法軍以極小的代價,俘虜了將近3萬名德軍。
“龍騎兵”的成功,還遠不止於此。盟軍部隊沿著羅訥河穀,一路向北,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追著潰逃的德軍屁股打。
1944年9月10日,一個具有曆史性意義的時刻到來了。
在法國中部的第戎附近,從南法一路北上的美軍先遣部隊,和從諾曼底戰場一路東進的、巴頓將軍的第三集團軍,勝利會師了!
這一握手,意義非凡。它標誌著,盟軍從英吉利海峽到地中海的戰線,被徹底打通了。就像拉上了一條從北到南的巨大拉鏈,把還殘留在法國西南部的十幾萬德軍,給嚴嚴實實地合圍了起來,徹底斷了他們逃回德國的念想。
可以說,“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和“龍騎兵行動”,這對最初因為資源不足而沒能同步發起的“雙子星”,最終以一種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對法蘭西的解放。
尤其是“龍騎兵”拿下的馬賽和土倫港,簡直就是給整個西線盟軍打了一針“強心劑”。到1944年10月,通過法國南部港口卸下的物資,已經占到了盟軍在西線補給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正是這條南方的補給大動脈,支撐了盟軍後來向德國本土的持續進攻。
所以說,“龍騎兵”雖然名氣小,但功勞,是實打實的。
好了,西線的故事,我們暫時告一段落。現在,我們把鏡頭從陽光明媚的法國南部,猛地拉到一片廣袤、泥濘、且浸透了鮮血的土地上——殘酷的東線戰場。
因為,就在盟軍在法國高歌猛進的同時,一場規模更為宏大、戰況更為慘烈、也更能決定戰爭最終走向的史詩級戰役,即將在白俄羅斯的大地上,拉開序幕。這裡,才是真正決定納粹德國最終命運的主宰。
在德黑蘭會議的時候斯大林就跟英美盟軍承諾,隻要英美盟軍在法國一登陸,那蘇聯紅軍將在東線牽製德軍,讓德軍無法從東線抽調兵力到西線,從而配合英美登陸作戰。
那問題是,打哪呢?
1944年春夏之交,克裡姆林宮裡,煙霧繚繞。斯大林和他手下最頂尖的元帥們——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羅科索夫斯基等人,正圍著巨大的地圖,精心擘畫著即將到來的夏季攻勢。
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戰役策劃,這是一場決定蘇聯,乃至整個世界命運的戰略推演。擺在他們麵前的,有四個主要的進攻方案,每一個,都可能將戰爭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方案一:南下巴爾乾。從烏克蘭南部出發,像一把利刃,穿越喀爾巴阡山脈,直插羅馬尼亞和巴爾乾半島。目標:奪取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那是德國戰爭機器的“命根子”),順便把巴爾乾那幾個德國的仆從國給“解放”了。
這個方案,聽起來很誘人,但風險也極大。斯大林和朱可夫一合計,這玩法太浪了,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戰線拉得太長,補給跟不上,側翼還容易被德國人反包圍。否決!
方案二:西烏克蘭突擊。這是方案一的變種,主攻方向放在西烏克蘭,目標是切斷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聯係,然後一路向北,打到波羅的海,把德國人包個更大的餃子。
這個方案,還是那個老問題,太貪心,戰線拉得太長,風險不可控。而且,德軍在烏克蘭南部的裝甲部隊,都是精銳,硬碰硬劃不來。再次否決!
方案三:硬啃波羅的海。主攻方向放在北方,目標是解放波羅的海三國,然後直取東普魯士的老巢——柯尼斯堡。
這個方案,聽起來很直接。但問題是,德國人在那兒修了著名的“豹線”防禦工事,跟個鐵王八一樣,到處是碉堡、雷區和要塞。硬啃這塊骨頭,肯定要崩掉滿嘴牙,傷亡太大,不劃算。繼續否決!
方案四:中路突破,直搗白俄羅斯。這個方案的核心,是把主攻方向,放在德軍戰線中部的白俄羅斯。這裡,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向東突出的“陽台”,地形雖然有沼澤,但德軍的防禦相對薄弱,兵力也分散。
蘇軍的計劃是:用南北兩支巨大的鐵鉗,同時發動鉗形攻勢,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會師,把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這支擁有近百萬兵力的龐大集團,一口吞下,包一個史無前例的超級大餃子!
經過反複推演,斯大林和他的元帥們一致認為,這第四個方案,是風險最小、收益最大、也最穩妥的“唯一安全選項”。這簡直就是送到嘴邊的一塊肥肉啊!
1944年5月底,計劃最終敲定。這次將決定戰爭命運的史詩級行動,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代號——“巴格拉季昂”。
這個名字,來源於俄國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彼得·巴格拉季昂親王。他是在1812年抵抗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中,英勇犧牲的一位名將。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次行動,其寓意不言而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