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行動發起的日子,更是經過了精心的挑選——6月22日。
大家還記得這個日子嗎?三年前,1941年的6月22日,正是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悍然入侵蘇聯的日子。
現在,整整三年之後,蘇聯人選擇在同一個日子,發動一場規模空前的反攻。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軍事巧合了,其意思不言而喻。
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史詩級戰役,自然是由當時蘇德雙方最頂尖、最富經驗的將領們來指揮。咱們先看蘇聯紅軍這邊,那簡直是排出了一套“全明星夢之隊”的豪華陣容,從上到下,星光璀璨。
為了確保這次行動萬無一失,蘇聯最高統帥部直接派出了兩位“定海神針”級彆的元帥,作為最高代表,親赴前線協調指揮。這倆人,可以說是蘇聯衛國戰爭中分量最重的兩位巨頭:
朱可夫元帥:這位被譽為“勝利的象征”的男人,親自負責協調南翼的兩個主力方麵軍——也就是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和紮哈羅夫的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哪裡有朱可夫,哪裡就意味著是主攻方向,哪裡就意味著勝利。他就像是球隊的“戰術總監”,確保球隊最鋒利的“兩把尖刀”能夠完美配合,協同作戰。朱可夫本人後來在他的回憶錄《回憶與思考》裡,也詳細描述了他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是如何組織協調這次宏大戰役的。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如果說朱可夫是“猛將”,那華西列夫斯基就是“儒帥”。這位總參謀長出身的元帥,心思縝密,擅長宏觀規劃。他負責協調北翼的兩個方麵軍——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他的任務,就是確保北翼的這把“鐵鉗”能夠嚴絲合縫地夾緊,不給敵人任何喘息之機。
這兩位元帥的存在,就像是給四個方麵軍上了一道雙保險。他們確保了這支超過百萬人的龐大軍隊,能夠像一部精密的瑞士鐘表一樣,每個齒輪都無縫銜接,協同一致。這標誌著,在經曆了三年血戰的磨礪後,蘇聯紅軍的指揮協同能力,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化境。
在兩位“總教練”之下,具體執行計劃的四位方麵軍司令員,也個個是身經百戰的宿將,堪稱“四大天王”:
伊萬·巴格拉米揚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穩健而可靠,負責在整個戰線的最北端,像一把鐵鎖,牢牢鎖住德軍的側翼。
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這位是當時蘇軍中最年輕、最耀眼的將星之一,以其大膽果斷、敢於穿插的裝甲作戰而聞名。他指揮的部隊,是北翼鉗形攻勢的“鉗尖”。
格奧爾吉·紮哈羅夫上將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他的任務,是在戰線中部發動輔助攻擊,牽製德軍兵力,防止敵人增援南北兩翼的主戰場,是整個戰役中不可或缺的“綠葉”。
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他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是整個“巴格拉季昂”行動中兵力最強、裝備最好、任務最重的“王者之師”。他就是南翼這把“鐵鉗”的絕對主力。因為在此次戰役中的卓越表現,他很快就被晉升為蘇聯元帥。
相比於蘇聯那邊眾星雲集、協同作戰的“夢之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體係,簡直可以用“僵化”、“混亂”和“悲哀”來形容。
總司令恩斯特·布施元帥:這位集團軍群的總司令,是希特勒一位忠實的追隨者。他的忠誠毋庸置疑,但對戰局的判斷力,卻實在不敢恭維。他更像是一個“傳令兵”,而不是一個元帥。他的唯一任務,就是把希特勒那套不切實際的“固守原地,一步不退”的瘋狂命令,原封不動地傳達下去,並強迫手下執行。他就像一個被元首牽著線的“提線木偶”,完全沒有一個高級指揮官應有的靈活性和決斷力。
當災難在6月22日降臨,中央集團軍群幾天之內就被打得土崩瓦解時,希特勒終於想起了他那位被譽為“防禦大師”的“救火隊長”——莫德爾元帥。6月28日,布施被倉皇解職,莫德爾被緊急調來接手這個爛攤子。可此時,整個集團軍群的主力,基本上都已經被合圍或者殲滅了。讓莫德爾來,已經不是“救火”了,而是讓他來收拾一片燒成灰燼的廢墟。
在布施元帥之下,那幾位集團軍的司令,如第3裝甲集團軍的萊因哈特、第4集團軍的蒂普爾斯克瑞奇和第9集團軍的約旦,都是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他們比誰都清楚,死守在那個突出的“陽台”上,無異於自殺。他們也曾提出過進行戰術後撤的合理建議,但無一例外,都被布施以“元首的命令”為由,嚴詞拒絕。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部隊,被捆在原地,等待著那場紅色風暴的最終吞噬。
可以說,這場仗還沒開打,從指揮層麵上看,勝負已分。一邊是上下一心、協同作戰、擁有極大自主權的專業將領團隊;另一邊,則是一個被獨裁者的瘋狂意誌牢牢捆住手腳、主帥無能、將士絕望的僵化機器。接下來的戰鬥,將不再是指揮藝術的較量,而是一場單方麵的、殘酷的屠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戰役策劃階段,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戰局的、至關重要的小事,它深刻地反映了蘇德兩國指揮層,在戰爭後期那截然不同的演變。
在莫斯科的作戰會議上,最高統帥部給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製定了一個單點突擊的計劃。但羅科索夫斯基,這位對地形了如指掌的指揮官,當場就表示了反對。他認為,在沼澤密布的地區搞單點突擊,很容易陷進去,展不開。
他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兵分兩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發動強大的鉗形攻勢,打一個雙重包圍!
斯大林,這位以獨斷專行著稱的領袖,對羅科索夫斯基的“頂嘴”,很不高興。他沉著臉,兩次讓羅科索夫斯基出去,“再考慮考慮!”這在當時,可是巨大的壓力。
但羅科索夫斯基每次回來,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並用充分的軍事理由,進行了有理有據的辯護。
最終,奇跡發生了。斯大林,竟然被說服了。他拍板同意了羅科索夫斯基的修正方案。
這件事的意義,太重大了。它說明,斯大林,這位曾經因為一意孤行而導致1941年基輔大慘敗的獨裁者,在經曆了戰爭的殘酷洗禮後,已經學會了在關鍵時刻,去信任和采納他手下一線指揮官的專業意見。
而在德國那邊,希特勒卻恰恰相反,他變得越來越偏執,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將軍們。就在巴格拉季昂行動前夕,布施元帥曾懇求他,允許進行小範圍的戰術後撤,以縮短防線,建立預備隊。這個合理的建議,被希特勒斷然拒絕。
一個在學會放權,一個在拚命集權;一個在做加法,一個在做減法。蘇德兩軍在指揮哲學上的演變,已經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這場仗,還沒開打,勝負的天平,其實已經悄然傾斜。
在“巴格拉季昂”這出大戲正式上演前,蘇聯人也導演了一出規模空前、構思精妙的“前傳”——戰略欺騙,也就是俄國人所說的“軍事偽裝”。
這可不是簡單的挖點假戰壕、放幾個假坦克那麼簡單。這是一場針對整個德軍最高統帥部大腦的“認知作戰”。
它的核心,就是利用德國人已經形成的偏見——他們固執地認為,1944年蘇軍的主攻方向,肯定還在烏克蘭南部。
於是,蘇聯人就來了個將計就計。他們非但沒有隱藏在烏克蘭南部集結的重兵集團,反而還故意大張旗鼓,讓德軍的偵察機和間諜,清清楚楚地看到,這裡有四個坦克集團軍,幾十萬大軍,一副馬上就要發動雷霆一擊的樣子。
德國人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於是,他們趕緊把東線最精銳的裝甲預備隊,也就是他們的戰略“消防隊”,全都調到了烏克蘭南部,嚴陣以待,準備迎接一場永遠也不會到來的“主攻”。
這就好比,蘇聯人把一桌豐盛的、香氣撲鼻的“假菜”,擺在了德國人的麵前,讓他們死死地盯著這桌菜流口水。而真正的、致命的“主菜”,正在從廚房的後門,悄無聲息地端往白俄羅斯。
在德軍的注意力被成功吸引到南方的時候,一場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秘密集結,正在白俄羅斯的森林和沼澤中展開。
超過170萬的作戰部隊,連同數千輛坦克、上萬門火炮,在嚴格的無線電靜默下,利用夜幕的掩護,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進攻出發陣地。所有的部隊調動,都在夜間進行。為了迷惑德軍的空中偵察,蘇聯工兵建造了大量的假機場、假坦克集群。而在真正的集結地,巨大的彈藥和物資堆,則被巧妙地偽裝成了普通的村莊。
可以說,這場戰鬥的勝利,首先,是在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地圖上和頭腦中取得的。
然而,蘇軍的作戰序列裡,還有一支“看不見的軍隊”,它在戰鬥打響前,就已經在德軍的後方,開啟了致命的癱瘓和瓦解進程。
這支軍隊,就是蘇聯的遊擊隊。
到1944年,在德軍後方活動的蘇聯遊擊隊,總數已達14萬人。他們早已不是烏合之眾,而是由莫斯科直接指揮、與正規軍作戰計劃緊密協同的戰略武器。
在“巴格拉季昂”行動正式打響的前夜,6月19日晚,十幾萬遊擊隊員,同時發動了代號為“第三次鐵道戰爭”的大規模破襲戰。
一夜之間,超過一萬個爆炸裝置,在德軍控製下的鐵路線、橋梁、車站和通訊樞紐,被同時引爆。
其後果,是災難性的。它在戰役發起的關鍵時刻,徹底癱瘓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和增援能力。當德軍的防線崩潰,被迫後撤時,他們絕望地發現,大部分鐵路和公路,都已經被破壞,根本無法通行。他們隻能擁擠在少數幾條主乾道上,形成了長長的、擁堵不堪的行軍縱隊。
而這些縱隊,就成了在森林裡等待已久的遊擊隊,和在天空中盤旋的蘇聯強擊機的理想靶子。德軍的撤退,迅速演變成了一場場被分割、被伏擊、被追殺的殲滅戰。
就這樣,到1944年6月21日夜裡,一切都已準備就緒。
在白俄羅斯前線,一百多萬蘇聯紅軍士兵,像一頭屏住呼吸的巨獸,潛伏在寂靜的戰壕裡,等待著黎明的到來。
而在他們對麵,近百萬德軍,卻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一無所知。他們的大部分高級將領,甚至還在休假。他們堅信,這裡,隻是一個平靜的、次要的戰場。
那麼,當這頭被複仇火焰點燃的紅色巨獸,在6月22日淩晨,發出震天的咆哮時,等待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又將是怎樣的一番命運呢?
咱們,下一回再說。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