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輕敵的代價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戰那些事兒 > 第177章 輕敵的代價

第177章 輕敵的代價(1 / 2)

前兩回咱們說到,納粹德國的小弟們上演了一場“樹倒猢猻散”的跳船大戲。今天,咱們就把鏡頭從歐洲的廢墟,轉向煙波浩渺的太平洋戰場。

1944年年中,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想當初,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橫掃東南亞,打得美軍節節敗退,何其囂張。但現在,風水輪流轉了。隨著美軍在廣闊的太平洋上,像下跳棋一樣,一個島一個島地攻克,戰線已經步步緊逼,直接推到了日本的家門口。

更要命的是,美軍的新式大殺器——b29“超級空中堡壘”遠程轟炸機,已經能夠從新占領的馬裡亞納群島起飛,直接威脅到日本本土。小日本也是徹底的倒了黴了,想當年在中國有多囂張,現在就有多慘,東京的權貴們,現在一抬頭,就能看到美軍的飛機在頭頂盤旋,隨時可能扔下炸彈。戰爭的天平,已經徹底倒向了美國一邊。

在這關鍵時刻,美國海陸軍的大佬們,為了下一步該怎麼走,又開始吵了起來。兩條主要的戰略路線擺在了桌麵上:

路線一:“麥天皇”的承諾——光複菲律賓

提出這條路線的,是那位大名鼎鼎、喜歡叼著玉米芯煙鬥、極具個人魅力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

麥克阿瑟的方案是:咱們應該先去解放被日本人占領的菲律賓,然後再一步步攻占琉球群島,最後直搗黃龍,進攻日本本土。

他的理由,與其說是軍事上的,不如說是政治和道義上的。

道義責任:菲律賓曾經是美國的殖民地,老美對菲律賓人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942年,美軍在菲律賓兵敗如山倒,麥克阿瑟倉皇撤離時,曾對著全世界撂下了一句狠話:“我一定會回來的!”這句話已經成了他的個人標簽。現在,如果繞過菲律賓不去救他們,那他麥克阿瑟的臉往哪兒擱?美國的國家信譽何在?

政治影響:他警告說,如果美國人真的繞過菲律賓,那就正好驗證了日本人的政治宣傳——“看吧,白人終究會拋棄你們這些有色人種盟友的!”這將極大地損害美國在整個遠東地區的威信。

路線二:“艦隊派”的捷徑——直取台灣

提出這條路線的,是性格更為沉穩、務實的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

尼米茲的方案是:彆去菲律賓那個大泥潭裡費勁了。咱們應該發揮海軍的優勢,從中太平洋直接殺過去,跳過菲律賓,改攻台灣。

他的理由,是純粹的軍事和戰略邏輯。

戰略價值:台灣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拿下了台灣,就等於拿到了一個不沉的航空母艦,可以以此為基地,轟炸中國沿海和日本本土。

掐斷命脈:更關鍵的是,拿下台灣,就等於用一把大剪刀,徹底剪斷了日本從東南亞印尼、馬來亞等地)獲取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的生命線。日本本土的戰爭機器,沒了這些輸血,很快就會癱瘓。這能大大縮短戰爭的進程。

兩種方案,各有各的道理。一個是政治仗,一個是軍事仗。一個是兌現承諾,一個是追求效率。

珍珠港的最後拍板

為了解決這個爭端,1944年7月,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親自飛到夏威夷珍珠港,當起了“和事佬”,要當麵聽取這兩位前線大佬的陳述。

會上,尼米茲拿出了詳儘的計劃、圖表和數據,冷靜地闡述了攻打台灣在戰略上的種種優勢。而麥克阿瑟呢,則幾乎是即興發揮,他沒有圖表,隻有激情。他慷慨陳詞,聲情並茂地講述著解放菲律賓的道義責任和政治必要性,甚至不惜聲稱,繞過菲律賓將是“軍事和政治上的雙重災難”,美國必須“不惜犧牲美國將士的鮮血”來履行對菲律賓人民的承諾。

最終,作為一位深諳政治的總統,羅斯福被麥克阿瑟的“情懷”打動了。他做出了決定:支持麥克阿瑟,下一站,菲律賓!

但是,作為折中,羅斯福也采納了尼米茲的一部分意見。在登陸菲律賓之前,中太平洋的部隊需要先掃清側翼的威脅。具體來說,就是要先攻取菲律賓以東的帕勞群島,拿下那裡的機場,以確保麥克阿瑟在進攻菲律賓時,右邊的翅膀是安全的。

就這樣,一個名叫貝裡琉的小島,被畫在了進攻地圖上。它被定位為一場宏大登陸戰役的“開胃小菜”。代號“僵局”,也不知道哪個沒文化的給起了這麼個不吉利的代號,也寓意著美軍在貝裡琉島的日子不會好過。

當美軍的戰爭機器開始為進攻貝裡琉而預熱時,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島上,日軍指揮官中川州男大佐,正冷靜地審視著帝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一係列慘敗,並從中汲取了血的教訓。

中川不是那種腦子裡隻有“武士道精神”、相信靠吼兩句“萬歲”就能戰勝一切的舊時代狂人。他是一位務實、冷靜且善於思考的現代軍官。他和他的部隊,是日本關東軍的精銳,剛剛從中國東北調來加強帕勞的防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之前的瓜島、塔拉瓦、塞班島……日軍已經為一套過時且僵化的戰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套戰術的核心就是:在海灘上和敵人決一死戰,不行就發動自殺式的“萬歲衝鋒”。

日本帝國陸軍的一個專門研究小組,在分析了這些失敗後,得出了一個冷酷的結論:在美國海軍壓倒性的艦炮火力和空中優勢麵前,任何試圖在灘頭硬碰硬的防禦,都是純粹的自殺。那種“萬歲衝鋒”,除了白白消耗寶貴的兵力,讓美國人用機槍看一場“打火雞”的遊戲外,毫無意義。

於是,一種全新的島嶼防禦哲學應運而生。這個新戰術的核心,不再是追求勝利,那已經不可能了。它的目標隻有一個:打一場殘酷的消耗戰,讓美國人為他們的每一次前進,都付出無法承受的鮮血代價,拖垮他們的戰爭意誌,最終迫使他們坐到談判桌前。

中川州男,成為了這一新理論最徹底、最傑出的實踐者。他要把貝裡琉島,變成一個巨大的、專門為了流血而設計的立體死亡迷宮。

他的防禦思想,和以前完全不同:

放棄海灘決戰:他不在海灘上構建主防線,隻進行遲滯和騷擾。他知道海灘是守不住的,海灘的作用,是在登陸的最初階段,就給美軍造成最大的混亂和傷亡。他把海灘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陷阱,埋設了成千上萬的地雷和障礙物,甚至把重炮炮彈埋進沙裡,引信朝上,登陸車一壓就炸。

決戰在內陸:真正的決戰,將在內陸展開。他將整個防禦體係的核心,設置在了島嶼中部一片崎嶇不平的石灰岩山地上。這片地方,被美軍後來稱為“血腥鼻頭嶺”。

構築“地下蜂巢”:這片山地,本身就是一座天然要塞,到處是陡峭的山脊、深邃的峽穀和嶙峋的怪石。更重要的是,這裡有超過500個天然的石灰岩洞穴和廢棄的磷酸鹽礦井。中川命令工兵部隊,將這些洞穴和礦井,全部改造升級,用龐大的隧道係統連接起來,變成一個相互支援、縱深極大的地下防禦網絡。

這個被後人稱為“蜂巢”的係統,是軍事工程的傑作:

許多洞穴入口處,安裝了可以滑動的厚重鋼門,門上開有射擊孔。平時關著,能抵禦炮彈,關鍵時刻滑開,裡麵的火炮和機槍就能開火。

洞穴入口被特意設計成傾斜或彎曲的,能有效防禦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的攻擊。

洞穴之間有隧道相連,使得日軍可以在炮火下安全地轉移兵力、補充彈藥。甚至在一個陣地被美軍占領後,他們可以從另一個出口突然冒出來,從背後給美軍致命一擊。

就這樣,中川州男把貝裡琉島的地形本身,變成了一件終極武器。他所構建的,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三維的、充滿死亡陷阱的立體迷宮。他冷靜地等待著,準備將驕傲的美軍,引入這個他親手打造的、旨在將敵人流血耗儘的屠宰場。

太平洋戰爭,在此刻迎來了一個殘酷的轉折點:日軍的防禦,從基於盲目勇氣的“玉碎”戰術,正式轉變為基於冷酷計算的、係統的消耗戰哲學。而即將登陸的海軍陸戰隊員們,對此一無所知。

在日軍精心構築死亡陷阱的同時,美軍的指揮層,卻彌漫著一種危險到極點的樂觀情緒。

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師長,威廉·魯佩圖斯少將,在戰前對隨軍記者們發表了一番自信滿滿的講話。他說:

“我們即將在一個叫貝裡琉的小島登陸。媒體可能沒怎麼聽說過這個地方,但你們很快就會知道了。這將是一場艱難但迅速的戰鬥,像塔拉瓦一樣。粗略估計,大概三天,也許四天就能搞定。”

“三天,也許四天”,這個預測,後來成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笑話之一。這種過度自信,源於對美軍強大火力的迷信,以及對日軍戰術已經發生根本性演變的全然無知。他們以為,他們要對付的,還是那個隻會在海灘上傻乎乎地等著被炮轟、然後發動“萬歲衝鋒”的老對手。

然而,一些身經百戰的基層軍官,卻隱隱感到了不安。比如,那位海軍陸戰隊傳奇人物,以勇猛和粗魯著稱的切斯蒂·普勒上校,就曾私下裡抱怨過。他指出,雖然紙麵上進攻方和防禦方的兵力對比看著有31,但如果隻算真正執行一線突擊任務的步槍兵,雙方數量幾乎是11,這遠遠低於兩棲登陸作戰公認的安全比例。

就在登陸日迫在眉睫之際,一個戲劇性的轉折,險些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當時,作風勇猛、外號“公牛”的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正率領著他龐大的第三艦隊航母特混艦隊,在菲律賓海域執行預備攻擊任務,為接下來的登陸掃清障礙。但他發現,遭遇的日軍抵抗出乎意料地微弱,日本的航空力量,似乎已經枯竭了。

哈爾西敏銳地意識到:這意味著,貝裡琉島上的日軍機場,對麥克阿瑟側翼的威脅,可能被嚴重高估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944年9月13日,距離預定的登陸日d日)僅有兩天,哈爾西向他的頂頭上司尼米茲上將,發出了一封“萬急、絕密”的電報。他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建議:

“我建議,完全取消對貝裡琉和雅浦島的進攻!把原定用於這些行動的陸戰1師和陸軍部隊,直接交給麥克阿瑟,讓他跳過原計劃,提前兩個月,直接對菲律賓中部的萊特島發起主攻!”


最新小说: 抗戰之血肉熔爐 無限進化之仙途 肉身成聖,從AI輔助下棋開始 財神係統:我要當世界首富 穿成惡毒女配後,我逃了六年 相忘於江湖沉澱 蒼青之劍 霍格沃茨唯一純白的茉莉花 崮影人生一位殘疾者的27年突圍 詭異遊戲:開局萬人迷,全服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