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攻破西牆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84章 攻破西牆(1 / 2)

上一回咱們說到,自打諾曼底登陸之後,盟軍一路高歌猛進,打得德軍是屁滾尿流,潰不成軍。樂觀的情緒,像法國的香檳一樣,在盟軍的指揮部裡到處冒泡。大家都覺得,這場該死的戰爭,說不定能在1944年的聖誕節前就徹底搞定。

然而,一場名為“市場花園行動”的、雄心勃勃的豪賭,徹底打碎了這份樂觀。那場“一橋之遙”的失敗,不僅意味著盟軍未能“走後門”一步邁進德國,其真正的、災難性的戰略代價,現在才剛剛顯現出來。

“市場花園行動”就像一場揮霍無度的豪華派對,消耗了盟軍手裡本就不多的、寶貴的運輸機、燃料和指揮官們全部的精力。而這些資源,本可以,也本應該,被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儘快肅清斯海爾德河口,打通安特衛普港。

由於這個歐洲第一大港口遲遲無法使用,盟軍所有的補給,仍然隻能依靠諾曼底那個小小的、臨時的桑葚港,以及被嚴重破壞的法國鐵路係統,像擠牙膏一樣,艱難地往前線輸送。這就導致了一個致命的後果:巴頓將軍的坦克沒油了,霍奇斯將軍的炮兵沒炮彈了。整個盟軍的進攻鋒線,就像一輛百公裡油耗三百個油的超級跑車,剛跑了幾百公裡,就趴窩了。

因此,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所堅持的“寬大正麵”戰略,從一種主動的選擇,變成了一種由後勤匱乏所決定的、無奈的必然。他根本沒有足夠的油料和彈藥,去支持蒙哥馬利元帥所設想的那種“尖刀突擊”。

盟軍將不得不為“市場花園”的失敗,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們隻能在歐洲深秋的泥濘和鮮血中,一寸一寸地,艱難地向著德國邊境,緩慢地蹭過去。

就在盟軍因為“堵車”和“缺油”而停滯不前時,在戰線的另一邊,一個被一些德國人稱為“奇跡”的轉變,正在悄然發生。

自打盟軍解放法國後,從法國潰退下來的德軍,一度瀕臨總崩潰。部隊士氣低落,建製混亂,士兵們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竄。然而,盟軍的這次意外“刹車”,給了他們一個千載難逢的喘息之機。抓住這個機會的,是一位被希特勒從東線火速調來的、他最信賴的防守大事莫德爾元帥。

一到西線,他便以驚人的速度,開始重組防線。他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垃圾佬,將那些被打散的師級單位的殘部、後方的文職人員、甚至海軍和空軍的地勤人員,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搜羅起來。然後,把他們胡亂地編組成一個個臨時的“戰鬥群”,並以最快的速度,將他們部署到了德國的邊境線上。

他的任務,是守住那條早已被廢棄的“西部壁壘”,也就是盟軍口中的“齊格菲防線”。

這條防線,在1940年法國戰敗後,長期被忽視。許多武器和裝備,都被調往了法國海岸的“大西洋壁壘”。以至於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曾不止一次地嘲笑它“比一個建築工地好不了多少”。

但在希特勒的嚴令下,成千上萬的強迫勞工、14到16歲的“希特勒青年團”少年,以及當地的平民,被緊急動員起來。他們夜以繼日地,重新加固碉堡,挖掘反坦克壕。

儘管這些鋼筋混凝土的碉堡和一排排被稱為“龍牙”的反坦克樁,在技術上已經有些過時。但它們與德國邊境那崎嶇、多山、多森林的地形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仍然構成了一道令人生畏的屏障。

盟軍最初的後勤失誤,與德軍的防禦重組之間,形成了一種致命的、相互促進的共生關係。盟軍每因為缺少一加侖汽油而停頓一天,莫德爾就多出一天的時間,將又一個殘破的營,送到齊格菲防線的某個碉堡裡。

盟軍的停頓,是德軍能將一場世紀大潰敗,轉變為一場有組織的、頑強的防禦戰的關鍵因素。反過來,德軍防線的日益鞏固,又迫使盟軍需要消耗更多的炮彈和物資,來進行血腥的攻堅戰。這進一步加劇了本已緊張的後勤壓力,形成了一個殘酷的、無解的消耗戰循環。

戰爭,並未如盟軍所願的那樣,在聖誕節前迅速結束。而是在德國的門檻前,轉入了一個血腥、苦澀、且泥濘不堪的深秋。

亞琛之戰的計劃,在美國第一集團軍司令考特尼·霍奇斯中將的腦海中,是一次非常經典的、教科書式的鉗形攻勢。他的目標很明確:避免陷入殘酷的城市巷戰這個大泥潭。

他計劃,讓查爾斯·科萊特少將的第十九軍,從亞琛的北麵發起進攻;而讓大名鼎鼎的柯林斯少將的第七軍,則從南麵進行突擊。這兩支部隊,就像一把巨大鐵錘的兩麵,其最終的目標,是在亞琛東北部的維爾瑟倫鎮會合,從而將這座德國的古城,像一塊燒紅的鐵塊一樣,牢牢地砸在鐵砧上,徹底包圍城內的德軍守軍。

10月2日,行動正式開始。

北翼,第30步兵師綽號“老山胡桃”)的士兵們,向齊格菲防線那些堅固的碉堡,發起了猛攻。這是一場最原始、最血腥的戰鬥。美軍的士兵們,用上了他們所有的家夥事兒:炸藥包、火焰噴射器、坦克炮……一個碉堡一個碉堡地,去硬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南翼,經驗豐富的第1步兵師綽號“大紅一師”),也穩步向前推進。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德軍的抵抗意誌,遠超他們的預期。當戰爭打到了德國本土,當士兵們腳下踩著的是自己祖國的土地時,德軍士兵的戰鬥精神,似乎被重新點燃了。

一名被俘的德軍軍官,後來在審訊中說道:“突然之間,我們不再是為納粹而戰,我們是保衛家園的德國士兵。”

這種頑強的、近乎絕望的抵抗,使得美軍合圍圈的閉合過程,變得異常的緩慢和血腥。

對於盟軍而言,亞琛,隻是一個軍事目標。它是通往魯爾河平原和德國工業心臟地帶的一個重要門戶。

但對於遠在柏林地堡裡的阿道夫·希特勒來說,這座城市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亞琛,是“歐洲之父”查理曼大帝的故都,是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納粹宣傳中所謂的“第一帝國”——的象征。失去這座城市,將是對納粹意識形態和整個德意誌民族自豪感的、一次沉重無比的打擊。

因此,希特勒下達了一道不容置疑的、瘋狂的“元首令”:亞琛,必須成為一座“要塞”!它必須戰鬥到最後一人、最後一顆子彈!

他下令,疏散城中所有的平民。城裡的指揮官,第246國民擲彈兵師的格哈德·威爾克上校,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境:一邊,是軍事上毫無希望的現實;另一邊,是來自最高統帥部的、不容違抗的瘋狂命令。

當合圍圈最終在10月16日艱難地閉合時,攻入城內的任務,落在了“大紅一師”的第26步兵團肩上。

對於那些習慣了在法國開闊的田野裡作戰的美國大兵來說,亞琛那狹窄、古老的街道,瞬間變成了一個三維的、立體的、充滿死亡陷阱的迷宮。

德軍的守衛者,充分利用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棟建築。

他們通過城市的下水道係統,像鬼魅一樣,神出鬼沒地出現在美軍的後方,發動突然襲擊,然後再消失於黑暗之中。這迫使美軍不得不調來工兵,用炸藥去封鎖每一個他們能找到的下水道入口。

每一座堅固的、用石頭砌成的歐洲古老建築,都成了一個小型堡壘。美軍必須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一個地窖一個地窖地,去進行血腥的清理。美軍中士哈利·雷諾茲,後來回憶起當時士兵們中普遍的情緒時說,他們所有人都知道,德國人“絕不會輕易放棄這座城市”,這讓整個氣氛,都異常地緊張和壓抑。

正如我們在講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說過的那樣,巷戰,直到今天依然是最難打的戰鬥形式。無論你手裡有多先進的武器——無人機也好,坦克也罷,哪怕高科技裝備琳琅滿目,一旦進入城市街巷,那些技術優勢往往就成了擺設,統統得趴窩。

麵對這種牛皮糖式的頑強抵抗,美軍指揮官們,采取了一種極其殘酷,且財大氣粗,但卻極其有效的美式戰術:用絕對的、壓倒性的火力,來取代人力。10坦克殲擊車,直接開到了街道上,對著那些德軍據守的建築物,進行近距離的直瞄射擊。一炮不行就兩炮,兩炮不行就十炮,直到整棟建築,在驚天動地的爆炸和滾滾的煙霧中,化為一堆瓦礫。然後,才讓步兵小心翼翼地進入,去清理那些幸存的抵抗者。

這是一種純粹的、工業化的城市摧毀模式。其核心邏輯,就是用炮彈的消耗,來換取士兵生命的保全。亞琛,這座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君王之城,就這樣,在美軍的炮火下,被係統性地、一塊一塊地,夷為了平地。

戰鬥的最後幾天,焦點集中在了市中心的奎倫霍夫酒店。這裡,是威爾克上校最後的指揮部。此時,他手下的部隊,已經彈儘糧絕,傷員躺在地上,得不到任何救治,隻能在痛苦中哀嚎。

美軍的心理戰,也達到了高潮。飛機在他們的頭頂上盤旋,散發著雪片般的勸降傳單。巨大的揚聲器,用標準的德語,一遍又一遍地,呼籲他們放下武器,保證給予他們人道的待遇。

威爾克上校,麵臨著一個軍人一生中最艱難的抉擇:是遵從元首那不切實際的命令,帶領自己的殘部,進行一場毫無意義的、百分之百會全軍覆沒的自殺式戰鬥?還是違抗命令,拯救自己手下那幾百名士兵的生命?

10月21日,他做出了選擇。他正式向美軍投降。亞琛,成為了第一個被盟軍占領的德國城市。

當美軍最終進入市中心時,他們發現,自己占領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死城”。曾經繁華的街道,被堆積如山的瓦礫所堵塞,到處是燒焦的坦克殘骸和轟然倒塌的建築。隻有大約4000名平民,麵容憔悴、眼神空洞地,從地窖和防空洞中,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

這座君王之城,在現代戰爭的鐵蹄之下,變成了一片冒著黑煙的巨大廢墟。

這場戰鬥,深刻地揭示了戰爭末期,兩種截然不同的“總體戰”邏輯。納粹的邏輯,是意識形態化的、非理性的。為了維護一個虛幻的象征,不惜犧牲一座城市和數千名士兵的生命,完全無視軍事上的可能性。而美國的邏輯,則是工業化的、實用主義的。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的傷亡,不惜動用壓倒性的物質力量,將一座曆史文化名城,徹底地摧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兩種邏輯的碰撞,最終導致了亞琛的毀滅。這座城市,與其說是被“攻占”,不如說是被“消滅”了。

如果說亞琛之戰,是一場發生在城市裡的、看得見的、慘烈的絞肉戰。那麼,緊隨其後,在亞琛東南方那片廣袤森林裡打響的戰鬥,則是一場看不見的、陰森的、吞噬靈魂的地獄之旅。

許特根森林之戰的開端,並非源於某項宏大的戰略計劃,而是一次看似合乎邏輯的戰術調整。然而,正是這次調整,卻將美軍,拖入了一場長達數月、且毫無意義的噩夢。

1944年9月中旬,當柯林斯將軍的第七軍,正沿著亞琛以南的“斯托爾貝格走廊”,向著魯爾河高歌猛進時,第一集團軍司令霍奇斯將軍的目光,投向了其右翼那片廣袤而陰暗的森林。

這片占地約50平方英裡約140平方公裡)的許特根森林,對霍奇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潛在的威脅。這位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經驗影響的將軍,對於自己暴露的側翼,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病態的擔憂。在他看來,這片茂密的、地形複雜的森林,是德軍集結反擊部隊的理想場所。他總覺得,德國人會從森林裡,突然殺出來,像一把匕首一樣,狠狠地刺入他那被拉得過長的戰線。

於是,他下令,讓第9步兵師,對森林的北部,進行一次有限的、試探性的攻擊。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肅清森林裡的德軍,確保自己側翼的通路安全。


最新小说: 我在諸神遊戲裡殺瘋了 人在峨眉,開局獲取金色詞條 八零旺夫小後媽,搬空空間養奶娃 冷戾纏綿,顧總他又撩又茶 無上祖道 穿成清代小鹹魚 重生1998:投行女王的逆襲 億倍暴擊:孫子築基,我成大帝! 巔峰人生路 哈哈哈,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