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斯的笑容不變,卻在轉身調整投影儀時,臉色微不可察地僵了一瞬。
“衝突?不,這是鏡像——”尼爾斯抬了抬眼鏡,“科學追求永恒的規律,哲學追問規律的本質,就像齒輪與潤滑油,看似對立,實則共同維係著機械的運轉。”
蘇的手指驟然收緊。
或許是連日協助卡梅隆調查齒輪案的影響,他對這個詞格外敏感——這場講座中,尼爾斯已很多次提及“齒輪”二字。
“是巧合麼...”蘇凝視檔案上的文字:艾裡克·尼爾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哲學外籍教授,挪威人,30歲。
蘇又轉頭看向台上之人——尼爾斯正沐浴在頂燈光暈中,金絲眼鏡與銀色鏈條折射著冷冽金屬光澤,宛若被理性之神親吻過的造物。
蘇側目看向斯圖加特,她仍垂首把玩著鋼筆,銀發在筆記本上投下蛛網般的陰影。某個念頭突然閃現:如果讓斯圖加特參與案件調查會不會有什麼轉機?
但很快蘇便將這個念頭甩了出去:“太危險了。”他心裡這麼想著,回頭又繼續聽講座。
“現在,請諸位看向窗外。”尼爾斯推開吱呀作響的木窗,熱風裹挾冷卻液氣味湧入,“科研中心的每根鋼梁都是人類登天的階梯,但需警惕——”他指尖輕叩窗欞,“批判高塔者,往往正在鑄造新的塔尖。”
蘇閉目壓下疑慮,齒輪本就是哲學常見喻體,自己竟因教授多用幾次術語就草木皆兵。
講座餘下的九十分鐘裡,蘇強迫自己專注。
接下來就是感覺挺平常的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講座。
蘇和鹿幾倒是聽的很認真了,南則是一副離死不遠的樣子,而斯圖加特依舊沉沒在自己的世界裡。
蘇當然也有全程在時不時注意尼爾斯的狀態,但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估計真是多疑了。
斯圖加特的視線越過尼爾斯,落在遠處的火箭及射架上,一些古早的記憶突然侵占了她的大腦。
“最後,”尼爾斯合上書本,指尖劃過自己的掌心,“借用尼采的話作結:‘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無論這高處是哲學的殿堂,還是科學的星空。”
報告廳響起禮貌的掌聲。
南被掌聲嚇了一大跳,坐起來伸了個懶腰,眼神呆滯的觀察著四周:“嗯~結束了?我感覺我夢見自己在……”
“傻子!”鹿幾又給了南頭上一巴掌。
看著尼爾斯走向後台,蘇歎了口氣站起身:“走吧。”
“去哪?”南問道。
“善後。”
南打了個哈欠:“我們去外麵等你吧。”
蘇沉思了下,點點頭。
幾人小心翼翼的從人堆裡擠出,南在下樓梯的時候還被絆了一大跤,差點帶著蘇一起從樓梯上滾下去,彆提有多滑稽了。
之後,蘇穿過檢修通道,朝著報告廳的貴賓室走去。
講座結束後的休息室,尼爾斯對著鏡子整理領帶,忽然聽見窗外傳來金屬碰撞的脆響。
“尼爾斯教授。”蘇開門進來。
尼爾斯笑著看向蘇點了點頭:米哈伊爾同誌。”
“您下午還有什麼打算,我這邊都可以幫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