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陷入沉默數息後,李淵站起身來,說道:"朕知道你想坐這個位置,朕也知道大唐與大明間的差距。
若無你,大唐剛奪得的天下很快就會落入大明之手。
但是,李世民,朕要告訴你,即便朕會將皇位傳給你,這輩子也不會原諒你,永遠都不會!"
"轟——"
此言一出,李世民猛然抬頭望向李淵,幾次欲言又止,不知如何作答。
準確地說,他此刻無法判斷李淵是否知曉李建成與李元吉之死與自己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開口隻會增加錯誤。
於是,他選擇了沉默,僅以複雜的目光注視著李淵。
他隻想得到皇位,並非想與李淵反目成仇。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李家的江山,有何過錯?
若非李淵,他又怎會殺害李建成與李元吉?
若非李淵,他怎會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麵?
但終究,李淵是他親父,沒有此人便沒有今日的李世民。
每每想起昔日一家人和睦歡樂的場景,李世民的心就像被針刺一般疼痛。
李淵注視著李世民臉上不斷變化的表情,再次重重歎息,走向他,將手搭在肩上:"從今日起,朕退位讓賢,你該滿意了吧?不過,朕希望你能記住,你的位置是用你大哥的性命換來的。
你大哥已逝,若你膽敢動他家人一絲一毫,朕即使舍棄整個大唐江山,也要與你同歸於儘!"
公元619年,夏曆四月初八。
一聲話落,李淵未待回應,徑直對外高呼:“劉文靜,宣告天下,今日起,大唐開國之主李淵,退位禪讓,傳位於次子李世民。”
言未儘,李淵已顫巍巍走出甘露殿,將至高權力象征之地留給李世民。
殿內,李世民神情迷惘,此皇位非其初衷所得,一時悲喜難辨。
“難道這便是世人所言的皇家無情?”他低語,眼中卻漸顯冷峻。
大唐武德二年夏,農曆四月初八。
李淵退位,次子李世民次日登基,改元貞觀。
在此世,受陳淩與朱厚照之勢逼迫,本應稱帝九載的李淵,僅兩載便禪位。
登基後的李世民,在慈航靜齋助力下,迅速施展鐵腕,整頓朝局,肅清隱患。
他先收回軍權,重組新軍,效仿大明。
又廣納寒門才俊,短短五日內,替換朝廷官員三分之一。
頓時,大唐內鬥加劇,世家門閥全力反撲。
唇亡齒寒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他們隻守自身利益,王朝興衰關己何事?至於大明來襲?
數百年的傳承讓他們盲目自信,以為大明不敢動他們,畢竟天下知識七成由他們掌控。
少了他們,大明無法立足。
幸有慈航靜齋、靜念禪院相助,又有李靖、程咬金等名將輔佐,李世民掌控大局,局勢漸穩。
大明不再給予李世民更多時間,他便無暇與世家周旋。
有世家存在必敗無疑,即便失去他們,拚上性命亦在所不惜。
局勢緊迫,李世民手段極其狠辣果斷,凡有抗拒者,皆被他無情鏟除。
……
大唐北疆,原大元國土。
優客來客棧中,陳淩飲酒間聽見眾人議論,麵露驚色。
他未曾料到,西域之行後,大唐局勢已大變。
聽著他們的討論,陳淩不禁苦笑。
李世民行事太過激烈,若非如此心狠,以他的才智能力絕不會如此不計後果。
大唐雖短暫穩定,但內部反抗遠超隋朝時期,各地動蕩不安。
即便李世民掌控慈航靜齋、淨念禪宗,並有數十萬大軍,仍感力不從心。
隨後,五姓七望中的四家被滅。
短短數日,崔、鄭、王、盧四族全數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