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社的玻璃櫃台反射著晨光,方稷都忘了上次來這裡是什麼時候了。戴著藍布套袖的女售貨員抬頭看了他一眼:"同誌,要點什麼?"
"五斤水果糖,要那種紅綠紙包的。"方稷指著櫃台最上層,"再來二十本作業本,鉛筆要兩打。"他的目光掃過貨架,"對了,那種印著英雄人物的搪瓷缸子還有嗎?"
售貨員轉身從後麵的貨架上取下兩個印著"農業學大寨"字樣的缸子:"就剩這兩個了,要嗎?"
"要。"方稷掏出錢包,突然又想起什麼,"等等,有適合老人穿的膠底鞋嗎?41碼的。"
櫃台對麵的老售貨員笑著插話:"給老家帶東西?"她彎腰從櫃台底下拿出個紙盒,"這雙解放鞋,結實耐穿,農村老同誌最喜歡。"
方稷接過鞋子看了看,腦海中浮現李老栓那雙補了又補的布鞋:"再拿一雙,43碼的。"那是給王鐵柱的。
走出供銷社時,方稷的網兜已經塞得滿滿當當。他在門口頓了頓,又折返回去:"同誌,再要兩包大前門。"
拿回農科院把方稷也累夠嗆。
冬星實驗室的黑板上寫滿了新的實驗方案。陳雪正用粉筆勾勒出一個循環農業的示意圖:"豬糞發酵後做基肥,雞糞更適合追肥,而牛糞......"
"牛糞最好堆肥。"方稷推門進來,把網兜放在桌上,"特彆是和王嬸子那種雜草混合發酵的。"
鄭國棟好奇地翻看著網兜:"去趟供銷社買這麼多東西?"
"給青山公社帶的。"方稷脫下外套,"我剛寫了個報告,建議在每個推廣區設立"種養結合示範點"。"他從公文包裡取出一疊紙,"這是王嬸子的糞肥配方,我詳細記錄了她的操作方法。"
陳雪接過資料翻看:"這個發酵方法很科學啊!雜草提供碳源,糞肥提供氮源,比例剛好是微生物活動最活躍的區間。"
"老鄉們有很多實用智慧。"方稷拿起粉筆,在黑板上補充,"我建議技術員培訓要增加一個環節——向農民學習。"
幾天後的午後,劉紅英拿著接到的調令來到農科院學習。
辦公室門被輕輕叩響,劉紅英站在門口,手裡抱著個布包袱:"方技術員,所長讓我來報到。"
方稷連忙招手讓她進來:"正好,來看看這個糞肥配方,是不是王嬸子的方法?"
劉紅英湊近看了看,眼睛一亮:"對!王嬸子還往裡麵加了些灶灰,說能防蟲。"
"灶灰?"陳雪迅速記下,"堿性物質確實能抑製某些蟲卵孵化,這個要補充進去。"
小會議室裡煙霧繚繞,十幾位專家正在爭論。
林副主任敲了敲茶杯:"安靜!讓方稷同誌把青山公社的調研情況說完。"
方稷站起身,指著牆上的土壤剖麵圖:"問題不在於麥種,而在於我們推廣方式太機械。同一個縣裡,東山和西山的土質差異就像北京和廣州的氣候差異一樣大。"
一位老專家皺眉:"可是統一標準便於管理......"
"科學種田首先要尊重科學。"方稷打開筆記本,"我建議把技術員分成兩類:一類負責基礎培訓,另一類專門做"問題田"診斷。"
趙所長若有所思:"就像醫院的普通門診和專家會診?"
"對!"方稷眼睛一亮,"而且診斷技術員必須像劉紅英同誌這樣,能在田裡住上最少三月,真正摸清土地脾氣和氣候變化。"
林副主任突然插話:"我補充一點,各推廣區要建立詳細的土壤檔案。這件事......"他看向劉紅英,"可以由進修學員帶隊完成。"
劉紅英緊張地站起來:"我...我一定努力!"
會議結束後,方稷叫住劉紅英:"走,帶你去看看宿舍。"
農科院後麵的平房宿舍裡,方稷把網兜裡的東西一件件拿出來:"這雙給李叔,這雙給王隊長。作業本給狗剩他們幾個孩子......"
劉紅英撲哧一笑:"狗剩他現在最想要的是《赤腳醫生手冊》。"
"真的?"方稷驚訝地挑眉,"那小子想學醫?"
"還不是因為李大爺的病。"劉紅英整理著禮物,"當年李老栓病了以後,大家跑上跑下,他那之後就想做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