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院大會議室的窗戶全部敞開,卻仍悶熱得讓人透不過氣。電風扇在角落裡嗡嗡轉動,吹不散凝重的空氣。
氣象局的楊工程師指著牆上的天氣圖,聲音沙啞:"未來三個月,黃淮海地區降水量預計不足往年三成,部分地區可能絕收。"
會議室裡一片死寂。方稷盯著地圖上標紅的乾旱區域,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麵——那裡有上千萬畝剛剛播種的冬星小麥。
林副主任率先打破沉默:"現有的抗旱措施有哪些?"
"深播、覆膜、保水劑。"陳雪翻著資料,"但這些隻能應對普通旱情......"
"不夠。"方稷突然站起來,走到黑板前,"這次是係統性乾旱,必須啟動應急預案。"他抓起粉筆快速寫下幾個關鍵詞:蠟質基因、輪灌製度、病蟲害預警。
"雲南樣本!"鄭國棟猛地反應過來,"那種帶蠟質層的野生麥!"
方稷點頭:"蠟質層能減少水分蒸發,如果能把這個性狀轉育到冬星上......"
"來不及。"農業部的老專家搖頭,"育種至少需要三年。"
"不一定。"方稷翻開筆記本,"鄭教授上次來信提到,雲南野生麥的蠟質性狀可能是單基因控製,如果找到分子標記......"
林副主任敲了敲桌子:"說具體方案。"
"分三步走。"方稷豎起手指,"第一,立即篩選現有冬星中葉片蠟質較厚的株係,擴大繁殖;第二,在重旱區推廣"坐水播種"技術;第三,建立病蟲害聯防體係——大旱之後必有大蝗。"
會議結束時,窗外突然滾過一道悶雷。眾人抬頭望去,天空依舊晴朗無雲。
實驗室裡,方稷和團隊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八個小時。桌上堆滿了麥苗樣本,每株都被編號標記。
"第七十二號,蠟質厚度0.3微米。"陳雪對著顯微鏡報數,聲音疲憊。小王立刻在登記表上記錄下來。
方稷揉了揉發紅的眼睛:"還不夠。雲南野生麥的平均蠟質層是0.8微米......"
鄭國棟推門進來,手裡拿著個保溫桶:"食堂熬的綠豆湯,都喝點。"他湊到顯微鏡前,"有進展嗎?"
"找到幾株0.5微米的。"方稷接過綠豆湯一飲而儘,"但性狀不穩定。"
突然,實驗室的電話刺耳地響起。陳雪接起來,臉色驟變:"什麼?......好,我們馬上過去!"
"怎麼了?"方稷放下試管。
"河南安陽試驗田出現異常!"陳雪抓起外套,"有部分麥苗在乾旱條件下長勢反常的好!"
吉普車在龜裂的田間小路上顛簸。方稷透過車窗望去,大片的麥苗蔫頭耷腦,唯有一小塊地裡的麥子挺拔翠綠。
地頭已經圍滿了人。當地老農張滿倉蹲在地裡,正用手掌摩挲著麥葉:"奇了怪了,同一批種子,就這塊地的苗子精神!"
方稷快步走過去,摘下一片麥葉對著陽光觀察——葉片表麵泛著明顯的藍灰色光澤。
"蠟質層!"他聲音發顫,"測量過厚度嗎?"
安陽農技站的小劉搖頭:"沒設備。但我們做了對比實驗,"他指著旁邊的兩塊小田,"同樣的澆水次數,這邊的苗子比普通冬星節水30,產量預估高15。"
方稷立刻蹲下身挖取土樣:"這塊地往年種什麼?施肥情況?"
"去年休耕。"張滿倉回憶道,"前年種的是豆子,再往前......"他突然拍腿,"想起來了!六八年這兒堆過從雲南運來的磷礦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