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試結束已近黃昏。方稷合上最後一頁評分表,望著院子裡不肯散去的人群。
通過考核的年輕人被鄉親們圍著問東問西,沒選上的也在認真記筆記。馬春燕正給幾個姑娘演示拌種手法,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長。
"合格率很高。"方稷對馬支書說,"可以多招幾個。"
老槐樹上,不知誰家的孩子爬上去掛了盞馬燈。
暖黃的光暈裡,新老農技員的身影漸漸融為一體。鐵柱蹲在台階上幫張鐵牛修改教案,兩個腦袋湊在一起,投在牆上的剪影像極了一株飽滿的麥穗。
夜深了,推廣站裡的煤油燈還亮著。方稷坐在桌前,仔細翻看著今天的麵試記錄。每一頁都寫得密密麻麻。
鐵柱端著碗熱騰騰的羊肉麵進來:"方老師,趁熱吃。"
方稷接過碗,突然指著張鐵牛的評分表問:"你覺得他講的條施法,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
鐵柱撓撓頭:"他光說了用耬車,可咱這山地裡有些坡地連耬車都上不去......"
"對。"方稷從抽屜裡取出個布包,"這是我以前在山西看到的法子。"展開是套精巧的背簍施肥器,用竹篾和麻繩製成。
正說著,門外傳來腳步聲。馬春燕抱著個陶罐怯生生地站在門口:"方老師,俺、俺娘今天熬得梨水,俺放著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鐵柱連忙接過罐子,沉甸甸的滿是梨水的甜香氣。
馬春燕卻沒走,絞著衣角小聲說:"俺有個想法......能不能在推廣站門口立塊黑板?每天寫條技術要點?"
方稷眼睛一亮:"好主意。明天就辦。"
馬春燕歡喜地轉身要走,又想起什麼似的回頭:"對了,七叔公說後山有片老麥田,種的就是禾尚頭,要不要去看看?"
第二天的晨光中,新錄取的農技員們齊聚推廣站。方稷把工作證,發到他們手上——證件是連夜趕製的,硬紙板上"皋蘭縣農業技術推廣員"幾個字還散發著墨香。
"今天實地教學。"方稷領著隊伍往後山走,"認識下本地老品種。"
方稷蹲下身,撥開麥叢露出根係,小心挖出其中一株:"大家看,它的根能紮到兩米深。"又掰開麥穗,"雖然穗小,但籽粒蛋白質含量高。"
李建軍突然發現什麼似的驚呼:"方老師!這壟溝裡種的是......"
"檸條。"方稷笑了,"老鄉們早就在做間作了。"
中午就在麥田邊吃飯。李大娘帶著婦女們送來烙餅和雜糧粥,新晉農技員們邊吃邊討論。張鐵牛正用樹枝在地上畫改良耬車的圖樣,馬春燕則認真記錄著老農們說的種植口訣。
下午突然下起太陽雨。眾人躲進山神廟裡,方稷就著雨聲講起了選種要領。破敗的廟牆上,那些斑駁的神像壁畫靜靜注視著這群渾身泥土的"信徒"。
雨停時,西天現出彩虹。方稷站在廟門口,望著漫山遍野的麥田。鐵柱走過來,聽見老師輕聲說:"等這批學員出師,咱們就該走了。"
鐵柱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山腳下,馬春燕正攙著七叔公往村裡走,老人手裡攥著把剛采的麥穗;張鐵牛和李建軍比劃著走在前頭,時不時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更遠處,推廣站門口已經立起了馬春燕說的黑板。第一行粉筆字在雨後陽光下格外清晰:"今日技術要點小麥留種技巧"。
鐵柱突然明白了方稷的用意。最好的技術推廣,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讓這片土地自己長出懂技術的人。把生存的智慧深深紮進黃土裡。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