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的雨來得又急又猛。方稷站在實驗室的窗前,望著外麵如注的暴雨,雨水在鐵皮屋頂上敲打出震耳的鼓點。潮濕的熱氣透過窗縫滲進來,顯微鏡鏡頭已經蒙上了一層薄霧。
"這天氣...最近怕又是要接連下雨了。"鄭國棟放好牆角的水桶"叮咚"作響,接著天花板漏下的雨水。
方稷盯著顯微鏡下的花粉粒,眉頭緊鎖。第一批小麥與偃麥草的雜交後代長勢喜人,但到了抽穗期,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麵前,這些植株的花藥乾癟萎縮,像泄了氣的皮球,抖不出一粒花粉。
"雜種不育..."方稷輕輕捏碎一個花藥,指尖沾上些微黃的粉末,"和預想的一樣。"
鄭國棟推門進來,手裡拿著剛衝洗出來的細胞學照片:"染色體配對異常,減數分裂時出現大量單價體。"照片上,雜交種的染色體像一群找不到舞伴的孩子,雜亂無章地分散著。
晨會上,鐵柱鋪開一摞文獻:"目前按方老師說的,查到有三種解決思路:染色體加倍、橋梁物種回交、特殊細胞質導入。"
知微重複了一下:"染色體加倍?"
方稷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起來:"普通小麥是六倍體,有42條染色體;偃麥草是二倍體,14條。它們的雜交種是28條,不成套。"粉筆吱呀作響,"如果用秋水仙素處理,讓染色體翻倍成56條..."
"就像騾子變不成馬和驢,但可以變成能生育的新物種!"方稷這麼一說馮知微恍然大悟。
無菌操作室裡,方稷正在配製秋水仙素溶液。這種從百合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堿,濃度必須精確到0.05,高一分則毒害植株,低一分則無效。
"溫度要控製在18c。"鄭國棟調整著恒溫水槽,"處理時間4小時。"
鐵柱將雜交苗的根係浸入溶液。這些幼苗是他們三個多月的心血,任何閃失都可能前功儘棄。
處理後的第七天,大部分幼苗出現了藥害症狀,葉片卷曲,生長停滯。馮知微每天記錄存活率,曲線直線下降。
"還剩三株。"她的聲音有些頹廢發抖,"要不要降低濃度再試一批?"
方稷搖頭:"等。秋水仙素的作用有延遲性。"
奇跡發生在第二十一日。一株看似枯死的幼苗基部,突然冒出了嫩綠的新芽。顯微鏡下,新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檢測結果讓所有人屏息,56條!
這個被命名為"a1"的植株,在精心培育下終於開花。鄭國棟用鑷子輕輕撥開花藥,金黃色的花粉如霧般散落。
"育性恢複了!"他在顯微鏡下確認了花粉活力,"但隻有30左右。"
方稷卻露出笑容:"夠用了。現在,我們要用它做父本,與普通小麥回交。"
田間設計圖上,方稷畫出了複雜的回交方案:
a156條染色體)x普通小麥42條染色體)
通過分子標記追蹤偃麥草的有益基因,多代回交穩定性狀。
"這就像把偃麥草的幾塊拚圖,小心地嵌入小麥的基因組。"方稷比喻道。
為了準確追蹤目標基因,馮知微開發了一套簡易的分子標記係統。實驗室裡,電泳儀日夜運轉,她通過特定引物擴增出偃麥草特有的dna片段。
"看這個條帶!"她指著凝膠上明亮的熒光帶,"抗鏽病基因就在這條染色體上!"
鐵柱按編號采集葉片樣本,雜交圃裡,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正在進行。小麥的花期隻有短短幾天,團隊分成三班倒:
早班5001200):鐵柱帶隊進行去雄,用鑷子精確剔除母本花藥
中班12001800):馮知微負責花粉采集,在a1盛花期收集活力最強的花粉
晚班18002400):方稷和鄭國棟進行人工授粉,每個穗子套上羊皮紙袋
試驗站的雜交工作全麵展開。馮知微負責記錄,她的筆記本上畫滿了各種符號:"△"代表長勢良好,"○"表示有病蟲害風險,"☆"則是重點觀察對象。
"今天要給d12區授粉。"方稷戴上老花鏡,仔細查看計劃表,"這是第三代不育係,抗鏽病性狀很穩定。"